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音箱要怎么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亚马逊涉足硬件生产十几年来,算得上成功的产品只有2个。一个是电子阅读器 Kindle。另一个就是智能音箱Echo。

他们分别是内部团队Lab26的Project A和ProjectD。当初想要打败iPhone的亚马逊牌手机FirePhone ,是Project B,已经黄了。而几乎人人一部手机的现在,iPhone也不好卖了。

在手机市场甚至没能挤进主流市场,亚马逊发现了智能音箱生意,就像当初做Kindle 一样。2007年,亚马逊CEO贝索斯曾公开讲过做 Kindle的原因,“音乐和视频已经数字化很长时间了,从早期的Web开始,短文阅读也已经数字化了。但长篇的阅读并没有(数字化)。”

还剩下个音频。2011年,三年前花3亿元买来的有声书平台Audible并入亚马逊服务,消费方式从订阅变成包月会员。这一年,Lab26开始了Project C增强现实(AR)。直到项目研发中,他们偶然发现,语音控制的遥控器,或许会成为智能家居的入口。

图中为小爱音箱mini pic/哔哩哔哩@3C字幕菌

微博、抖音里调戏小爱同学或者天猫精灵的段子或者短视频,都从侧面反映了一个现实。大部分国产智能音箱目前更多还只是个玩具。不过,2014年秋天亚马逊发布智能音箱 Echo 时,外界评价也多是嘲讽,觉得没有触摸屏太蠢了。

到了2017年,苹果首席营销官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还是这么认为。可是,就像风险投资机构Andreessen Horowitz合伙人Benedict Evans分析的,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多硬件被做成了手机应用,从闹钟到照相机到音乐播放器等等。但这个过程有时候也会逆转。把智能手机的一部分功能,做成独立的硬件来卖。

GoPro是个很明显的例子。它算是智能手机摄像头的替代品。和智能手机解绑的同时,GoPro为自己找到了新的消费场景,比如运动拍照、航拍等等。完成这类拍摄,是你单纯拿着手机,不买附属设备,办不到的。这个角度而言,GoPro减少了你使用的阻力。

有点绕。但是这和当初乔布斯发明多点触控,让你摆脱鼠标和键盘是类似的道理。以前,你是得上计算机课的。现在上到80岁老人,下到3岁小孩,大多都会用智能手机。

智能音箱,也不单纯是取代了智能手机中的语音助手。

图中为Amazon Echo Dot Pic/hellotech

拿Amazon Echo来说,它是把亚马逊本身的许多个服务场景硬件化了。比方说,你洗衣服的时候,发现没洗衣液了。以往你可能会拿出手机,打开亚马逊,查找蓝月亮,看容量,比价,然后下单。类似的生活需求,藏在Echo里的Alexa都可以帮你完成,只要你一句话。

国产智能音箱,也都自己背后的商业逻辑。除了几个电商平台模仿Echo的产品之外,小米、出门问问和喜马拉雅也都在做智能音箱。去年6月,音频平台也开始做智能音箱。移动音频领域的领军者喜马拉雅联合创始人、联席CEO余建军就曾表示,做音箱,不是为了卖硬件赚钱,而是想以此优化自己的服务。

特别是对小孩和老人来说,随时都能让小雅给你来段相声的交互方式,实在太方便了。这也体现在了数据上。

据QuestMobile发布的《2018 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报告》,目前用户黏性最高的音箱不是BAT和小米等巨头,而是喜马拉雅旗下的小雅AI音箱,其月人均使用时长近600分钟,人均使用次数240次,使用频次是天猫精灵及小米的7-8倍。这与喜马拉雅FM拥有整个音频市场73% 的份额密切相关。

亚马逊Echo是将在线购买商品的服务场景,嵌入了音箱中。喜马拉雅FM则直接在把智能音箱做成了一座有声图书馆。至于图书馆的优势,肯定是藏书足够多,独家资源多。

2012年成立的喜马拉雅在音乐版权、视频版权、FM合作、有声读物等方面都颇具优势。

“我们拥有500万主播,其中包括20万名认证主播,他们共同创造了超过1亿条的有声内容。”李海波表示,音频版权属于内容制作方,喜马拉雅作为平台并没有转授权,因此,即便其他音箱接入喜马拉雅,像小米智能音箱、叮咚智能音箱也只能听到几十万条,而更多的内容只能在喜马拉雅的产品中才能听到。

图中为晓雅音箱Mini Pic /喜马拉雅FM官方

按照上面减少使用阻力的逻辑,例如,以后你只要记得某个故事情节,会能够给你推送类似的有声书或者播客。从商业层面考虑,这还有利于靠音频内容,精准地卖广告。

截止2018年2月,Alexa开放后台累计了超过2万多条技能。从一开始,亚马逊没打算做太遥远的事情。而你最后怪Siri蠢,就是一开始误以为它聪明到可以回答任何问题。

当苹果对外讲Siri背后的创意文本是怎么来的时候,亚马逊拉着程序员们,正在发掘你生活中点点滴滴的需求,试图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至少要在你家里占有一席之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