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fka 高吞吐量性能揭秘
kafka作为时下最流行的开源消息系统,被广泛地应用在数据缓冲、异步通信、汇集日志、系统解耦等方面。相比较于RocketMQ等其他常见消息系统,Kafka在保障了大部分功能特性的同时,还提供了超一流的读写性能。
本文将针对Kafka性能方面进行简单分析,首先简单介绍一下Kafka的架构和涉及到的名词:
1. Topic:用于划分Message的逻辑概念,一个Topic可以分布在多个Broker上。
2. Partition:是Kafka中横向扩展和一切并行化的基础,每个Topic都至少被切分为1个Partition。
3. Offset:消息在Partition中的编号,编号顺序不跨Partition。
4. Consumer:用于从Broker中取出/消费Message。
5. Producer:用于往Broker中发送/生产Message。
6. Replication:Kafka支持以Partition为单位对Message进行冗余备份,每个Partition都可以配置至少1个Replication(当仅1个Replication时即仅该Partition本身)。
7. Leader:每个Replication集合中的Partition都会选出一个唯一的Leader,所有的读写请求都由Leader处理。其他Replicas从Leader处把数据更新同步到本地,过程类似大家熟悉的MySQL中的Binlog同步。
8. Broker:Kafka中使用Broker来接受Producer和Consumer的请求,并把Message持久化到本地磁盘。每个Cluster当中会选举出一个Broker来担任Controller,负责处理Partition的Leader选举,协调Partition迁移等工作。
9. ISR(In-Sync Replica):是Replicas的一个子集,表示目前Alive且与Leader能够“Catch-up”的Replicas集合。由于读写都是首先落到Leader上,所以一般来说通过同步机制从Leader上拉取数据的Replica都会和Leader有一些延迟(包括了延迟时间和延迟条数两个维度),任意一个超过阈值都会把该Replica踢出ISR。每个Partition都有它自己独立的ISR。
以上几乎是我们在使用Kafka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名词,同时也无一不是最核心的概念或组件,感觉到从设计本身来说,Kafka还是足够简洁的。这次本文围绕Kafka优异的吞吐性能,逐个介绍一下其设计与实现当中所使用的各项“黑科技”。
Broker
不同于Redis和MemcacheQ等内存消息队列,Kafka的设计是把所有的Message都要写入速度低容量大的硬盘,以此来换取更强的存储能力。实际上,Kafka使用硬盘并没有带来过多的性能损失,“规规矩矩”的抄了一条“近道”。
首先,说“规规矩矩”是因为Kafka在磁盘上只做Sequence I/O,由于消息系统读写的特殊性,这并不存在什么问题。关于磁盘I/O的性能,引用一组Kafka官方给出的测试数据(Raid-5,7200rpm):
Sequence I/O: 600MB/s
Random I/O: 100KB/s
所以通过只做Sequence I/O的限制,规避了磁盘访问速度低下对性能可能造成的影响。
接下来我们再聊一聊kafka是如何“抄近道的”。
首先,Kafka重度依赖底层操作系统提供的PageCache功能。当上层有写操作时,操作系统只是将数据写入PageCache,同时标记Page属性为Dirty。当读操作发生时,先从PageCache中查找,如果发生缺页才进行磁盘调度,最终返回需要的数据。实际上PageCache是把尽可能多的空闲内存都当做了磁盘缓存来使用。同时如果有其他进程申请内存,回收PageCache的代价又很小,所以现代的OS都支持PageCache。
使用PageCache功能同时可以避免在JVM内部缓存数据,JVM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GC能力,同时也引入了一些问题不适用与Kafka的设计。
相关阅读:
• 如果在Heap内管理缓存,JVM的GC线程会频繁扫描Heap空间,带来不必要的开销。如果Heap过大,执行一次Full GC对系统的可用性来说将是极大的挑战。
• 所有在在JVM内的对象都不免带有一个Object Overhead(千万不可小视),内存的有效空间利用率会因此降低。
• 所有的In-Process Cache在OS中都有一份同样的PageCache。所以通过只在PageCache中做缓存至少可以提高一倍的缓存空间。
• 如果Kafka重启,所有的In-Process Cache都会失效,而OS管理的PageCache依然可以继续使用。
PageCache还只是第一步,Kafka为了进一步的优化性能还采用了Sendfile技术。在解释Sendfile之前,首先介绍一下传统的网络I/O操作流程,大体上分为以下4步。
1. OS从硬盘把数据读到内核区的PageCache。
2. 用户进程把数据从内核区Copy到用户区。
3. 然后用户进程再把数据写入到Socket,数据流入内核区的Socket Buffer上。
4. OS再把数据从Buffer中Copy到网卡的Buffer上,这样完成一次发送。
整个过程共经历两次Context Switch,四次System Call。同一份数据在内核Buffer与用户Buffer之间重复拷贝,效率低下。其中2、3两步没有必要,完全可以直接在内核区完成数据拷贝。这也正是Sendfile所解决的问题,经过Sendfile优化后,整个I/O过程就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通过以上的介绍不难看出,Kafka的设计初衷是尽一切努力在内存中完成数据交换,无论是对外作为一整个消息系统,或是内部同底层操作系统的交互。如果Producer和Consumer之间生产和消费进度上配合得当,完全可以实现数据交换零I/O。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说Kafka使用“硬盘”并没有带来过多性能损失的原因。下面是我在生产环境中采到的一些指标。
(20 Brokers, 75 Partitions per Broker, 110k ms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