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突破口在中国,中小企业的又一个机会来了
摘要:消费品不灵,制造业可行,物联网的突破口被认为是在中国制造业。在这个可能的突破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中小企业有机会吗?BAT们又将扮演什么角色?
撰文/天下网商记者 刘杰
“高科技公司为物联网消费品倾注了大量的现金,却失望而归。”2016年8月,英国财经商业杂志《经济学人》做了一个关于物联网的专题报道,认为“物联网时代到来”的预言已经出现了近十年,但消费市场依然不温不火。
《经济学人》给出了“物联网的突破口在中国”的结论。其文章认为,相比消费品的低迷,物联网的工业应用可能会更快实现,作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具备引领这一变革的优势。
物联网在中国的渗透有目共睹——互联网巨头BAT全面进击、华为联想等老牌科技公司重新发力、乐视小米魅族等智能硬件公司各自突破,还有众多创业公司也在涌进这个目前看起来技术门槛还很高的行业。
美国技术参数公司(PTC)也在悄然进行物联网布局。这家1985年创立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技术公司,其客户几乎全是企业级,从制造行业巨头到互联网初创企业,全球共计4万多家。2015年,PTC开始在中国大力推进自己的物联网计划。正如《经济学人》所说,PTC的物联网也是最先从制造业突破。
“中国的产业链齐备,物联网发展潜力比传统工业强国更大。”PTC中国区总裁寿宇澄对《天下网商》说,一年半之前PTC的物联网业务在中国为零,目前已经占到中国区总体业务的10%以上,“进展速度很快”。
让客户改变理念最难
为一个国产家电厂商推广物联网理念令寿宇澄记忆深刻。
“很多家电都在谈智能化,有的还成立了智能家电事业部,但它们的产品只是在交互上提升了一点点。”寿宇澄说,比如以前只能用遥控器设置空调的定时关闭,但把交互界面放到智能手机上后,人们可以设置关闭,还能在第二天某个时刻开启,并随着室温的变化而调节温度。
在物联网时代,这些简单的交互是远远不够的。PTC的理念是,未来空调、电视机这些硬件产品不再是厂商们关注的核心,只是一种由厂商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工具和路径;厂商们将更关注服务,要随时将服务更新迭代,服务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用户的体验将有颠覆性提升。
寿宇澄举例说,比如以前用户买了空调,还要细心保管服务卡,出了问题再打电话找厂商去修;未来的情况则是厂商给用户装好空调后,将数据接入公司的系统,一旦这台空调运行出现问题,厂商会比用户更早发现,并主动联系用户进行上门维修,即便没出问题,厂商们也会研发系统的升级,主动发给用户去更新迭代。
“用户甚至不需要买这台空调,而是按厂商服务的时限付服务费。”寿宇澄说,对于厂商来说,这种由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转型,能够很好地提升用户体验和黏性,又能让自身在科技浪潮中具备一直前进的动力。
这种推动客户理念的转变故事,在PTC中国区每天都在发生。他们今年的三大工作重心是,推动改变客户的物联网理念,技术准备,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结合。
物联网时代,企业的业务组织的模式、与客户的相互定位的模式、互动的模式、企业经营的模式、合作伙伴的模式,可能相应都有很多变化的空间和余地。每一次在与企业客户沟通时,PTC员工都会向对方传递一种信息——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能够将“虚实结合”进行整体解决方案的时候。
这在美国一些制造企业已经实现。2016年6月,波士顿的物联网大会上,PTC的合作伙伴向观众们演示了制造业的“虚实结合”: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工人无需赶往现场,对着iPad就能对大型机器进行全面检查,还能用虚拟替换零件的方式,查出到底哪个部位出了问题。
卡特彼勒公司数字化与技术总监特里·里维斯解释说,这是公司与PTC合作的一个物联网项目,通过AR技术来检查和维护制造发电机设备,能够节省人力成本,比人工检测更细致和全面,能够看到肉眼检查不到的死角,“随时进行检查,不耽搁工程进度。”
“这在全球其他很多地方也得到了验证,中国制造业的空间更大。”寿宇澄说。
中小企业的机会不比大企业少
与《经济学人》报道的看法一致,寿宇澄也认为中国制造业在发展物联网方面颇具优势。
首先,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链完备,从整机到一级配件、二级配件、三级配件,中国企业都能覆盖到,从业人数、工厂数量都在全球首屈一指。“在制造业领域,没有哪个具体行业是在中国尚未开展的。”寿宇澄说,所以中国制造业在物联网转型升级方面的潜力高于传统制造强国。
中国政府在这一次的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能够发挥的作用更大。寿宇澄说,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是GE提出的;德国政府为工业4.0这个概念背书,但没有起到引领作用;中国在2015年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具备政府对企业的引导力,能够将各方面的资源、能力集中起来形成一种合力,如果时机、方式、方法都到位,就能够产生很多的集中效益。
中国的制造业在转型升级也有一些难度,比如对于物联网的很多前沿概念,各个企业的落地方向不一致;比如面对物联网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很多企业持有更为审慎的态度,“下决心的难度大”;比如很多中国企业的人才储备不足,特别是数据人才,大多数制造企业没有自己的首席数据官。
“优秀企业也更容易接受新理念。”寿宇澄说,比如在美国GE与PTC有合作,他们一个项目的见效期为两周,放到中国企业可能会延长到1~2个月,这样的收效速度远超以往的数字信息化改造,这也是短短一年内PTC能够在中国谈下来100多家客户的主要原因。
更多的中小企业在这波物联网浪潮中也有诸多机会,因为物联网本身就没有层级,让所有的企业都更加趋于平等,很多时候,中小企业在转型升级上更为灵便。寿宇澄举例说,广东一家代工企业,原本负责协调生产的业务人员有30人,应用了最新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后,减少到4人。
BAT们的角色是什么
物联网并非制造业的独家玩法。在众多科技、互联网公司都启动物联网战略时,它们彼此会存在竞争关系吗?
在寿宇澄看来,至少PTC与BAT等互联网巨头、电信设备巨头华为、小米联想等硬件厂商并不存在竞争关系,反而有合作的机会。
物联网需要一个大的架构,其中有底层IT系统,有云服务架构,有硬件投入,还有软件应用。“PTC能够提供的是底层基础架构,还有整体的解决方案。”寿宇澄说,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数据需要存储管理维护,这时候就需要阿里云、腾讯云这样的云服务商;有了平台和数据还要有应用,能够将数据进行分析研发,并用研发结果来指导工作,这些应用由软件公司完成;这一套交互程序需要智能硬件,则是硬件厂商的事。
“物联网是一个生态环境,大家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彼此共进。”寿宇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