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315,来聊下我们身边的那些“人工智障”吧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脑极体

就像任何互联网概念一样,AI火起来之后同样带来了无数跟风者。他们以千奇百怪的姿态把自己“AI化”,有的有名无实,有的干脆无名也无实。去年就有专家判断说市面上90%的AI是假的,这个比率大概没什么问题。

到了今年,很多跟风玩概念的投机者都去做区块链了,AI造假可能相对少了一些。但AI这东西有种天然优势,就是它本身的科幻色彩非常浓重,很容易让消费者产生各种“奇妙”的联想,最终忽忽悠悠钱就到别人口袋了。

时值3·15,让我们来盘点一下,今天大家出门可能碰上哪些假AI。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列举的问题,绝不意味整个相关行业都是假的,就像“假奶粉”并不等于“所有奶粉都是假的”一样。只是我们需要留神一下这些已经有泛滥趋势的问题,不要轻易“以身试AI”。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打着AI名头的骗局,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学生与儿童市场。这个就很过分了。

1、包教包会包分配的AI培训

今天,我们随便搜一下“人工智能”,或者在今日头条这类平台看过“人工智能”相关内容,马上就会被一大波广告找上来。没错,它们就是告诉你“学习30-60天,月薪3万起”的人工智能培训。

没错,整个AI产业现状确实面临人才严重匮乏,有编程经验的朋友转行做机器学习、NLP等热门行业天然就有优势,产业间的人才迁移合情合理,自我提高更是完全没有问题。

但是一定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绝不是神奇的魔术棒。零基础学个几十天突然月薪几万,这个大概只有梦中才能出现。事实上,AI产业抛出高薪的大多是有研发能力的高端人才,学历和经验都不能少。虽然产业火了会带动收入普遍上升,但绝不会有企业给几个月速成的人才以高薪的。

根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目前AI培训机构,尤其是大打宣传战的,多半是IT培训机构临时拼凑的讲师和教程,缺乏体系教学能力,也不能授予有价值的资质。甚至很多教材都是东拼西凑,把通用Python教材加上一些AI开发社区分享的数据集和教程,弄出来好像什么都学了,但是什么也没学会。

没学会?人家还有办法呢,报名VIP课程和1对1培训呗。

所以说,想要学AI,一定要找正规专业的培训机构。另外其实很多大公司都有免费或者收费低廉的公开课分析,开发社区经常也有大神分享很全面的教程。好好了解一下这些,其实还增加了对AI圈的直接感悟。

总之一句话:风生水起的AI培训,承诺教学时间越短,许愿学成薪资越高,坑就越大。

2、神鬼莫测的大脑训练仪

中国家长的焦虑,那叫做一个值钱。只要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爹妈可以瞬间进入“钱就是大风刮来的”模式。

而这个起跑线在哪,那可就是个问题了。拼学习成绩之前,要拼多才多艺;拼才艺之前,要拼身体素质;身体素质都不够了,咱们直接拼大脑……

于是,如何让孩子更聪明,变成了一项可歌可泣的事业。早先有各种补品小药片,后来有各种智力开发训练营。到现在,干脆就有了用人工智能大脑训练仪,开发你家孩子的大脑。

说实话,大脑训练仪这种东西是如何跟AI扯上关系的,至今都是个谜。这类设备在电商已经被清理的差不多了,但很多小区里、胡同里神秘的店铺门面上,还是写着“用人工智能开发孩子大脑,八岁顶人家十八岁”。

这类仪器,玩法往往是让孩子带上一个头箍,用脑电波来控制玩具,或者是带上VR眼镜,看一段让人头晕目眩的动画。

其实用微电极收集脑电波来操纵玩具,目前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了。技术原理无非就是感知到人体微弱的脑电,然后触发玩具的遥控开关而已。作为一种游戏方式还是蛮酷的,但能开发大脑就基本靠胡扯了。看VR来开发大脑更是无稽之谈,把孩子看近视倒是有可能。

更有甚者,是用这类东西进行胎教,给怀孕母亲带上头箍、VR眼镜一通折腾,想想都觉得欠揍。

总之呢,人类对大脑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家长们还是别太着急的好。

3、换汤不换药的AI炒股

很多人都听说过,机器人理财、AI炒股是AI技术与金融结合的重点方向。华尔街和各大银行都斥巨资投入开发,这个总应该是靠谱的吧?

很抱歉,还是不行。

尤其是在AI炒股这件事上,目前可以说人类的技术还非常初级,科技巨头和顶级学府研发的炒股机器人,放到模拟环境里基本都失败了。

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机器炒股的根本逻辑是利用增长曲线的马尔可夫性,推测股票未来的波动环境。但这种逻辑的基础是股票一定会有规律的连跌或连涨,但影响股价的因素太多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也有人尝试研发对信息进行及时跟进的机器学习系统,比如一旦出现相关利好消息就马上买进。但其实人类炒股也是这么操作的,用机器换来的几秒时差,对股市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AI这东西,更适合有规律的数据运动,而股票显然不是其中之一。那么今天我们能看到那么多“AI选股”“AI股票大师”都是什么呢?反正除了AI,是什么都有可能……

其实,机器选股在AI火热之前就流行了很多年,无非一种低劣骗术而已。所谓“AI炒股”,在今天只是这类骗局换个噱头——真要炒股稳赚,人家凭什么几百几千一套的卖给你?

也许未来有一天,真的能开发出只赚不赔的AI选股神器吧。但是大家都不赔,股市还玩什么呢?

4、各种“智慧”项目

前几年开始,各种各样的“智慧”突然进入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什么智慧医疗、智慧景区、智慧城市等等等等。当然不是说这类项目都是假的,只是“智慧”两个字太宽泛了,又加上有政策利好和地方政府支持,各种花样繁多的“智慧”就上马了。

到了今天,各种“智慧”项目的标准表达方式是这样的:“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驱动,结合什么什么,达到什么什么,积极实现什么什么什么”。没错,人工智能已经是标准话术。

但是这里面到底有没有人工智能呢?答案是,不一定。

确实很多优质企业,正在尝试用各种AI解决方案来探索“智慧生活”相关项目。但也有很多产业相关企业,提供的AI技术徒有其表。比如耗资巨万,最后就弄了几台人脸识别或者语音打卡的机器,还经常性出故障……

还有一些企业,就是给景区、医院等地方做了个扫码支付,这也要叫人工智能那就真的令人费解了。

所谓的“人工智能”里,只有一点点“智能”我都忍了,但只有“人工”,就比较过分了。

5、培养不出AI原住民的少儿编程教育

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最坏结果是什么?大量自动化导致失业?人工智能觉醒占领地球?

其实这些问题离我们都还很远,人工智能带来的最坏结果,显然是为小朋友们增负,让大量家长为孩子们报了少年编程班。

去年夏天,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提到了重视中小学编程教育,并为一些机器人竞赛加入了应试加分机制。一下子大量培训机构伺机而动,推出了少儿编程、少儿机器人教育、少儿创客教育等等一系列课程。

可目前这些培训机构之中尚未出现统一的行业标准,执教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很多培训机构主要的盈利方式是加盟费、卖教具(编程软件以及机器人等),甚至还打出让客户付费3年、40天实现创业梦等等夸张的宣传话术。

一位曾经上过两年乐高编程的学生告诉我们,培训机构很少会让学生做自己想做的,大部分时候是在针对竞赛题目进行教学。编程教育本意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这样针对应试的教学是否本末倒置,搞错了根本目的?

而知乎上也有匿名用户表示,自己曾经面试过三线城市的少儿编程教育机构,领导、同事几乎都没有受过相关教育,工作考核指标是课程、教具的售卖数量,因为儿童的家长大多数对编程毫无认识和了解,所以这是一门“怎样都不会露馅”的生意。

这样的伪编程教育,真的能为我们培养出AI原住民吗?

6、令人怀疑AI智商的伪人工智能电影

我们此前介绍过很多跟人工智能有关的科幻作品,让我们恨的《终结者》,让我们爱的《超能陆战队》,还有让我们想对Siri如此这般那般的《Her》。可以说相比自动驾驶和移动AI,我们对于影视中人工智能形象的记忆更加清晰。

在人工智能浪潮来临,又有一批新的相关题材影视剧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其中不乏一些经典作品,比如《西部世界》和《黑镜》。

当然,这时候少不了我国的网大、网剧参与,毕竟他们才是最会、最敢也是最舍得蹭热点的人,让我们这些自媒体人自愧不如。

根据明星被出轨事件改编的“事件电影”

如今人工智能大热,网络影视人们怎么会放过这个大热点?加上网络影视一贯熟悉的魔幻、玄幻题材很容易踩上“建国以后不能成精”的广电红线,去年3月国务院也提出了繁荣科普创作,推动制定对科幻创作的扶持政策,2018年网络影视显然把科幻题材当初了重头戏。数据显示,目前由优酷、爱奇艺等筹拍的科幻题材影视剧就达到了20余部,更别提那些游荡在横店和高碑店的野生影视公司了。

可目前大多数涉及到人工智能题材的网络影视,都充分暴露了我国网络影视从业者对人工智能的无知。这类影视都有一个共同点,AI一定要以人类形态出现,基本都是大胸美女,唯一能体现出科技感的就是银色紧身服和诡异的发型(女演员脸上的玻尿酸和假体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广州的整形科技)。AI一定是不苟言笑、不能理解感情的,但最后又一定要对男主产生感情从而觉醒。如果看过日本电影《我的机器人女友》,一天就能写出无数个这样的剧本。

就拿最近正在大力宣传的《超级App》来说,超级人工智能是个“活在”电脑里的App这一设定本身就充满了BUG,同时人工智能本来已经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了,最后还要通过帮助主角追求女孩,并在过程中“学会了爱”,而这一切居然是人工智能的阴谋,目的是让主角帮助其升级好让它统治地球?其实你直接去统治地球也没什么阻碍的好不好!

这样强行的爱情戏和反转结尾让这部粗制滥造的科幻片更加尴尬,把片中的人工智能换成妖精、魔鬼都毫无违和感,如果2018中国科幻电影元年要从这样的电影开始,我希望各位影视人手下留情,多关注关注宇宙题材,不要再让人工智能丢人了。

其实看过上面的案例就会发现,这些“假”AI项目和一切的假货一样,本质上体现的就是造假者的又坏又懒。造假者擅长出产一切粗制滥造的东西,不管是技术、产品、教育还是影视,而为了卖出这些这些劣质商品,他们跟随着一个又一个风口,把同样的劣质商品撞到不同的框架出去。

我们也要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步入这些换汤不换药的骗术。别的领域不敢说,在AI领域中多半是来自于新技术信息差带来的焦虑与好奇。我们因为不懂AI,却又被AI风潮落下。只好在缺乏基本分辨能力的前提下一次次步入造假者构建的貌似高科技的AI陷阱中。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