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的哲学方法论:本体自证与万物归宗

产品经理的哲学方法论:本体自证与万物归宗

关于产品经理在战术层面或者落地层面的研究和相关文章已经非常多了,但鲜少从哲学的角度去探寻产品经理的能力需求。笔者试图以此作为基点,尝试论证产品经理应该具备哪些哲学辩证思想和认知方法。本系列将分为“道”、“法”、“术”三个层面进行阐述说明,在笔者看来这也是产品经理的三个不同的境界和追求。

下文为第一层面“道”的论证。

一、道、人工智能与产品经理

1. 中华之“道”

“道”,中国人最熟悉的字词之一,刻印在中华文化的基因之中,最为清晰也最为朦胧。谓朦胧之由因,乃道无形可塑,无音可传,无言可尽语,却存之于世,万物循之而生,往复不息。

几千年来,圣贤儒哲,释之者众,有百家之言,却难尽其理,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若以此论之,道本虚空,罗载万物,世之公里尽可为道,世之万象皆为道表,无定理可尽意之。

笔者不才,以我观之,道之者,时空轮回之共理,自然覆生之由因,可查宏宇,可观微毫,生于虚妄,而法万物。

在中国人看来,道是不可名说却囊括世间所有物质和精神规律的高度抽象化的概念总和。它带有某种探求性的基因,又将某些神秘的不可知论杂糅其中。

2. 人工智能与技术革命

我们讨论的道和产品经理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十个世纪,人类在文化、经济、政治、军事和宗教等各个领域,都因为基础技术的大发展,而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繁荣。

第二十一个世纪,我们正处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的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前夕。

如果说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人类还无法摆脱依赖于人类本体劳动的工业化生产。那么,AI引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可能会颠覆前三次工业革命的生产关系,即完全依赖于人造智能体所进行的大生产——这次所带来的冲击可能会更加猛烈。

这是一次更大的变局。

人工智能是一个交叉学科。在强人工智能阶段,我们对于基因工程、脑科学等本体研究成果尤为依赖。这些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工智能的第三阶段——认知智能的未来,以人工智能作为基点,人类将比历史的任何时刻更加接近世界的本源。

人工智能有那么大的能量吗?

我认为有。

不同于人类的智力,依赖于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生物体。在漫长的岁月中,进化赋予了人类思考的能力,但也为人类设置了一个阶段性的天花板。

但人工智能不同——只要技术发展到那一步,人工智能在短期内很可能实现无限进化和学习。

这也就意味着人工智能将为人类带来迄今为止无与伦比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技术工具,甚至对于人类来说是另外一种自我进化(只要技术条件允许,人类甚至可以对自己进行自我改造和自我进化)。

当然,这是后话,以后的文章中我们再做详细的讨论。

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基于物质基础可能发生的变化,将会极大改变既有的上层建筑形态。

换句话说,我们当前基于对世界的认知所遵循的道德、伦理、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甚至更高层次的文化、政治、经济等,都会因为生产力的改变,而发生旧有秩序的崩溃和新秩序的重生。

将来的技术所释放的潜力将不可估量,当产品经理这种以组合技术发展成果不断创新生产工具,并以此改变世界的工种和岗位,将被要求具备更高层级的认知能力。

原因很简单,面对即将到来的变革,产品经理要重塑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因为改变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尤其是人工智能的技术变革带来的对于上层建筑的冲击,产品经理采用何种方式去面对和使用最新的技术成果,都会影响世界的面貌。

产品经理只有具备更深层次的思考能力和认识能力,才能小心应对技术变革对于世界的影响。

技术是无罪的,技术是中性的;但未来技术应用于何方,食果的一方则是人类自己。

3. 道与哲学

所以,在这种背景下,产品经理比任何时候都要加强针对于自己的修行,这就是本文的初衷。

而这种修行是百家之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笔者只能就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阐述和论证。

我将“道”作为一个笼统的概念引入,我认为是产品经理修行的第一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

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

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而《易经》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的第一部分就是哲学方法,也是人类知识的根基。而老子所言的“道”从狭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哲学方法,但却不止于此。

哲学,本身就是一个帮助人类在本质上认清客观世界的方法论工具体系。

对于哲学也就是“道”的修行,既能帮助产品经理站在新时代的窗口,用更加深邃更加本质的角度认识世界;又能落地实践,融入到产品经理的日常工作和具体的方法论之中改造世界。

迄今为止,人类所有的文明果实几乎都是高度概念化的。比如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等,这些虚无缥缈的精神实体代表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和继往,是人类对于自身族群的认识结果,也是人类对于客观世界改造的结果。更进一步的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法论的结晶。

人类借由意识产生个体智慧和群体智慧,人类借由个体智慧完成了两件事:

对外,完成贯穿一生的对于外部世界的探索和认知;对内,完成本体的自我认知和证明,并由此实现个体境界的升华。人类借由群体智慧也完成了两件事:

对外,利用群体智慧进行相互协作,完成对于物质和精神世界的认知和探索;对内,完成对于人类群体即个体聚合化即社会性的自我认知和证明,并由此产出一系列的精神成果。行文至此,我来引入一个更为具体的概念,相信会更为明了,在笔者看来,无论是道还是西方的哲学,人类进行的所有活动都可以从两点去阐述和解释:

本体的自证;万物的归宗。本体的自证,即人类对于人的意义的追寻;万物的归宗,即人类对于人以外所有客观世界的认知,和由此得到的规律总结。

而这两点,从能力模型来说,产品经理都脱不开干系。

所谓“产品”,本身就是为人服务的,故而产品经理的工作本质上就是研究“人”以及围绕“人”的生产及协作关系。而对于客观世界规律和知识的认知,是进行所有生产行为(包括产品工作)的大前提,不能准确认识世界、认识规律、认识知识,就谈不上生产。

基于此,我们来谈谈产品经理的“道”。

二、产品经理的“道”

1. 认知圈层

产品经理与世界的沟通是通过产品作为媒介的,产品经理所处的认知层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最终高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笔者看来,可以概括地称之为“认知圈层”。

个体通过主观能动性去认知世界、认知本体,你所获取的认知量越大越多,对于事物的衡量维度就会越丰富,判断就会愈加清晰。

换言之,这个认知量决定了个体对于事物看法的边界,认知量就好像以人为中心的认知半径,半径的尽头就是个体所能达到的认知边界点;众多的边界点组合起来,仿佛一个认知圈一般;个体的思想活动会在这个圈层内产生,所有的实践行动都在圈层内进行。

——也就是说,个体认知圈层的大小,决定了一个人的总体的思想边界和境界范围。而认知圈层的大小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活动空间的大小,我们永远不可能得到我们认知之外的结论。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产品经理的认知圈层决定了产品经理的思想边界,进一步实体化为产品经理的产品方法论,去影响产品经理对产品的决策和判断——尽管我们对此毫无知觉。

那么,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不断获取新的认知,延展认知半径,扩大认知圈层成为产品经理自我提升的一条长期路径。

只有具备更宽广的思想活动范围,才可能具备更广阔的视野和格局,才可能具备更精准的认知和判断。

2. 美的标准

美是什么?为什么对于产品经理来说,“美”很重要?

“美”是判断的代名词,是标准的隐含语,是对一切好的事物的高度概括和提炼,是推动事物向着完美极限靠拢的隐形驱动力。

不能认识“美”,意味着缺乏精神层面对于事物的筛选,缺乏对于精神营养的萃取能力,缺乏对于纷杂事物的判别能力;不能认识“美”,将更难界定“丑”,意味着对善恶、是非、好坏的矛盾体认知不足,意味着产品经理心中没有一把强力的“标准”尺度。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是没有答案的,或者说我们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是开放的。

更多的时候,是依据我们自己的认知储备去得出一个事物的主观标准;然后,我们再依据这种主观标准去衡量事物,进而得出一个判断,指导我们的实践,这几乎像条件反射一般,映射在我们对于世界的每一次认知过程中。

换句话说,一切判断的前提,都是我们自己会预先按照我们内心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事物得出一个结论。

那么,“标准”就尤为重要,重要到它决定我们对于事物的直接看法,决定我们的判断力。

回到产品经理的视角,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产品经理会产生一千个标准尺度。

每一个“标准”都是产品经理丈量产品的工具,“标准”是否得当极大地影响着一个产品的最终形态。

那么。产品经理应该具备怎样的“标准”呢?

在笔者看来,可以归纳为一个字“美”。此处,我将“美”引申为多重含义包括“向上的、简洁的、舒服的、友好的、明确的、清晰的、令人愉悦的等”——我将一切可以令人感到合理愉悦的东西称之为“美”。

懂得什么是“美”,怎样去审“美”,如何将“美”付诸实践,我觉得这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素养之一。

要具备这种“美”的审视标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它要求一个产品经理可以在纷繁复杂的认知活动中,去辨别好的事物,可以将其高度概括和提炼,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它是需要产品经理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和主观思辨,才能逐步提高“美”的辨识能力。每个产品经理可能没有觉察到,但是事实上,每位产品经理都在进行着“美”的修行:交互友好是美,层级明确是美,逻辑清晰是美,简约至上是美。

每一个产品,都深深烙印着产品经理的个人印记,也是产品经理专业高度的直观投射。

同一个产品、同一个功能交给不同的产品经理去做,结果也是千差万别,可能最终结果大家都可以完成。但是在此间,有人的输出结果是信息结构明确、页面层级清晰、交互友好、功能明确、逻辑清晰、流程简洁;而有人的输出则恰恰相反。

这就是不同的产品经理对“美”的修为的差别。

3. 灵魂塑造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在与人交流的同时,实际上并不是物理上肉体的交流,而是肉体包裹的那个由意识衍生的个体灵魂在交流与互动。

你之所以是你,是因为你意识到你的本体的存在,你意识到他人,也是他人的精神实体与你的精神实体发生了互动和反馈。

你的存在来源于两方面:

你意识到自己存在,完成本体的自证;通过他人对于你的反馈,从客观世界获得你本体存在的外部证明。一具丧失了精神实体的肉体是一具死尸,你与死尸是无法交流的,肉体虽然还存在与物理世界,但是那个“人”你清楚的知道他已经不在了。

产品经理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职业,尽管你会在工作中受到各种不同程度的掣肘;但是,一个交付使用的产品依然是深深地烙印着产品经理的个人印记。

产品不仅在实体层面为用户带来直接的需求满足感,往往也会传达一种精神“调性”,你在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的同时,也在向用户传达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理念。很多产品经理忽略这一点,或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同样一块石头,不同的艺术家会把它雕琢成不同的艺术作品。

你在观看艺术作品的同时,你不是单纯接收眼前的视觉实体,而是深深被实体背后所传达的无形的精神理念所冲击。——如果你不能意识到这一点,你与流水线上的作业机器并无二致。

完成一项产品功能,这只是一个产品经理最朴素的诉求。

产品经理一定要清楚,你在逐步产生一个产品的同时,也在赋予它灵魂;而每一个用户都会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如果你能意识到每个产品都有他的灵魂,那么你就会善待你的产品,你就会为塑造一个独特的灵魂而努力!

4. 信仰、道德伦理与禁忌

借助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和终端硬件的普及,一款产品的潜力也被无限放大,所触及的用户量也是难以想象的。

在中国,一款成功的C端产品所拥有的用户量少则百万千万,更甚者,爆款产品都以亿为计量单位。

面对如此量级的用户,产品设计者所承担的工作不仅仅是市场价值的挖掘那么简单。直接来说,产品经理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社群,这个拥有海量成员组成的社群将是产品的直接受众,也是产品经理价值观的接收者。

产品经理的每一个诉求和意志将会借由产品实践,直接被送达至社群中每一个用户的产品体验中,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用户的行为。换句话说,产品经理所要传达的东西,影响巨大。

那么,作为一款产品的掌舵者,你如何去面对数以亿计的用户社群?如何去管理他们?应当传达怎样的价值观?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首先你应当明白,产品只是介质,你的工作是通过这个介质去喂养用户庞大的欲望和需求。如果这一点得到了明确,与其说我们在谈论产品,不如说我们应当如何去管理用户的欲望和需求;说的再进一步,产品经理是在管理人性。

这一点很有意思,也是为什么我觉得产品经理在精神层次的修养尤为重要,因为人性最应该被审慎对待。

很遗憾,一如人生绝大多数的问题一样,它是没有答案可以给你的。

从笔者个人角度来说,我认为产品经理至少要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的信仰是什么?你的道德伦理的底线在哪里?在你的标准中什么是禁忌?很多时候我们外在的行为表现,源于我们意识深处对于客观世界长期的认知总结。我们受此驱动,诞生属于我们对于世界的观念和看法,而信仰就是驱动力之一,它会帮助我们在无意识中,将某种理念外化为我们的行为和实践。

在众多的世俗选择中,我们按照自己心中的信仰选择我们的行为,构成我们的动机,它在暗中形成你对事物的直观感受和思考方式。

我们所谈论的信仰并非简单的宗教,而是植根于你对于世界形成的属于你自己的信念,而你是你自己信念的布道者和实践者。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产品就是你布道的工具和你信仰的投射,你所坚信的东西都将融入你的产品方法论,最终触达你的产品实践。

例如乔布斯对于禅宗的追求,你很难否认这种信仰不会融入到乔布斯对于产品的方法论之中;而乔布斯从信仰中汲取的能量,也一定会影响他对于产品的思考和实践;最后,融入到苹果的产品体验中。

用户通过苹果的产品,感受到乔布斯信仰的力量,尽管大多数的用户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正如上文所说,产品经理是在喂养用户的需求、管理人性。

从古至今,人性善恶的讨论从未停止。

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假设政府和权利是恶的,是吃人的“利维坦”,所有的制度建设都应当以此作为基点,去对政府和权利进行限制和束缚,将“利维坦”关于笼中,从而极大的避免“恶”的行为的发生。

而百度为恶,非恶之恶,乃人性之恶。

我们不能要求产品经理需要有多么高的道德情操和伦理追求,但需要要有一个底线。没有底线,就没有可以关住人性之“恶”的牢笼。一个鲜明的底线,决定了一款产品的最终格局和高度,甚至命运,这也是一个产品经理对于这个社会的责任和自我操守。

最后,知道什么不可以做,远比知道要做什么更加重要的多。

5. 时代的藩篱

我们身处的时代禁锢了我们的思想,这是无可避免的。因为时代有其认知的瓶颈,时代也有其认知圈层,身处时代的人类则被禁锢在圈层之中。

立足于当前时代,而遥望未来的先哲,往往也带有其所处时代的烙印。

这往往是矛盾的,放在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很多理论,你所认为“真”未必是“真”;同样,你所认为的“假”未必是“假”。

随着时代的发展,认知圈层的扩大,谬论可以转化为真理,真理同样也可以被证伪,甚至反复。

这就意味着,并没有一条永恒的原则是可以绝对相信的。

当代的产品经理,某种程度上,可以定义为引领时代的一群人,是站在时代的窗口上瞭望未来的一群人。身在此山,必然不见此山全貌,他们应当思考现世,擘画未来,时常站在历史的宏观去审视当前时代的格局——只有这样才能跳脱时代的藩篱,才有可能看到下一座山的轮廓。

6. 人性洞见

我们生而为人,带有两大烙印:

作为生物个体存在于这个宇宙中;作为社会个体存在于人类社会中。我们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为了将个体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而努力,或者说人类的本性之一就是社会性。社会性带来了群体性的协作和智慧,社会性也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文明。

产品经理作为当代的一种职业,是为了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一群人,或者说认同这种理念应该更为突出的一群人。本质上所有的产品都应归属于商品的大概念之中,都是为了“人”这一主体服务的,用于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协作关系的工具。

明确了这一概念,产品经理的价值实现的基础就是对于“人”的本体研究。当然,这项研究也包括两方面,人的内在本体性、人的外部社会性。

对于人性的洞见深度,决定了一个产品经理对“人”的理解深度,进而决定服务于“人”的产品的理解深度。

而这一深度在战术层面直接影响产品经理的方法论体系,影响产品经理对于产品要害的切入是否准确。

7. 自我驯化

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都是在遵循我们个体的认知方法去认识世界,尽管我们以为我们的主观意识占据着我们的身体,指导我们的实践。

但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确实是被我们所训练的方法论所支配。

这种方法论的形成,依赖于个体长时间对外在世界信息的获取、感悟和反馈,并且也是根据不同的认知程度进行动态修正。

它像一只无形的手,埋在我们的意识深处,指导我们按照它的意志去执行,它为我们提供特定的思维工具,提供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告诉我们应该按照怎样的角度去思考,按照怎样的方法去解构事物,甚至影响你对于事物在思想层面的条件反射。

我们自认为的聪明,不过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自我驯化。

当然,正是这种无意识的自我驯化行为,使得人类可以不断复用已经经历的认识方法。

这种复用行为在我看来,是方法论最本质的特征之一。复用意味着人类所有的经历都是可以积累和传承的,才使得人类可以发挥群体优势,将这种复用进行扩散并呈指数化成长,进而升华为可以获取的方法体系,极大地帮助人类实现了智慧的延承和发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探索。

8. 万物归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宇宙由无到有,由虚及实,由少及多,由寡及众,万物缤纷繁复却有共生之源,千姿百态却循法而行。这个世界貌似繁盛无比,世态万千,其本源往往遵循着共同的规律衍生运行。

近代共有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是蒸汽技术革命、电力技术革命、信息技术革命。

这三次革命的本源,都是一项基础学科或技术的突破,从而引发蝴蝶效应,由这项基础技术衍生出更多的技术变革——结果是基于这种共同的本源,却引发一个世代的繁荣和进步。

这个世界每个事物都有其本源,甚至绝大多数的事物都会有一个并不复杂的本源,一个可以被探寻的共同的规律。

产品经理是需要在众多的表象中洞见规律和探寻本质的人,是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事态和场景下找到真相的人,是游走在万物之中抽丝剥茧遍寻本源的人——这就是我所谓的“万物归宗”。它不是简单的方法论,他是方法论的方法论,是形成方法论的最高指导思想。

世间万物表现出来都是“具体”的,而你由此得到的规律和真相是“抽象”的,只有得到这种最本质的“抽象”即本源,你才会得到判断下一步“具体”实践的思考能力——这种从具体到抽象到具体的能力就是“万物归宗”。

当你面对众多的需求反馈,你是否能堪破用户真正的诉求?

当你面对与不同的产品方向和思路,究竟哪一条是最恰当的判断?

三、结语

卡尔·萨根曾经说过:人类源自星尘。

几千年来,人类所认识的世界在不断拓展,但仍是这个客观宇宙中极小的一部分。人是浩渺宇宙中的一粒尘埃,而万千尘埃组成了这个宇宙。

也许这个世界真的有一个最初的由因,或者一个终极的意义,亦或者生于虚妄,归于虚妄。人类穷尽智慧去追求真理,希冀于有朝一日能借由真理找到一条通天之道,解开万物之源,时空的真相。

人类到目前为止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尽力完成这些最原始的哲学自证:我们是谁?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将要到哪里去?

也许,终究有一天,有一个人会偶然仰望星空,在千万种瞬间的可能中切中事实的真相。那一瞬间,谁又知道呢?

我们唯一能确认的是,对于这个世界的不断探求和认知,是人类对于本体意义的自证,也是文明进化的基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