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模式之策略模式(Strategy)

         策略模式的用意是针对一组算法或者说实现,将每一个算法(实现)封装到具有共同接口(抽象类)的独立的类中,从而使得它们可以相互替换。策略模式使得算法可以在不影响到客户端的情况下发生变化。使用策略模式可以把行为和环境分割开来。        环境类负责维持和查询行为类,各种算法则在具体策略中提供。由于算法和环境独立开来,算法的修改都不会影响环境和客户端。

先来看一没有用策略模式的类:
public class Output {
	public void OutputMethod(char flag) {
		switch (flag) {
		case 'A':
			System.out.println("Output flag A");
			break;
		case 'B':
			System.out.println("Output flag B");
			break;
		case 'C':
			System.out.println("Output flag C");
			break;
		default:
			break;
		}
	}
}

客户端调用:

Output output = new Output();
output.OutputMethod('B');

策略模式由三部分实现:

A:  抽象策略角色:策略类,通常由一个接口或者抽象类实现

B:具体策略角色:包装了相关的算法和行为

C:  环境角色:持有一个策略类的引用,最终给客户端调用的。
public interface Ioutput {
  void output();
}

public class Aoutput implements Ioutput {
     public void output() {
         System.out.println("Output flag A");
    }

}

public class Boutput implements Ioutput {
   public void output() {
      System.out.println("Output flag B");
  }

}

public class Context {
   private Ioutput output ;
   Context(Ioutput output){
       this.output = output ;
   }
   
   public void output(){
      output.output();
   }
}

客户端调用:

Context context = new Context(new Aoutput());
context.output();
Context bcontext = new Context(new Boutput());
bcontext.output();

策略模式优点:

1.可以很方便的动态改变算法或行为

2.避免使用多重条件转移语句

策略模式缺点:

1.客户端必须知道所有的策略类,并自行决定使用哪一个策略类。

2.造成很多的策略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