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媒热炒中国打造“海底监视网” 相关机构否认

印媒热炒中国打造“海底监视网” 相关机构否认

[环球网军事1月3日报道 环球时报记者 李司坤 特约记者 李 强]香港《南华早报》一篇关于中国建设“水下监视网络”的文章1日被印度媒体热炒。印度几乎各大新闻网站都转载了这篇报道,并表达了对印度洋安全的忧虑。事实真如港媒所报道的,中国相关科研机构正在打造一个可为海军潜艇所用的水下监测网吗?《环球时报》记者2日独家采访了报道中提到的科研机构和相关专家,但他们都否认发表过相关言论。记者查阅资料后发现,这个所谓的监视网络实际上主要用于大洋科学研究,并不是用于探测潜艇和舰艇的网络。目前,世界各海洋大国都在搞类似研究,很多数据是公开共享的。

中国打造“水下监视系统”?

《印度斯坦时报》等印度媒体1日报道称,根据香港《南华早报》的消息,中国已经开发了一个新的水下监视网络,以帮助其潜艇更好地锁定目标,同时保护包括印度洋在内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利益。文章称,这个已启动的系统可收集关于水下环境的信息,特别是水温和盐度,海军潜艇可这些数据更准确地跟踪舰船,同时改善自身航行和定位。文章称,这个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牵头的项目是“由北京在世界海洋挑战美国的愿望推动下的空前军事扩张的一部分”。

报道称,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去年11月的最新通报中说,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测试,新的监测系统现在掌握在海军手中,而且“效果很好”。但中国还有一段路要走,才能与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竞争。文章还称,这个系统是基于一系列平台的网络,包括浮标、水面舰船、卫星和水下滑翔机,通过它们收集来自南海、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数据。这些信息随后被传送到三个情报中心——西沙群岛、广东省和南亚的一个联合设施,在那里进行处理和分析。文章还称,这套系统不仅具有测量的能力,而且能够预测任何地点和时间的温度和盐度,这一点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新的监视系统不仅能提高潜艇目标定位能力,还能使潜艇在复杂水域更安全地行驶。文章称,随着海洋竞争升温,水下监视网络等工具可能会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相关机构否认港媒报道

《环球时报》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官网的“科研活动与科研进展”一栏发现一则发布于2017年11月2日、题为“海洋环境保障系统获得新进展和示范应用”的消息。该消息称,一个承担WPOS先导专项重点任务的科研团队在海洋环境保障系统获得新进展,并得到示范应用。从这篇报道中可以发现,被热炒的“水下监视系统”正式名称应该是“海洋环境保障系统”。

文章称,该项目紧扣海上丝绸之路的环境保障需求,系统部署南海-印度洋潜标观测,开展赤道印度洋动力学研究,通过构建区域立体观测系统,实现对关键海洋动力过程的准确认识,为海洋环境安全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在融合专项印太海域的航次观测、潜标资料以及印太海域历史温盐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印太海域三维温盐场现报试验系统,系统利用实时海面的遥感信息快速推算海洋三维温盐场的分布状况,解决了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业务中有关海洋三维温盐场的现报技术。记者纵观整篇消息,并没有明确提到该项目与军方有关。

记者之后又针对港媒的报道向南海海洋研究所进行求证,研究所工作人员在电话中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他们所里并没有牵扯到这样的项目,港媒中接受采访的研究人员也不是他们所的。对于官网提到的“海洋环境保障系统”,该工作人员称,这只是一个科学研究,并不是一个监控系统,他们所里没有发布过港媒报道所称的消息。

《环球时报》记者又致电港媒文章中提到的相关科研人员所在的研究所,该所工作人员跟该专家核实后告知记者,该专家并不在相关课题组中,有关潜艇方面的情况他一无所知。该工作人员对记者说,他们所的人员都没有对港媒说过该文章中所引用的相关言论,因为他们不是该领域专家。

海洋科研多国都在搞

《环球时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WPOS专项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简称。WPOS专项官方微博的文章显示,2015年-2016年深海潜标的成功回收率达到96.2%,这在国际海洋观测网建设中也是首屈一指的。目前,观测网已成功获取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2-3年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数据,一方面将为探索研究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的三维结构、暖池变异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宝贵数据资料,提升我国海洋探测和深海科学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将加速我国海洋环境和气候预报能力的提高,为保障国家的海洋环境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不过也有中国专家表示,总体上看,在大洋科学观测方面,中国还落后于美国。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应该大力加强在相关领域的科研力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