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芯声|准备好了么?中国第一座“无人”城市或将诞生!
1.深圳,或将成为一座“无人”的城市!
有人说,深圳是中国的“硅谷”。城市越来越国际化,交通越来越发达、生活越来越便利、工作机会和人才也越来越多。
感受到了吗?这里不只有高楼大厦和发达的交通,还有层出不穷的黑科技。
1. 无人驾驶地铁
深圳首条 无人驾驶地铁要来了,地铁14号线2022年竣工!
据悉,深圳地铁14号线连接福田中心区和龙岗、坪山中心,支撑整个东部发展轴。线路列车采用自动化无人驾驶。
目前,14号线前期工作已经展开,预计2022年竣工。届时,龙岗将进入30分钟交通圈,坪山进入40分钟交通圈,深惠进入"1小时都市圈"。
2. 无人停车
2015年底,深圳“最牛停车机器人”,也是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导航+梳齿交换’式汽车搬运AGV机器人研发完成,除了精准度最高,还有速度最快和最灵活这两项“世界之最”。
AGV机器人的成功研发、投放市场,标志了深圳拥有机器人领域、高端先进制造业领域的话语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3. 无人驾驶牌照
继去年智能驾驶巴士在公开道路测试后,深圳的自动驾驶迎来新的进展。
5月14日,深圳市交委、深圳交警、腾讯、深圳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四方联合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腾讯获颁深圳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牌照,这也是此次深圳交管部门颁发的唯一一张牌照。
4. 无人书店
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当天,全国首家天猫24小时无人书店,正式开业了!高颜值的书店设计下,可是满满的科技感!
轻松一扫就可以进入店内,待你选好一本爱书撤离时,只需要站在终点闸口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轻松结账撤离。
通过新零售、知识付费、公益捐书等方式,推进全民阅读,共建书香社会。也是很造福社会了!
5. 无人公交车
别了司机!去年深圳打响了第一枪!
2017年12月2日,深圳的无人驾驶公交车正式上路。这是中国首次,全球首例在开放的道路上进行无人驾驶。虽仍停留在功能和技术层面,但相信不久就会实现。
6. 无人快递
继全国首辆“无人巴士”在深圳试运行后,深圳首个智能无人车快递员也将在西丽大学城“上岗实习”。
7. 无人银行
前不久,中国建设银行开设了国内第一家“无人银行”。没有一个柜员,没有一个保安、没有大堂经理。
存款、取款、信用卡等95%的个人业务由智能机器人替代办理。复杂业务可以通过视频系统,提供远程柜员咨询服务。
在这个165平方米的精致空间里,生物识别、语音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对客户身份识别与网点设备的智慧联动。
2.日本引进 500 个机械人 明年起以 AI 教学生英文
日本传媒报导指,为了提升当地学生和老师的英语水平,当地教育部门决定引进 500 部具有人工智能的机械人,在课室教授英语。
这个先导计划预算要耗资 2.5 亿日元,期望能够尤其改善日本学生差劣的英语写作和会话能力。
负责的官员表示,机械人的其中一个功能就是纠正学生的发音,现时能力有限的老师们无法做到。
该名教育部官员还提到,人工智能机械人只是他们计划的其中一步,主要是测试用途;其次,他们还会引入平板软件和由外籍老师主讲的网上课程。
现时日本学校面对无法找到合资格英文老师的困境,亦欠缺经费聘请受过训练的语文教学助理,部份中小学已经率先借助科技去教授英语,包括引进机械人授课。
今次计划是配合日本的课程改革,要求所有 10 岁或以上的学童必须学习英语,现时一般学童学习英语的年岁为 12 至 15,政府希望将之提早。
3.机器人出演电影:让人类亲吻科技的另一个侧脸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美国X档案》的导演托尼·凯耶迈出了厉害的、突破性、甚至可能会颇具争议的一步:他将选一个人工智能机器人来主演自己的新片《二胎》(2nd Born,暂译)。
《1st Born》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的故事,夫妇二人分别来自美国和伊朗,艰难的怀孕历程让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庭为了孩子凝聚在一起。这部电影将在今年晚些时候上映,目前尚不清楚机器人将在《2nd Born》中扮演何角色。
凯耶的新电影与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人工智能》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使用电脑生成的机器人来扮演这个角色,而是使用了一个接受过各种表演方法和技术训练的“真机器人”。
更重要的是,凯耶和制作人山姆·霍兹希望该机器人能获得美国演员工会的认可。
这部影片的导演深田表示,与机器人合作比跟人合作更容易,因为机器人从不抱怨,也不需要吃饭和睡觉。
此外他还说,拍摄时必须小心对待机器人,因为它的维修费用高达1000万日元。
4.李彦宏:人工智能“威胁论”还很遥远
当你闭上眼睛想象“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的时候,脑海中是一个怎样的画面?也许很多人会回答:机器人!
的确,许多人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画上了等号。但是,在百度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彦宏看来,这是一个误解。
8月23日至25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办,李彦宏在开幕式发表演讲时说,现阶段,人们对“人工智能”存在有三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就是把人工智能等同于机器人。“人工智能不应该长得像人。”
李彦宏认为,人们的精力不应该运用在教会机器人怎么学会走路、怎么学会跑步和上下楼梯。他说:“这是一个机械时代的思维,如果要机器去替代人的体力,我们在工业化时代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李彦宏表示:“我们要解决的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思考。”
第二个误解来自于如何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
李彦宏说:“人工智能不是仿生学,现在有很多的研究是研究人脑怎么工作,我认为这条路也走不通。”
他表示:现在的人工智能的技术,各种各样的算法,近些年的创新跟人脑的工作原理其实没有太大关系,“
第三个误解是关于当下被热议的人工智能的“威胁论”,很多人担心有一天人类会被机器所控制,我们自己造出来的技术会毁灭掉我们。“
我觉得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担心。”李彦宏坦言,我们在做每天的技术方面的研究时,会发现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很多,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就是所谓的AGI(通用人工智能)实现,其实还离我们非常远。
如需转载,请后台留言,遵守转载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