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内,AI将「杀死」哪些职业?”
十年内
AI将“杀死”哪些职业?
1
电话推销员
单调、重复、恼人的工种迟早要消亡。
2
打字员
语音识别技术的普及,甚至威胁到速记领域。
3
基础会计
财务智能机器人方案,令操作更简单便利。
4
保险业务员
保险业逐渐走向智能化,应用于售后领域。
5
银行柜员
“低效率”也是造成职业被自动化取代的因素。
这是一个在国内社交网站引起了热烈讨论的问题,以及诸多“专家”给出的五大答案。
然而,看到“杀死”两个字之后,emmm…圈儿爷觉得,大家对人工智能的误解很深呀……
要讨论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职业,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两件事:
01
AI会“杀死”职业吗?
在目前发展阶段的 AI,还远没有在十年内彻底「杀死」一个职业的能力。
与其说杀死一个职业,不如说现在的AI是在逐渐取代某些职业中需要重复性工作的部分。
以自动驾驶为例,不久之后一些大型园区可能会使用自动驾驶摆渡车完成固定路线的接驳。因为园区内复杂状况较少、路线相对固定,通过对道路状况、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其应对方法进行学习后,便可以胜任在这片园区内的自动驾驶工作。目前已经有不少园区、机场正在进行类似的自动驾驶接驳车的上路测试。
但若想让车辆在城市道路上实现自动驾驶,短时间内很难。由于城市路况的复杂性,行车时总会发生无法预料到的特殊情况。一些车辆是人为控制,一些是自动驾驶的模式,情况的复杂性,会车及速度的把控,困难级数难以想象。
自动驾驶代替了一部分司机的工作,可以作为司机们的辅助工具,但并不能取代司机这份职业。
除此之外,例如在键盘生产厂家中的残次品挑拣阶段,厂家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可以轻松地将不合格的键盘(通常是装错了键位)筛选出来,避免了人力疲劳带来的遗漏问题。类似的重复性工作部分,都可以通过使用 AI 技术来提高效率。
像是其他答主提到的机器写作、机器翻译——这是第二点我们要说到的——
02
AI究竟是什么?
对大部分人来讲,AI 更像是一种工具,将它应用于许多职业中都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总体来说利大于弊。
以音乐创作为例,2016 年,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音乐人工智能「Aiva」正式面世。这位「法国及卢森堡作曲家协会」的首个非人类会员,以贝多芬和巴赫等作曲家的 15000 多首钢琴曲作为学习对象,「Aiva」谱出了许多「新」的古典作品。
看起来AI似乎大有取代作曲家之势,不过「Aiva」在2016年7月发布的第一张专辑《Genesis》仍旧是它与人类音乐家合作的,因为这样才能让曲子听起来「正常」一些。
谱出像人类一样的曲子,单靠人工智能本身还是不够的。反过来,我们可以利用 Aiva 的高效谱曲,与人类的技艺、审美相结合,碰撞出更加美妙的旋律,辅助我们更快的制作电影配乐、广告配乐等「消费性」作品的创作。
机器翻译也是一样,其质量远远达不到专业议员的翻译水平,但它能让人们在面对外文内容时从「无法理解」到「大体理解」;机器写作更是只对结构化文本或是结构化信息有效,比如生成财报新闻(这类新闻都有模版,填入公司名、营收等关键信息即可)、体育新闻(描述球员的运动路线、进球情况等等),写小说和诗歌等创作类内容暂时行不通(以人类为标准衡量其内容质量),不过这同样能提升记者、编辑的工作效率……
诸如此类。
了解了这两件事,人类基本就可以放心了。
不过,真的不会有职业被机器取代么?
如果职业的内容和「流水线上贴标签」、把「火柴放进火柴盒」类似,恐怕就要小心了。
比如水军、刷单,复制粘贴这种事还是机器做起来快一点,还不容易出错。
但从另一个角度去考虑,这种职业能被称为职业么?这种取代真的是取代么?将生产力解放到更复杂、更适合人类智力活动的职业中去,人类社会难道不是这样进步的么?
那
我们再想远一点
什么职业即使过了许多年也不会被 AI 取代?
比如教师。教师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人文关怀,因材施教。
再比如,像理发师类似手艺人,通过培养审美、积累经验为客人设计适合他/她的发型,并完成剪、烫、染等工作。
综合来说,如果职业的内涵相对复杂,就很难被取代。
因此,我们大概可以知道,在十年这个可见的期限内,AI 不会彻底杀死某个职业,它只会逐渐取代很多职业中进行重复性工作的部分,同时帮助整个社会运转效率更高。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呢?
- - E N D - -
备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