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移动支付规模已是美国近50倍 揭秘“无现金社会”

从当下过渡至“无现金社会”,还需要经历多个商业竞争阶段,目前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在线下扫码领域交战正酣,而下一阶段则可能是扫码支付和NFC近场支付的角逐。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潇雄 编辑|米娜

在今年的两会上,有几位代表相继带来了“推动无现金社会发展”的相关提案,进而引发热议。有第三方支付机构更是放出豪言称,“中国将会在5年内进入无现金社会”。

不过,这一时间表却遭到政协委员、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的冷淡回应,“要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需要一两百年的时间。”中国印钞总公司也通过官方微信的一篇文章表明态度,不服、现金不会消亡。

无现金社会,指的是以电子货币支付为主的社会经济模式,现金使用率极低,任何消费都以信用卡、电子货币、扫码支付、NFC支付等方式完成。一项来自外媒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中国网友认为现金已经不是生活的必需品,甚至有留言称,“如果有商店不能用手机支付反而会显得奇怪,我在地铁里有遇到行乞的都带着二维码。”

不可否认,当下的中国正处在向无现金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对于很多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人来说,早已习惯了出门不带现金的生活方式。从大型商场、超市,到早餐摊、菜市场,再到打车出行等许多消费场景中都已经实现了“无现金”的支付方式。

2016年中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规模达到38万亿人民币,艾瑞咨询在2017年2月发布的一份针对中国的报告显示,中国的移动支付规模已远超美国,而且已是美国的近50倍。这表明,中国即将进入“无现金社会”并非概念式地提出,而是背后商业力量着力推动的结果。

  推动“无现金社会”的两股力量

从世界范围来看,无现金社会都在以不同速度到来。2016年12月初,因硬币的铸造成本太高,韩国央行宣布废除硬币,这被视为迈向无现金社会的第一步;2014年,丹麦中央银行已决定国内停止印刷纸币,从2016年进入无纸钞交易,推动全国数字货币付款方式;而像加拿大、英国、法国等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废除了超大面值的纸币,理由则是担心被不法分子利用。

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这二十年来,全球印钞厂的印钞数量正在快速下降。一份支付行业的相关数据显示,在2008年至2012年间,全球现金交易数额为11.6万亿美元,增幅仅为1.75%;而同期的非传统支付方式交易数额增加近14%,其中包括在线、移动支付,以及所有现代无纸币交易方式。

而在中国,则主要是由两股力量在推动无现金社会发展。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货币发行量(M2)从13万亿上升到了目前的150万亿,但流通中的现钞(M0)占比则越来越低。换句话说,每发行100块钱的货币,实际上真正被印刷成纸币的只有4块钱,其他96块钱都是以记账的形式存在,这也为数字货币的呼之欲出提供了市场依据。

2017年2月,中国央行在发行数字货币方面取得新进展,央行推动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测试成功,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已在该平台试运行,春节后央行旗下的数字货币研究所也正式挂牌。这些进展都在表明,中国央行在推动无现金社会的发展上具有主观能动性。

除了央行自上而下的推动力量外,中国与其他国家情况不同的一股力量还在于商业力量的推动。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在近年来膨胀发展,以两家巨头为例,因电商交易而崛起的支付宝、因微信红包而崛起的微信支付,在如今的市场竞争中,他们早已不满足于线上支付的市场空间,触角早已渗透至许多线下消费场景当中。大家所熟悉的“扫码支付”方式中,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两方平飞秋色。

有意思的是,推动中国进入无现金社会的这两股力量(央行和支付企业),曾就此事还在2014年发生过“摩擦”。在2014年3月,央行一纸公函《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叫停了当时势头正猛的线下二维码支付,理由是,二维码支付的安全性尚存质疑,存在一定支付风险隐患。当时有媒体爆出,有不法分子将木马嵌入二维码中,导致用户资金受损。

不过,另一种市场观点则认为,当初叫停二维码支付则是因为第三方支付机构借道二维码支付动了银联的奶酪。

传统的线下收单业务分成是银联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用户刷卡消费会根据7:2:1的分成方式分别分给发卡银行、收单行(包括银行和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银联。任何一笔线下刷卡交易,对于银联来说都是“无本”的买卖,其中10%的分成进账。在部分交易中,银联还承担了收单行的角色。因此,银联在一些交易分成中甚至能拿走30%的分成。

而当时,线下二维码的火爆发展则是“大小通吃”,无论是大型商场、超市的刷卡消费场景,还是刷卡消费未能触及、零钱消费为主的便利店、小餐馆等均有涉及,这显然对银联的收入造成了一定影响。一个例证是,当年银联甚至要求各大银行切断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直连通道。

两年后的2016年8月,支付清算协会向支付机构下发《条码支付业务规范》(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明确指出支付机构开展条码业务需要遵循的安全标准。

这才意味着,二维码支付真正得到了“合法身份”的认可。继而,第三方支付机构开足马力推广线下扫码支付的场景,迎来了无现金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小高潮。在央行自上而下、第三方支付企业自下而上的两种推动力量影响下,中国无现金社会的发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处于暂时领先地位。

  谁将在“无现金社会”中受益?

不过,无论怎样争议无现金社会到来的时间表,一种共识是:无现金社会迟早会到来,并且会比现金社会有更多的好处。一种业内观点认为,无现金社会并不是单纯地“消灭现金”,而在于让钱变得更加信息化。从这个视角来看,社会大众无疑将会成为无现金社会的受益方,享受更为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

此外,无现金社会有利于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完善支付体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降低现金的使用率和管理成本,降低货币的发行成本,也会加速经济贸易资金的流转流通;有助于建立诚信体系,有效识别、防范和打击与现金交易、行贿受贿等有关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当然,如果从商业视角来看,这场支付方式的革命必然会孕育出新的市场受益者。可以预见的是,参与无现金社会建设的各方都很有可能成为主要的商业价值受益者。例如,数字货币的相关服务商、NFC近场支付的应用探索者、以及第三方支付机构等。

眼下,参与热情最高的无疑是两大第三方支付巨头:支付宝与微信支付。2014年春节,微信支付依靠春节红包圈得上亿绑卡用户,又立即在3月份宣布微信支付全面向商户开放,开始猛烈布局线下支付场景。为了推广无现金社会的理念,微信支付和10家银行、全国11个行业的8万门店一起在8月8日发起全球首个“无现金日”。而支付宝显然不会落后,同样全力拓展消费场景。目前全国超过200万家餐厅、商超便利店,超过80万停车位,超过20000家加油站等场景可以使用支付宝扫码支付。

两家在线下支付场景的争夺已经相当激烈,举一个简单例子,微信支付为促进用户使用扫码支付,砸下真金白银设立“鼓励金”。很快,支付宝同样跟进“鼓励金”策略,并延展出“每月十笔线下支付送10M流量”等多种奖励措施。双方在抢夺线下支付场景的势头,并不逊色于当年滴滴、快的的补贴大战。

同时,两家第三方支付巨头在“城市服务”领域同样展开无现金支付的角逐赛跑。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缴纳水电煤等生活费用;通过和政府部门合作,开通政务缴费等服务;通过和医院合作,开通手机挂号、缴费、查报告等全流程移动就诊服务等等。

出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用户习惯的培养、市场的培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并不能肯定,在未来的“无现金社会”里他们会成为最大的收益者,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可能性依然很大。

目前,替代现金支付的主要支付方式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扫码支付”,但从支付技术的角度而言,扫码支付无论是从安全性还是用户体验而言并非最佳解决方案。虹膜支付、声波支付、光子支付等更为创新的支付方式正逐步成熟,而第三方支付的强大对手银联则正在主推NFC近场支付。

从当下过渡至“无现金社会”,还需要经历多个商业竞争阶段,目前支付宝与微信支付在线下扫码领域交战正酣,而下一阶段则可能是扫码支付和NFC近场支付的角逐。此前,银联已经联合各大银行以及苹果、三星等各大手机厂商推广NFC支付来备战。

另一方面,央行的数字货币正在研发当中,最终将以怎样的产品形态落地尚未可知,但它必然会对于未来“无现金社会”支付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或许那将会带来支付市场竞争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