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塔比星的戴森球正在崩塌
塔比星想像图。NASA / JPL-加州理工学院
塔比星(KIC 8462852)的闪烁,成了困扰天文学家的一个谜。2015年,天文学家首次发现,塔比星这颗位于天鹅座的恒星身上,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这颗恒星距离我们大约1300光年,比太阳稍大,看起来十分平庸,但它会时而变暗,时而又变亮。
恒星的光度变化本身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首先这意味着有什么阻挡在这颗恒星和我们的视线之间,其次这很可能是围绕着这颗恒星运行的系外行星之杰作。根据这一现象,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
奇怪的是这颗恒星光度波动的方式。因为它是无序的。有时候它会变暗几个小时,有时候又会持续几天甚至几个星期。有时候它变暗的幅度只有1%,这通常意味着有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挡在这颗恒星前面。但是有时候,它变暗的幅度竟然可以达到20%以上,似乎表明那里有一个硕大无朋的东西。
天文学家对此疑虑重重,把它称为宇宙中最神秘的恒星。他们提出了多种理论,试图解释它。有人认为这是一颗彗星在凌越恒星表面,但结果又不太像。于是有人突发奇想,认为这颗恒星,可能被一大堆由外星人建造的物体包裹着,进而阻挡了恒星发出的光。
这个解释可谓石破天惊。因为多年之前,科幻小说家奥拉夫·斯塔普雷顿就曾设想过这种情形。之后,物理学家费里曼·戴森又将这一想法发扬光大。他们认为,聪明的外星生命,也许能够利用这种包裹技术,开采恒星的能源。
当然,这个想法也可能是错误的。
最新的研究表明,塔比星光度无序波动的始作俑者,更可能是普通的星际尘埃。因为天文学家发现,塔比星在蓝色波长上的变暗幅度,要比其在红色波长上大得多。这意味着一点,即遮当塔比星的物体并不是完全不透明的。数据显示,塔比星变暗很可能是由一大堆非常微小的宇宙尘埃粒子造成的。这些粒子的平均直径不足一微米,比人体内的红细胞还小。
塔比星的发现者,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天文学家Tabetha Boyajian主导了数据分析。她表示,如果遮挡星光的是一个行星,那么由于它是不透明的,它会同等程度地遮挡蓝色光和红色光。但我们看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
也就是说,如果蓝色光和红色光的变暗幅度相同,那么外星“戴森球”一说才能成立。正如美国宾州大学的Jason Wright,亦即首先针对塔比星提出“戴森球”假说的天文学家所言,数据已经让我们没有理由相信,塔比星的变暗和外星人的“戴森球”有关。
与此同时,针对塔比星的射电观测结果也一无所获。
塔比星的数据,首先是2009年由开普勒太空望远镜采集到的。开普勒望远镜收集了浩如烟海的恒星亮度变化数据。而天文学家Boyajian通过名为“行星猎手”的项目,把开普勒数据向公众开放。2011年,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从15万颗恒星的数据中,标出了这颗唯一拥有此等奇特表现的恒星。
2015年,塔比星的新闻公布,许多天文学家开始回溯这颗恒星的历史数据。结果发现,塔比星身上还存在一种能够持续几年的变暗现象。2016年,天文学家宣称,在核查了1890年的古老摄影底片后,他们发现,这颗恒星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内,一直在逐渐变暗。2016年底,天文学家在重审开普勒数据后发现,这颗恒星每年变暗的幅度在0.34%左右。塔比星由此变得越来越神秘莫测。无论是彗星说,还是外星人说,都和数据对不上。
2017年10月,宇宙尘埃说开始浮现出它的合理性。天文学家们持续分析了塔比星发出的光,结果发现其蓝色波长的光变暗幅度远大于红色波长的光。这与Boyajian的分析结果相符。塔比星可能被一大团环恒星尘埃包裹着。这类尘埃粒子比星际尘埃粒子稍大,足以环绕恒星运行,却又由于太小而不足以阻挡所有波长的光。
最近一次分析结果来自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间收集的数据。Boyajian及其科研小组在此期间持续观测了塔比星,结果在5月份发现,塔比星开始变暗。Boyajian召集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对这颗恒星进行观测。这一次,是天文学家第一次实时观测到这颗恒星变暗。连同6月、8月、9月,塔比星在观测其间总共变暗了四次。变暗幅度在1%至2.5%之间,变暗的持续时间在几天至几星期。
但是,尽管存在外星“戴森球”的可能性正在崩塌,天文学家还是没能完全解开塔比星之谜。Boyajian及其团队原本预期能够在塔比星身上观测到超量的红外线。星光照射在尘埃上,理应会产生这样的效应。但是他们却没有看到。对此有多种解释,一种认为这些尘埃离恒星太远,因此不够明亮,也不足以产生红外线。
Boyajian表示,更多的研究成果将会接下去的几个月里发表。宇宙尘埃说为塔比星身上的诸多疑问中的一个提供了答案,但更多的疑问还有待解答。
甚至于有可能,这些问题的答案仍然是我们难以理解的。正如Wright及Kimberly Cartier去年在一篇文章里说的那样,“无论原因是什么,都有可能超越已知的天文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