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皇死后, 手指微微一动, 这个人却说: 就是活过来, 也做不成皇帝
北宋时期有位著名的宰相名叫韩琦,当时的人们将他和范仲淹并称为“韩范”。韩琦天资聪颖,十五岁便考中进士,在北宋的政坛叱咤风云十数年。一生经历了仁宗、英宗、神宗三个朝代,其中,有两位皇帝都是凭借他才登上皇帝的宝座,史书上记载:
他每次面临重大事宜都能够处之裕和,家国社稷在他的“治理”下才得以安定繁荣。当然了,史书上是万万不能说是由他治理这个国家,但是,他的确是这一切背后的推手。身为权倾朝野的宰相,韩琦的确为北宋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做事敢于担当,善于团结自己的“同事”,常常在关键时候发挥决定性的作用,皇帝也对他的建议言听计从。
宋英宗即位之初,曹太后仍然垂帘听政,而英宗与太后也并未有血缘关系,感情十分淡薄。英宗身体状况不好,时常卧病在床很少到太后那里请安,这也使得太后对他的态度很不好,加上一些宦官在两者之间煽风点火,致使曹太后和英宗之间的关系很紧张,甚至于一度想废掉英宗。
韩琦身为一朝宰相,自然不能看到后宫扰乱朝纲擅自废帝,如果,任由太后一时冲动废掉英宗,朝野必然大乱。所以,他也在一直寻找机会打压后宫的势力。他几次上奏太后对皇帝的病情不闻不问,奏折之中大有指责威胁之意,其他大臣们都劝他,措辞应该更加委婉一些,但是,他偏偏将那些言辞激烈的奏折呈到太后面前。
他深谙舆论的压力会使太后向自己低头,谁也担待不起苛待皇帝的罪名。果然,太后只能收敛自己的行为,废帝的想法也不敢再提,至少表面上回复大臣们的是会尽心竭力辅佐皇帝。之后,英宗病情好转,也是在韩琦的主持和帮助下才得以让曹太后还政于英宗,并且,众人都十分佩服他的敢作敢当直言进谏。
正是因为这些事情使得他在皇帝和文武百官中有了威信,当时,内宫中有权宦喜欢刺探宫中的秘事,以此,来挑拨皇帝与太后之间的关系。众人都惧怕权宦仗着皇族的势力除掉异己,韩琦却偏偏要将这股黑势力从宫中除掉。他下令,让其他的执政大臣在空白的敕命下签字,然后,他在大堂之上列举了权宦的恶行,并且一一登记在册,将这些人处死的处死,流放的流放。
众人都大吃一惊,这样先斩后奏的事情也只有韩琦敢做了。
公元一零六六年冬,体弱多病的英宗病重,但是,皇太子的册立却迟迟没有进行。这可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虽然是迫在眉睫的大事,但是,许多大臣不敢在此事上多言,因为,一旦向皇上询问册立皇太子之事,岂不是间接表明希望皇上早日晏驾吗?
这个时候,韩琦又肩负起了大任,带头上书请求皇上早日立储,以安社稷。英宗对其十分信任,于是,将颖王册立为皇太子。不久英宗就晏驾了,皇太子即位,是为神宗。
根据史书记载,英宗刚刚咽气之后内臣急忙派人传唤皇太子入宫即位,但是,就在皇太子尚未赶到的时候“英宗复手动”。也就是说,此时,英宗的手指又轻微地动了一下,在旁的大臣们又惊又喜,认为皇上还有活过来的可能。有些大臣们连忙又派出一批人阻止皇太子进宫,否则,皇上如果活过来了,皇太子贸然进宫恐怕会受到猜忌。
但是,韩琦在一旁却不同意,他对大臣们说道:“即使现在先帝死而复活也只能做太上皇了,为何要阻拦皇太子进宫即位。”之后,便又派人催促皇太子即刻进宫。皇太子进宫之后韩琦立即率领文武百官参拜,皇太子得以顺利即位,当然,英宗最终也没有能够活过来。
要知道,古代皇上和储君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微妙的,虽然是父子,但是,又要互相提防,就连皇上生病储君都不能时常服侍于病榻之前,因为皇上害怕被篡位加害,储君也需要避嫌。所以说,神宗能够顺利即位不出现意外情况,这完全仰仗于韩琦的功劳。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当时的人们都敬重韩琦能够担当大任,将他称赞为“社稷之臣”。他的谋略胆识更是令文武大臣们钦佩,敢于做“出头鸟”。在奉行中庸的封建时代,臣子们大多都选择明哲保身,而像韩琦这样真正为了国家社稷着想的臣子又是极少的。但是,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深得皇家信任,十数载为相而屹立不倒。
可以说,稳定政局是韩琦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韩琦的主持下,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为后来王安石变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基础。所以,当时就有人说:“公自为相,即与当时诸公同力一德,谋议制作全补天下事。”也正如《韩魏公集》序言中所说:“公历事三朝,辅策二朝,功存社稷,天下后世,儿童走卒,感慕其名。”这是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对韩琦本人的真实写照。
熙宁八年(1075年),韩琦去世,年六十八。宋神宗为他御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追赠尚书令,谥号“忠献”,配享宋英宗庙庭。宋徽宗时追封魏郡王。史料记载,韩琦家聚书万余卷,皆经其点校,丹黄粲然,列屋而藏,在安阳故里筑“万籍堂”藏书楼,与欧阳修“六一堂”、司马光“读书堂”均为大臣中藏书最多者之一。
参考资料:
『《两朝顾命定策元勋之碑》、《宋史》、清光绪修《浙江姚江韩氏宗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