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交所2018年将允许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 小米将打头炮!
李小加:“朋友们,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的两个篇章和新改的第二上市规则将只是一个开始,我期待着和你们一起共同书写香港市场发展最华丽的新篇章。”对香港而言,希望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在错失马云的阿里巴巴四年之后,港交所在上市机制改革上终于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2月15日晚间消息,港交所宣布将在主板上市规则中新增两个章节:
1、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上市;
2、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
此外还将修改第二上市的相关规则,方便更多已在主要国际市场上市的公司来港进行第二上市。
用港交所总裁李小加的话来说,这是香港市场二十多年来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
同股不同权,迎接新经济
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上市,这是港交所改革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地方。其具体要求为:
1、新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有关企业必须是“新经济股”。上市市值最低为100亿元,而且有10亿元收入;若市值达400亿元,则不设收入要求。
2、放宽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作第二上市。市值要求是100亿元,同样只限新经济企业,今日或以前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可沿用当地的同股不同权架构,不需遵行香港针对同股不同权所设的投资者保障,意味阿里及京东等可不作架构重组,直接在港作第二上市。今日以后始上市,而日后有意在港第二上市,则要符合香港对同股不同权的要求。
允许无收入生物科技企业香港上市
此外,本次改革还明确表示允许无收入的生物科技企业来港上市,具体为:
1.市值要求需达15亿港元以上,以及其研究阶段不能处于太前期;
2.同时由基石投资者拥有的股份将不会计算为公众持股。
这对生物技术企业而言无疑是个重磅利好消息!
众所周知,生物技术创新是一个高投入领域,同时企业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盈利。以创新药企业为例,从分子筛选到上市,一个创新药项目的孵化需要至少10年的时间。而这段时间内,大部分的企业没有办法实现营收,企业在A股很难有机会,无论是投资人还是创始人都会面临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企业会选择去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但问题又来了,虽然纳斯达克上市条件中没有规定企业必须要已经实现盈利,但美国资本市场的窗口期很重要,企业要赶在窗口期开放时冲出去上市。另外,尽管纳斯达克市场并不要求企业一定盈利,但其对企业的创新级别和团队设置是要求,部分企业在纳斯达克上市也会存在一定困难。
优聚金融了解,此次港交所会选取生物科技公司作为拓宽市场准入给初创公司的第一步,是因为生物科技公司的业务活动很多是受到监管的,比如新药需要CFDA的审批,需要各种临床阶段的测试,这样即使没有收入或者没有盈利,仍然可以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对公司估值的参考框架。而且,处於未有收入的发展阶段而又寻求上市的公司中,大部分都是生物科技公司。
中国市场目前正在成为国际生物技术药物发展的中坚力量。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开展临床试验数量第二多的国家。同时我国医药研发增速已经跃升全球第一,创新产出和能力都在快速提高。
国内涌现出了一批批医药创新研发实力派企业。但是这些企业都和百济神州有着相似的情况,大额的研发投入,企业不赚钱。而允许这类企业来香港上市,允许他们来香港募集资金支持企业发展,对于国家的新药研发都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对港股生态的变化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香港创业板上市条件提升
另外,本次改革还根据之前的咨询文件,修改了一些创业板和主板的上市规则,主要内容是将创业板的上市要求往上提升,和主板的上市要求更加接近。然后将创业板定位于独立市场为中小企业服务,并取消创业板转主板的简化申请程序,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企业利用创业板上市作为转主板的“啤壳”造市活动。
内地新经济“第一股”震撼港交所
出现本次“颠覆性改革”的转变,背后正是港股日渐“边缘化”的危机。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在网志中提到一点,“香港是一个充满内省和开拓精神的城市,虽然我们错过了一两个大的IPO,但是大家开始认真地思考香港应该如何与时俱进。”这不难让人想起当年阿里巴巴因为股权问题被拒之门外。
时间回到四年前。2013年9月26日晚,阿里巴巴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发文称:“我们没有期望香港监管机构为了阿里巴巴一家公司做出改变。”这也间接宣告阿里巴巴谋求香港上市失败。据当时投资银行估价,阿里巴巴市值高达1200亿美元,如果阿里巴巴能够在香港上市,无疑会成为港交所史上最大的IPO,然而到了最后却因为阿里巴巴所主张的“合伙人”方案而被拒之门外。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阿里远走他乡,最后选择了去美国上市。
而错失阿里的港股,却沦落成“老态”的面孔。据统计,过去10年在香港上市的新经济行业公司仅占香港证券市场总市值的3%,而纳斯达克、纽约交易所、伦敦交易所的占比分别是60%、47%及14%。就全球增长最快速的部分行业而言,香港占比也很低,如生物技术与生命科学企业占比1%、医疗保健设备与服务占比1%、软件服务占比9%,若剔除腾讯控股则占比只有1%。传统行业企业集聚已让香港金融变得暮气沉沉,港交所迫切需要引进新经济公司。
对于港交所而言,这是前所未有的震撼。9月,众安在线成功挂牌,成为香港乃至中国“互联网保险第一股”;到了11月,网络文学平台阅文集团引爆港股,夺得“网络文学第一股”的称号;接着易鑫集团上市,成为港股市场“汽车新零售第一股”。这一系列“第一股”,不断刷新了港交所的历史,让人见识了“新经济”的威力。
如今港交所允许“同股不同权”的企业入港上市,用意很明显,就是不要再错过下一个阿里巴巴。这一纸新规将为内地大批科技创新类企业打开了闸口。放眼国内,小米、斗鱼、蚂蚁金服、陆金所、腾讯音乐.....这一群正筹备IPO的巨头,到时会不会投入香港的怀抱呢?
小米将成为“香港同股不同权第一股”!
优聚金融从港府机构获得消息,在本咨询总结刊发后,联交所会落实此次公布建议方案的细节,同时他们也已经开始草拟具体条文,联交所拟於2018年第一季就《上市规则》的建议修订,先与权益人进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后,预计在2018年3月或以前,港交所及证监会将就详细建议方案及建议修订《上市规则》进行正式谘询。并希望在2018年上半年就修改后的方案有所定案,目标2018年下半年起可让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企业申请在港上市,意味明年底香港或能诞生首间同股不同权的新股。
而内部人士向优聚金融透露,“香港同股不同权第一股”将是小米。就在本周,小米已在北京挑选上市安排行,力争为香港引入“同股不同权”后打响头炮。
虽然雷军曾经表示,小米在2020年之前不会上市,但根据优聚金融获得消息,小米在2015年所进行的一轮融资其实已经是上市前Pre-IPO融资。
2015年初,俄罗斯DST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云峰基金、厚朴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对小米进行了巨额投资,合计投资额约11亿美元,小米投后估值约为439亿美元。更重要的时,该轮投资有一项上市时间限定的条款,“如果公司5年内不能上市,本轮投资者在半数以上同意情况下,有权要求公司以年化8%的收益进行回购”。
2017年,小米业务重新走向了辉煌,又恰逢港股迎来了“十年一见”的大牛市。在香港“同股不同权”改革下,在香港上市无疑是小米的一个最佳选择。有接近投行团队的人士透露,小米2018下半年香港上市的目标估值至少1000亿美元。
而以小米在国际市场的声誉,能成为“香港同股不同权第一股”无疑也是对香港股市的一个金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