德军在战前就已配备空降兵专用盔? 怪不得所向披靡
也许是由于M35型钢盔的优异性能和它与中国军队的不解之缘(仅中国军队就进口31.5万顶M35),使得大多数人对德式钢盔的印象停留在这款特殊下沿设计的钢盔上,这样的设计也的确为士兵提供了非常有效的防护并成为二战德军的标志。但是很多人却不曾想到,德军不仅在陆军钢盔的设计上遥遥领先于时代,甚至还早于其他国家多年就为其空降部队设计了专用的伞兵头盔,这有就不难理解德军伞兵于二战初期创造的诸如埃本要塞在内的一系列神话了。
大家都知道,伞兵的特殊性在于首先它的单兵装备一般比普通步兵多而且复杂,这就意味着伞兵头盔的设计必须要比步兵的尺寸而且更加简洁,避免发生类似与降落伞绳索缠绕这样的棘手问题。而德军在早在 1936年1月29日建立第一所伞兵训练学校时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当时的跳伞训练比今天更加危险,设计新头盔的工作十分紧迫,而正是成功设计了M35头盔的艾森霍藤公司又接手了这一工作。
当时的设计师发现,伞兵的背包时常高过头部,而M35巨大的护耳又极易与装备和开伞后伞的绳磨擦磕碰造成不便,所以这款伞兵盔首先的改进便是几乎完全取消了向M35四周延展的边沿,并且头盔上有4个倾斜的细长型椭圆孔,方便伞兵跳伞时悬挂武器防止脱落。于是新的M1936型伞兵盔应运而生,它被迅速的装备德军以及其盟友的伞兵部队,成为世界上第一款专为伞兵设计的头盔。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专用伞兵盔装备相当晚,我军直到多年后才列装第一种专用伞盔----65式。
而在这之后,德国设计师针对M36存在的一些问题又进行了相应改进,M37型伞兵盔在M36的基础上将4个挂枪孔改为2个,而且由倾斜改为水平,但是仍然存在衬圈强度不够,频繁使用后容易弯曲断裂的问题。于是M38型也着重解决了这一问题,并成为该系列伞兵盔最后一款也是产量最大的一款改型,德军将其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虽然在克里特岛空降作战失败伞兵元气大伤后德军就再未进行大规模空降作战,但这并不影响其经典伞兵装备为后人所熟知,事实上M36对空降兵头盔设计的影响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