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挑战与机遇:格力多元化再出发
时代周报 王媛 发自广州
董明珠曾说过,《甄嬛传》里勾心斗角的宫斗太深,自己一集都看不下去。但现实版的权力角斗和运筹帷幄,远比戏中更残酷。
11月19日,在上海外滩金融峰会上,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整个演讲用时不到3分钟,这有别于其以往的高调作风与滔滔不绝。几分钟的发言中,董明珠谈及,这些日子接到了很多人的电话,都对她表示支持。此前,董明珠还在一档真人秀节目《我是创始人》中罕见发声:为何人在遇到困难时,雪中送炭的为数不多?
收购银隆计划失败、卸任格力集团董事长、股东大会遭遇中小股东哗变,短短半个月内, “黑天鹅”事件接连袭来,习惯于众星捧月的明星企业家董明珠,内心的落差、激愤和焦灼不言而喻。
两年来,一系列的惊人言论与不按常理出牌,让外界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董明珠的“网红”角色扮演背后有着深层次考量。独掌格力四年来,格力的内外形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董明珠不顾一切推行造车方案背后究竟有何用意?格力眼下和未来的发展又将受到什么影响?
造车梦停
谁也没想到,董明珠念兹在兹的造车梦,会以这样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暂停。
11月16日,格力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6年11月16日收到珠海银隆发出的书面告知函,被告知调整后的交易方案未能获得珠海银隆股东会的审议通过,珠海银隆基于表决结果决定终止本次交易。鉴于此,公司决定终止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宜。
据此前公告显示:格力电器拟以130亿元的对价收购珠海银隆100%股权,按照15.57元/股的发行价格,将向珠海银隆全体股东合计发行约8.35亿股公司股份,公司另拟以同样价格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不超过97亿元的配套资金,用于珠海银隆项目建设,发行对象包括格力集团、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广东银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8名特定对象。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0月28日召开的201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由于董明珠主导的26项议案中的15项被否决,舆论对于收购案是否通过股东大会表决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解读。由于出现重大异议,10月31日格力临时停牌,深交所亦发函问询,要求格力11月4日之前说明情况。
然而,董明珠推动收购案的决心是显而易见的。自今年8月份提出这一方案时,董明珠就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收购银隆不仅仅是为了做大营收和跨界进入汽车领域,更为看重的是银隆的钛酸锂电池技术,进军新能源汽车预计将为格力带来万亿元的收益。”11月1日,董明珠自媒体亦高调定锤,宣布格力银隆牵手成功。
此前,业内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道,格力很可能会就收购方案进行调整,一方面,调低130亿的收购额度,另一方面,可能会改用自有资金方式。不过,银隆股东最终对格力自动说“不”却是外界始料未及的。
针对收购银隆失败的详细原因以及停止收购是否意味着放弃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等问题,格力电器公关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应称无更多信息透露。“根据证监会规定,所有信息发布,都以公告为准。目前公司经营状况良好,本次终止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不会对公司的发展战略及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公司将继续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改善公司盈利能力,提升公司竞争力。”上述格力电器公关人士说道。
不过,在早前的股东大会上,格力电器董事会秘书望靖东的发言或可作参考。“格力给了银隆现金选择权利,但是银隆的股东不愿意拿现金,愿意拿股票,分享银隆与格力发展的历程。”
17日,格力电器复盘后股票大涨,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为22元/股,早盘一度大涨7%,冲至23.55元/股,后收盘价为22.84元/股。一名不愿具名的空调行业人士在微信中向时代周报记者评论道:估计大家都认为收购不成对格力反而是好事。
实际上,对于格力收购银隆一事,外界的质疑声浪一直存在。焦点在于,银隆130亿元的估值是否过高?格力账面躺着900亿元的现金,却为何选择换股而非现金收购?收购银隆之后,是否真的有董明珠描绘的万亿未来?
时代周报记者了解到,年初至今,格力电器一共进行过3轮机构调研,而机构在调研时,均格外关注珠海银隆收购案中标的公司的实力,两者的协同效应,以及配套融资方案等细节。在8月24日-9月2日的投资者交流会中,就有包括前海人寿、安邦资产、恒大人寿在内的148家国内外基金公司和投资机构列席。
在回答有关股份对价的质询时,格力方面指出,发股收购可实现对交易对方的深度利益绑定,形成利益捆绑、风险共担的机制;其次,可更好地维持标的公司原股东层和经营管理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留住核心技术人才。最后,保留充足的现金储备,利于抵抗后续经营和行业风险,并保留后续装备制造、模具、铸件、手机以及新能源上下游配套产业的延展、乘用车等新兴产业进一步的拓展带来的资金需求。
家电行业资深分析师刘步尘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新能源汽车是个典型的政策式的产业,受政策的影响特别大,国家支持的时候,各种利好政策显现,巨大资金涌入,但一旦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助、支持政策没有了,还能够很好的发展吗?董明珠跨界造车,相对投资期长,回收期慢,不确定性比较多,资本的担忧正是在此。如果进军新能源汽车,势必会一波三折,产品想要有竞争力,就需要格力收购之后给予极大的资金和资源支持,而这会把格力电器挣的钱吃掉。家电跨界进军汽车行业,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何况,目前银隆的市场占比不高,并不是一个好的选项。”
持股计划被否
这些日子以来,让董明珠屡上头条,备受外界热议的。
而这一切,始于10月28日召开的201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的决议结果。正是这次大会,格力募集配套资金不超过96.94亿元的相关议案被否。
11月9日,有格力电器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发来一份“员工持股计划退款通知”的内部文件,该份落款为格力财务部、证券法律事务部的文件显示,由于员工持股计划议案未获2016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通过,前期公司所收取的员工参与持股计划保证金及期间产生的收益将退款给员工。
“关于保证金利息,格力电器在员工缴款期间,在保证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购买了理财、结构性存款等产品,其间综合年化收益率为3.7063%。前期签署的《员工持股计划认购申请确认及承诺函》等法律文件在退款到账后同步失效。”
至此,格力抛出仅3个月的员工持股方案正式宣告流产。董明珠通过员工持股计划实现其在格力电器有史以来最大控制力的计划彻底“黄了”。
根据公告中的投票数据来看,格力此次股东大会中所审议的议案,几乎被所有中小投资者反对。其核心在于此次交易中,格力选择使用全股份支付的方式进行,对中小投资者的股份摊薄十分严重。而格力集团包括董明珠本人,可以通过配融减低发行股份所带来的摊薄,中小投资者则不行。
配融方案显示,格力拟增发约14.8亿股,占原有股本的25%。其中格力集团拟认购41.88亿元,员工持股计划拟认购不超过23.8亿元,是第二大认购主力。与此同时,格力8名高管的认购比例占员工持股计划的44.2%,董明珠个人出资9.37亿元,占比达39.5%。
也就是说,增发完成后,董明珠个人持股比例将从0.74%上升至1.3%,超过宝能系前海人寿的0.99%,从公司的第十大股东升至第六大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从万科争夺战开始,A股上那些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低,股权分散、股价被低估的优质企业,便屡屡成为险资举牌的对象。在这方面,格力并非高枕无忧。
格力电器今年第三季报显示,格力集团持股18.22%,为第一大股东;河北京海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持股8.91%,是第二大股东;宝能系的前海人寿“海利年年保险产品”持有5974万股格力电器,占比0.99%,位列第四大股东;安邦保险集团旗下的和谐健康保险公司于今年二季度持有格力电器4819万股,占比0.8%,是第八大流通股东。去年底,格力前十大流通股东中还出现了美的集团太子爷何剑锋手上的宁波普罗非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亦撰文指出,万科之后,格力要警惕“野蛮人”入侵。随后的配融方案,被视为董明珠增强其团队在格力的话语权和控制力,并击退门口“野蛮人”的一箭双雕之策。事后亦有网友在网上评论,董明珠骂股东“话糙理不糙,手段霹雳,但菩萨用心。”
江湖对手
实际上,没有人比董明珠更了解格力,现在的关键在于,董明珠对未来的判断是否准确。
数据或者能说明问题。今年第三季度,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824.3亿元,同比增长1.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2.3亿元,同比增长12.82%。
老对手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170.78亿元,同比增长4.5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8.08亿元,同比增长16.31%。
而去年全年的业绩显示,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收入977.45亿元,同比下降29.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25.32亿元,同比下降11.46%;美的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384亿元,同比微跌2.28%;归母净利润127亿元,同比增长21%。
据时代周报记者查阅数据显示,目前美的集团市值约1779.8亿元,格力电器市值1371.59亿元。而相比美的集团2013年整体上市之初的数据,彼时美的市值为712亿元,至今涨了149.97%,格力彼时为773亿元,距今增长77.43%。
由此看来,在“营收”“营收增幅”“净利”“净利增幅”“总市值”等重要财务指标上,格力电器均被美的集团反超。但格力电器没有银行贷款,拥有13%的净利润率,这在家电行业里是首屈一指的。
格力2015年年报显示,主营业务空调收入837.18亿元,占比为95.21%,小家电业收入15.22亿元,占比为1.73%。2014年,这两项占比分别为96.72%和1.46%。这意味着,格力电器小家电业务近年来未获明显增长,而包括手机与新能源汽车在内由董明珠主导的新业务则接连受挫。
在刘步尘看来,从空调产业来讲,格力基础技术扎实,即使未来三五年与美的之间差距缩小,美的想迎头赶上仍然困难,格力在市场领先的优势不会被改变,但空调仍然会是格力的主力营收和利润来源。
相比董明珠的高调,老对手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隐忍务实,四年来最大的变化是白发越来越多。
方洪波也看到了同样一个问题,空调增长乏力,企业未来增长点在哪里?2016年,美的相继发起多起海外并购,收购东芝白电业务、意大利商用空调企业Clevit,以及德国著名机器人公司库卡。在方洪波眼里,中国目前没有一个企业把工业自动化和机器人产业做得很大。美的大力度挺进机器人领域,除了对美的智能制造形成强力支撑,还有望把机器人产业培育成为家电之外的第二个支柱型产业。
在刘步尘看来,空调行业增长乏力是现实问题,格力想持续扩大规模,必须进行多元化,多元化是战略问题,但往哪个方向多元化是个战术问题。
“格力可朝工业设备和机器人的方向努力,一方面格力在这些领域有技术积累和相关业务的开展,而这个产业发展的趋势、前景和市场要乐观很多。目前格力内外,包括机构、公众、媒体等,质疑的不是格力的现状,而是担心格力的未来。如果有一个靠谱的方向,格力仍然是一块最好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