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两个超级“建国大梦”
1922年,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该书系《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部书的合称。该书的《实业计划》部分介绍了孙中山为实现实业强国的宏伟计划,其中,有些现在已经实现,但有些即使现在也望尘莫及。
10年修建20万英里铁路
1912年至1913年间,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提出了一个引进外资在10年建20万里铁路的宏大计划,希图以铁路建设为切入口,振兴实业,迅速实现国家的富强。这项宏大计划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明确提到过。
为了能使其引资筑路的宏大设想尽快得以实施,孙中山做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粗略统计,从1912年4月1日在南京同盟会上首论铁路问题起,到1913年7月底仍力图促成中日合资兴业公司止,孙中山有关铁路的演说、谈话有48起。同时,他还实地考察国内外铁路建设,设计筑路的总体规划,并且孙中山还在1913年2月赴日本考察铁路和实业建设。经过一番周密设计,孙中山提出了第一个筑路方案:一、由广州经广西、云南,接缅甸铁路。二、由广州经湖南、四川,达西藏。三、由扬子江口经江苏、安徽、河南、陕西、甘肃、新疆,迄于伊犁。
为进一步实现这项计划,孙中山于1912年11月4日筹建了中国铁路总公司。不过,由于经费问题,该公司并未真正运转。此外,孙中山还积极筹划兴办中外合资银行,作为其引进外资的中介机构,但数次努力都未成功。
每年建屋100万间
同时,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也涉及住房等民生问题。孙中山规划“每年建屋一百万间”,“为人民预备廉价居室”。城市每家都要用上煤气、电灯,“无论城乡各家,皆宜有电话”。“中国四万万人中,贫者仍居茅屋陋室,北方有居土穴者。而中国上等社会之居室,乃有类于庙宇。”孙中山非常担忧在住宅方面出现贫富分化,所以“为居室工业计划,必须谋及全中国之居室”。
孙中山的目的不是大赚购房者的财富,而是“为群众预备廉价居屋。”特别是那些商业城市、重要港口城市的房子,“今需万元者,可以千元以下得之”。为了保证房地产开发商还有利可图,他计划从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分配、家具的配备环节降低成本。
住房计划并没有把农村户籍人口撇除在外,当然当时还没有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所以孙中山的筹划中有城市必有农村,并无偏颇。因而,中国的住房需求是4亿人,即当时的总人口概数。在未来50年,他认为每年要新增居室5000万套,每年盖房子100万间,这样才能满足所需。同时,在该计划中,家庭用水、电灯、燃气、电话都需要配备。
因缺钱计划最终破产
《实业计划》甫一发表,知识阶层交口称赞,国人争相了解计划的详情,但是怎么实施,却一直无人问津。这一宏伟计划的背后是巨额的资金需求和庞大的专业人才缺口。当时,中国军阀割据,战争频发,又无工业基础,财政根本无力支持。孙中山1911年12月29日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夕还在为钱的事发愁。他向来寓所拜访的日本友人宫崎寅藏说:“你能给我借上500万元吗?我明天要到南京就任大总统了,但却身无分文。”宫崎寅藏很为难:“我又不是魔术师,一个晚上去哪里弄这么多钱。”“明天没有钱也关系不大。但你如果不保证在一周之内给我借到500万元,我当了总统也只好逃走。”
由此,孙中山又提出了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实业。不过,这一想法也并没实现。随后几年内,国内局势急剧动荡,孙中山也再也没有机会完成他的宏大计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