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之《荒岛余生》(四)I/O篇
我们在cpu篇就提到,iowait高一般代表硬盘到瓶颈了。wait的意思,就是等,就像等正在化妆的女朋友,总是带着一丝焦躁。本篇是《荒岛余生》系列第四篇,I/O篇,计算机中最慢的那一环。其余参见:
一点背景
速度差异
I/O
不仅仅是硬盘,还包括外围的所有设备,比如键盘鼠标,比如1.44M
的3.5
英寸软盘(还有人记得么)。但服务器环境,泛指硬盘。
硬盘有多慢呢?我们不去探究不同设备的实现细节,直接看它的写入速度(数据有出入,仅作参考):
可以看到普通磁盘的随机写和顺序写相差是非常大的。而随机写
完全和cpu内存不在一个数量级。缓冲区依然是解决速度差异的唯一工具,所以在极端情况比如断电等,就产生了太多的不确定性。这些缓冲区,都容易丢。
我们举例看一下为了消除这些性能差异,软件方面都做了哪些权衡。
- 数据库设计,采用
BTree
结构组织数据,通过减少对磁盘的访问和随机读取,来提高性能 Postgres
通过顺序写WAL
日志、ES
通过写translog
等,通过预写,避免断电后数据丢失问题Kafka
通过顺序写
来增加性能,但在topic非常多的情况下性能弱化为随机写Kafka
通过零拷贝
技术,利用DMA绕过内存直接发送数据Redis
使用内存模拟存储,它流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和硬盘打交道的传统DB速度太慢- 回忆一下内存篇的
buffer区
,是用来缓冲写入硬盘的数据的。linux的sync
命令可以将buffer的数据刷到硬盘上,突然断电的话,就不好说了
做一个内存盘
如果你的内存够大,那么可以做一个内存盘。跑游戏,做文件交换什么的不要太爽。
mkdir /memdisk mount -t tmpfs -o size=1024m tmpfs /memdisk/
以上命令划出1GB
内存,挂载到/memdisk
目录,然后就可以像使用普通文件夹一样使用它了。只是,速度不可同日而语。
使用dd命令测试写入速度
[root@xjj memdisk]# time dd if=/dev/zero of=test.file bs=4k count=200000 200000+0 records in 200000+0 records out 819200000 bytes (819 MB) copied, 0.533173 s, 1.5 GB/s real 0m0.534s user 0m0.020s sys 0m0.510s
你见过这么快的硬盘么?
排查I/O问题的一般思路
判断I/O
问题的命令其实并不多,大体有下面几个。
#查看wa top #查看wa和io(bi、bo) vmstat 1 #查看性能相关i/o详情 sar -b 1 2 # 查看问题相关i/o详情 iostat -x 1 # 查看使用i/o最多的进程 iotop
惊鸿一瞥
首先是我们的老面孔。top、vmstat、sar命令,可以初步判断io情况。
bi、bo等在你了解磁盘的类型后才有判断价值。我们有更专业的判断工具,所以这些信息一瞥即可。
在本例中,wa
已经达到30%
,证明cpu耗费在上面的时间太多。
定位问题
如何判断还需要结合iostat
的帮助。有时候你是无可奈何的,比如这台MySQL的宿主机。你可能会更换更牛X的磁盘,或者整治耗I/O的慢SQL,再或者去改参数。
你瞧瞧,其实一个iostat
命令就够了!我们对一些重要结果进行说明:
- %util 最重要的判断参数。一般地,如果该参数是100%表示设备已经接近满负荷运行了
- Device 表示发生在哪块硬盘。如果你有多快,则会显示多行
- avgqu-sz 还记得准备篇里提到的么?这个值是请求队列的饱和度,也就是平均请求队列的长度。毫无疑问,队列长度越短越好
- await 响应时间应该低于5ms,如果大于10ms就比较大了。这个时间包括了队列时间和服务时间
- svctm 表示平均每次设备
I/O
操作的服务时间。如果svctm
的值与await
很接近,表示几乎没有I/O
等待,磁盘性能很好,如果await
的值远高于svctm
的值,则表示I/O
队列等待太长,系统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将变慢
总体来说,%util
代表了硬盘的繁忙程度,是你进行扩容增加配置的指标。而await
、avgqu-sz
、svctm
等是硬盘的性能指标,如果%util
正常的情况下反应异常则代表你的磁盘可能存在问题。
iostat打印出的第1个报告,数值是基于最后一次系统启动的时间统计的;基于这个原因,在大部份情况下,iostat打印出的第1个报告应该被忽略。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通过ps命令或者top命令得到状态为D的进程。比如下面命令,循环10次进行状态抓取。
for x in `seq 1 1 10`; do ps -eo state,pid,cmd | grep "^D"; echo "----"$x; sleep 5; done
找到I/O大户
iostat
查看的是硬盘整体的状况,但我们想知道到底是哪个应用引起的。top系列有一个iotop
,能够像top一样,看到占用I/O
最多的应用。iotop
的本质是一个python脚本,从proc
目录中获取thread的IO信息,进行汇总。比如
[root@xjj ~]# cat /proc/5178/io rchar: 628 wchar: 461 syscr: 2 syscw: 8 read_bytes: 0 write_bytes: 0 cancelled_write_bytes: 0
如图,显示了当前系统硬盘的读写速度和应用的I/O使用占比。
那么怎么看应用所关联的所有文件信息呢?可以使用lsof命令,列出了所有的引用句柄。
[root@xjj ~]# lsof -p 4050 COMMAND PID USER FD TYPE DEVICE SIZE/OFF NODE NAME mysqld 4050 mysql 314u IPv6 115230644 0t0 TCP iZ2zeeaoqoxksuhnqbgfjjZ:mysql->10.30.134.8:54943 (ESTABLISHED) mysqld 4050 mysql 320u REG 253,17 2048 44829072 /data/mysql/mysql/user.MYI mysqld 4050 mysql 321u REG 253,17 3108 44829073 /data/mysql/mysql/user.MYD ...
更深层的信息,可以通过类似Percona-Toolkit
这种工具去深入排查,比如pt-ioprofile
,在此不做详解。
几个特殊进程说明*
kswapd0
这依然是由于swap虚拟内存引起的,证明虚拟内存正在大量使用
jbd2
全称是journaling block driver。这个进程实现的是文件系统的日志功能,磁盘使用日志功能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将其关掉,但一定要权衡
dumpe2fs /dev/sda1 tune2fs -o journal_data_writeback /dev/sda1 tune2fs -O "^has_journal" /dev/sda1 e2fsck -f /dev/sda1
同时在fstab下重新设定一下,在defaults之后增加
defaults,data=writeback,noatime,nodiratime
你可能会有一个数量级的性能提升。
其他
硬盘快满了
使用df
命令可以看到磁盘的使用情况。一般,使用达到90%就需要重点关注,然后人工介入删除文件了。
[root@xjj ~]# df -h Filesystem Size Used Avail Use% Mounted on /dev/vda1 40G 8.3G 29G 23% / /dev/vdb1 1008G 22G 935G 3% /data tmpfs 1.0G 782M 243M 77% /memdisk
使用du
命令可以查看某个文件的大小。
[root@xjj ~]# du -h test.file 782M test.file
如果想把一个文件置空,千万不要直接rm。其他应用可能保持着它的引用,经常发上文件删除但空间不释放的问题。比如tomcat的calatina.out文件,如果你想清空里面的内容,不要rm,可以执行下面的命令进行文件内容清空
cat /dev/null > calatina.out
这非常安全。
zero copy
kafka比较快的一个原因就是使用了zero copy。所谓的Zero copy,就是在操作数据时, 不需要将数据buffer从一个内存区域拷贝到另一个内存区域。因为少了一次内存的拷贝, CPU的效率就得到提升。
我们来看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
要想将一个文件的内容通过socket发送出去,传统的方式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将文件内容拷贝到内核空间
=>将内核空间的内容拷贝到用户空间内存,比如java应用
=>用户空间将内容写入到内核空间的缓存中
=>socket读取内核缓存中的内容,发送出去
如上图,zero copy在内核的支持下,少了一个步骤,那就是内核缓存向用户空间的拷贝。即节省了内存,也节省了cpu的调度时间,效率很高。
值得注意的是,java中的zero copy,指的其实是DirectBuffer;而Netty的zero copy是在用户空间中进行的优化。两者并不是一个概念。
Linux通用I/O模型
面向接口编程?linux从诞生开始就有了。在linux下,一切都是文件,比如设备、脚本、可执行文件、目录等。操作它们,都有公用的接口。所以,编写一个设备驱动,就是实现这些接口而已。
- fd = open(pathname, flags, mode)
- rlen = read(fd, buf, count)
- wlen = write(fd, buf, count)
- status = close(fd)
使用stat
命令可以看到文件的一些状态。
[root@xjj ~]# stat test.file File: ‘test.file’ Size: 819200000 Blocks: 1600000 IO Block: 4096 regular file Device: 26h/38d Inode: 3805851 Links: 1 Access: (0644/-rw-r--r--) Uid: ( 0/ root) Gid: ( 0/ root) Access: 2018-11-29 12:56:34.801412100 +0800 Modify: 2018-11-29 12:56:35.334415131 +0800 Change: 2018-11-29 12:56:35.334415131 +0800
而使用file
命令,能得到文件的类型信息
[root@xjj ~]# file /bin/bash /bin/bash: ELF 64-bit LSB executable, x86-64, version 1 (SYSV), dynamically linked (uses shared libs), for GNU/Linux 2.6.32, BuildID[sha1]=ab347e897f002d8e3836479e2430d75305fe6a94, stripped
I/O模型
谈完了I/O
问题的定位方法,就不得不提一下Linux下的5
种I/O
模型。等等,这其实是一个网络问题。
- 同步阻塞IO(Blocking IO) 传统的IO模型
- 同步非阻塞IO(Non-blocking IO) 非阻塞IO要求socket被设置为NONBLOCK
- IO多路复用(IO Multiplexing) 即经典的Reactor设计模式
- 异步IO(Asynchronous IO) 即经典的Proactor设计模式
java中nio
使用的就是多路复用功能,也就是使用的Linux的epoll
库。一般手撸nio的比较少了,大都是直接使用netty
进行开发。它们用到的,就是经典的reactor模式。
我们能得到什么
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评价I/O瓶颈,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就是:业务研发要合理输出日志,日志文件不仅仅是影响磁盘那么简单,它还会耗占大量的CPU。
对于我们平常的优化思路,也有章可循。像mysql、es、postgresql等,在写真正的数据库文件之前,会有很多层缓冲。如果你对数据可靠性要求并不是那么严重,调整这些缓冲参数的阈值和执行间隔,通常会得到较大的性能提升。
当然,了解I/O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一些软件的设计理念。比如leveldb是如何通过LSM来组织数据;ES为什么会存在那么多的段合并;甚至Redis为何存在。
当然,你可能再也无法忍受单机硬盘的这些特性,转而寻求像ceph这样的解决方案。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该向所有的数据库研发工作者致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依然需要和缓慢的I/O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