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 中国GDP首破80万亿大关 七年来增长再加速
参考消息网1月19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政府发布数据称,中国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9%,达82.7万亿元人民币。2016年中国经济增长6.7%。
据塔斯社1月18日报道,据初步核算,中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8271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9%。
报道称,中国经济增速近几年逐渐放缓。2010年这一指标为10.4%,2011年为9.3%,2012年为7.7%,2013年为7.7%,2014年为7.3%,2015年为6.9%,2016年为6.7%。
德国《焦点》周刊网站1月18日报道称,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了6.9%。这是中国国家统计局18日公布的。这样一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自2010年以来再次加速。前一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7%。
报道称,中国领导人此前已经暗示经济增长变得更强劲。经济学家认为,最新数据是该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17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6.8%。分析师此前曾预计增长率为6.7%。
法新社1月18日报道称,当日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6.9%,超出预期水平,是自2010年以来首次实现加速增长。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国民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经济活力、动力和潜力不断释放”,“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提质增效任重道远”。
接受法新社采访的多位分析人士此前预测中国经济增速为6.8%,高于政府设定的目标(6.5%左右)。
报道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表现十分可喜。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7%,创2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德新社1月18日报道称,中国国家统计局称,受外贸和零售大幅增加等有利因素影响,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为6.9%,超出预期水平。
这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年度经济增长首次提速,该国2016年的经济增速为6.7%。
中国政府去年初曾预测,该国经济当年增速为6.5%左右。但外贸增长非常强劲,远超预期水平。
另据共同社1月18日报道,当天公布的数据显示,受消费和出口强劲等因素支撑,中国经济增长整体上未受政府控制基础设施开支和购房等因素的影响。
报道称,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字是个好兆头。中国正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时,所有公民都能过上富足生活。
港媒:中国经济40年历经三次“再平衡”
参考消息网1月18日报道 港媒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中国经济其实可能带来更多投资机会。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月17日报道,去年将作为政治及经济重要年份被载入史册。新一届领导层准备把中国带入下一个发展阶段。
报道称,在宏观经济领域,出口复苏,消费迅速恢复,房地产市场出奇的稳定,这些因素促使中国经济自2010年以来首次实现年度加速增长。
在一派乐观情绪中,经济学家们纷纷上调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测值,甚至开始讨论中国是否已启动全新增长周期。
报道称,回顾中国自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发展历程,三个独具特色的短语脱颖而出,其中每个短语都以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大转型为标志。
第一次经济转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中国领导人引领中国向世界开放。通过贸易和投资出现的经济快速融合之势已根深蒂固,中国由此得以将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的成功提升至几乎前所未有的水平。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在贸易领域的主导地位。
报道表示,且把这个阶段称作“再平衡1.0”——即从内向型经济体转型成为全球积极参与者。这个阶段在启动中国经济融合进程方面极为成功。
报道称,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但出口驱动型增长模式有一大缺点:这种增长模式导致中国极易受到外部冲击。2008年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便是明证。突然间,在全球经济同步陷入严重衰退的背景下,外部需求不复存在。如果继续依赖出口实现经济增长,中国就会和其他国家一样,被那场全球性经济海啸卷走。
幸运的是,中国迅速调整了经济增长战略,进而避免了这种厄运。为应对外部需求疲弱的局面,北京通过财政和货币刺激等措施注入强心剂,目的就是推动国内投资,从而迅速把经济的主要引擎从出口转向投资。
报道认为,按某些标准评判,“再平衡2.0”也取得了成功,因为它让中国躲过了那场危机。而回头看来,这种缓解痛苦的做法也造成了极其高昂的代价。
报道称,北京认识到这一发展战略不可持续,遂于近年转向“再平衡3.0”,其中涉及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在养老金和医疗等各种福利领域加大了社会保障网建设力度,以降低家庭的预防性储蓄。
电子商务因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政策扶持而迅速崛起,这有助于挖掘中国年轻人群体和中产阶层的消费能力。
此外,由于未来几十年将有更多退休者拿出他们的毕生储蓄进行消费,人口老龄化也会对消费起到提振作用。
这样一来,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开始上升,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过去三年持续加速。
报道认为,作为一种长期趋势,“再平衡3.0”——其特点是中国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型——将在未来数年至数十年间对中国自身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报道称,但这种转型也意味着经济增长将逐步放缓——如果中国要走一条典型的通往经济成熟之路的话。
报道认为,中国领导人已接受这种局面,进而承诺要把重点放在未来经济增长的质量上。
至于投资者,报道写道,当前真的完全没有必要因中国经济放缓而太过沮丧。实际上,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经济体可能带来可适应发达市场投资者的投资风格的更有利机遇。
(2018-01-18 10:23:43)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外媒:年增量仍相当于印度总GDP三成
参考消息网1月16日报道 新媒称,尽管曾出现很多悲观的经济预测,但中国却灵巧地变换了档位,以较慢却更可持续的速度增长。这种在增长与路线修正之间寻求平衡的做法在今年还会继续。
据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1月13日文章报道,2017年中国经济增速预计为6.9%,高于前一年的6.7%。这将使中国重新成为世界上年度表现最好的主要经济体,尤其是与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等其他快速增长的新兴经济体相比较而言。
报道称,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出色的经济增长冠军。然而,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永远保持这样的超速增长。随着中国从2012年开始放慢增速,它很快就将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位置让给了后来者。这引发了国际媒体关于中国“大减速”的耸人听闻的报道。
报道表示,现在很清楚的是,这些评价完全曲解了中国经济放缓的过程,就像它们夸大了中国的潜在问题一样,比如高债务、生产过剩和潜在的房地产泡沫。相应地,国际媒体也低估了中国政府通过适当的政策干预来应对经济放缓的能力。许多外国分析人士曾多次预测中国经济可能出现“硬着陆”。
报道认为,中国向较慢增长的转型确实是独一无二的。首先,与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其他表现出色的东亚经济体不同,中国超高速增长的持续时间不但要长得多,而且这种高速增长也不是突然结束的,而是通过维持高水平的合理降速而逐渐结束的。
中国2012年的经济增速为7.9%。随后,经济增速在2013年略微降低至7.8%,2014年为7.3%,2015年为6.9%,而2016年为6.7%。2012到2016年的整个“减速”过程一直相当稳定。在这些年所谓的“减速”时期,中国实际上创造了7.3%的平均增速。
报道认为,因此,“经济减速”的概念是用词不当。任何超过7%的增速在地区和全球都仍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绩。中国的增速只有放到它自己的历史增长背景下才能说是“放缓”。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国家,它的国内发展能够支撑需求,为增长提供大得多的空间。
不妨再看看与日本和韩国的比较——当两国结束高速增长时期时,它们都已经是发达经济体,而增速的下降也都是急剧的,几乎立刻就骤降至4%左右,随后进一步下降。相反,即便在经历了30年的超高速增长后,中国仍然是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因此仍继续渴望进一步增长。
报道称,此外,在目前中国庞大的GDP基数已接近12万亿美元的情况下,7%的增速意味着它在一年之内所增加的GDP相当于印度GDP总量的三分之一或印尼GDP总量的近90%。毫不奇怪,即便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增长的庞大规模也继续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地区和全球影响。
而且,就在一些外国分析人士发出“硬着陆”的可怕警告的同时,中国国内经济却经历了工资和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增长。
报道表示,在转向较慢车道的过程中,中国大体上成功地保持了经济稳定。它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是一个公开的秘密。它基本上是通过积极的宏观经济干预来做到这一点的,最初是通过积极的需求侧调控,后来则混入了一些供给侧举措。
报道称,由于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6.5%的增速仍然十分可观,也足以让中国领导人实现中国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2018-01-16 16:32:00)
英媒:中国打赢人民币保卫战 严控资本外流经济稳步增长
参考消息网1月16日报道 英媒称,美联储前主席本·伯南克在2016年初撰文说:“这匹马可能冲出马厩。”他认为,资本管制对于防止人民币遭挤兑可能起不了太大作用。在当时,持这种观点的人绝对不止他一个。但两年过去了,马儿还在马厩里:中国政府打赢了人民币保卫战,而这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更严厉的资本管制。
据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1月11日文章称,最新的证据是,中国外汇储备在去年12月呈现连续第11个月增长的态势。在这段时间里,规模高居世界第一的中国外汇储备增加1420亿美元,达到3.14万亿美元,这大体相当于通常认为的维持金融稳定性应达数字的两倍。中国成功的另一个证据是人民币的表现。2017年初,预测者一致认为人民币将继续走弱,但在过去一年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上升了6%。
文章称,中国采取的措施同时针对大小参与者。在监管者的严厉审查下,中国的海外并购规模去年下降1/3以上,降至1400亿美元。年度个人购汇额度维持在5万美元不变,但购汇者需承担更多披露责任。中国政府并不急于放松这些限制:中国从今年1月1日起下调了银行卡境外提现额度。
文章认为,对人民币保卫战同样重要的是经济复苏。去年,房地产价格猛涨,由于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工业企业盈利激增20%。在这里,伯南克说对了一件事:在展望中国在2016年的选择时,他曾说,财政刺激可以支持经济增长,同时有助于把资本留在国内。非常规政策组合——对保障房的投资和关闭过剩的工业产能——确实奏效了。
文章称,很多人曾以为,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可能让美元更强势,从而导致资本从中国流出。但美国的政治混乱却让美元承压。这不仅增加了中国资产的相对吸引力,还让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估值增加,因为中国约1/3的外汇储备是非美元货币。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外汇储备仅有1/3的增长是实际增长,其余的增长来自汇率变化。
《经济学人》称,随着美国减税和加息,美元可能很快反弹。但中国不用像2016年时那么担忧了。资本管制让门锁更加牢固,而稳步的经济增长可以让马厩里的马儿吃得更饱。
(2018-01-16 11:40:38)
美媒称中国已成经济超级大国:今年零售额有望赶超美国
参考消息网1月16日报道 新媒称,日本瑞穗银行的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的零售额可能达到5.8万亿美元,有望与美国持平甚至赶超。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1月14日援引《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称,这是中国成为另外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标志,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将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但同时,特朗普希望平衡中美之间贸易的目标可能也会遭到挑战。对此,中国商务部专家表示,中国消费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消费升级和多样化,这将促进中美贸易,中美市场反而可以更多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事实上,中国商务部11日就指出,2018年中国的实体零售回暖趋势将增强。去年零售业回稳向好态势基本形成,2700家零售企业销售额增4.6%,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3%,是近五年来首次全面回暖。商务部认为,中国零售业的回暖主要由于创新转型。通过发展新业态,中国零售企业积极打通线上线下和上游下游,探索无人货架和无人便利店。同时,实现了“千店千面”,并推进渠道下沉,加快向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和农村市场推进渠道延伸。
当前,中国的消费结构目前正发生积极的变化,逐渐向多元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11日指出,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推进,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产品以零关税进口到中国,推动国内消费供给侧的结构调整。截至目前,中国已经生效实施的自贸协定有15个,涵盖了8000余种零关税的进口产品。
此外,中国的电子商务依然强劲。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通过电子商务实现销售额增长26.8%,增速加快3.2个百分点。1-11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为643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4%。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49144亿元人民币,增长27.6%,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17.3个百分点。分商品类别看,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穿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9.4%、18.0%和31.1%。
《华盛顿邮报》认为,中国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是成为另外一个经济超级大国的标志,特朗普希望平衡中美之间贸易的目标可能也会遭到挑战。
对此,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指出,中国消费能力的提升带来了消费升级和多样化。从这方面看,对中美贸易是有更多促进作用。中美市场可以更多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中国手机、家电的消费需求远高于美国,而这些产品主要进口自美国。目前包括通用汽车、波音以及苹果公司在内的许多企业,超过20%的销售都来自中国市场。美国对中国市场的依存度可见一斑。
(2018-01-16 00:11:00)
西媒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仍面临诸多挑战
参考消息网1月9日报道 西媒称,中国在全球电子商务中所占比重已达42%,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最成功新技术企业,年均移动支付额是美国的11倍。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势头不容忽视,但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据西班牙《经济学家报》网站1月7日报道,毫无疑问,为创新者营造的生态环境、政府的扶持和庞大的国内消费市场都推动了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拥有7亿多网民,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的总和,这些因素都是外界看好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的依据。
高盛公司预计,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与消费者相关的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将从1.9万亿美元增长到4.6万亿美元;网络借贷将从1560亿美元提高到7640亿美元;中国的资产管理规模将从8.3万亿美元增长到11.9万亿美元。
此外,中国正加快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发表的中国人工智能报告显示,根据应用速度的不同,人工智能的自动化为中国带来的生产力提升每年可贡献0.8至1.4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报道称,即便如此,中国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正如麦肯锡最新的“中国行业数字化指数”所指出的,美国的数字化程度依然是中国的3.7倍,中国各个行业的数字化程度差距较大。
报道表示,中国面对的挑战之一就是填补不同行业之间数字化程度的鸿沟。麦肯锡报告指出,到2030年,数字化的推动力或可转变并创造10%到45%的行业总收入。这将给价值链带来重大改变,同时在就业、消费和社会环境中会造成不确定性。中国如果想保障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就需要采取措施遏制住与价值链、就业消费和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的风险。中国政府应当考虑到迄今为止能够促进数字化发展的各种因素,并实施适宜的政策。
报道称,在十年前几乎没有人会预料到中国在数字领域能够取得飞速发展,实际上,在互联网领域叱咤风云的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和腾讯集团创始人马化腾在创业初期都曾遭遇重重阻碍。即便如此,得益于中国政府对国外资金和技术的开放态度,这些先锋者纷纷在境外上市。
报道表示,即便如此,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创新技术的未来前景。中国的数字经济依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不平衡的地方,暴露出金融风险、债务风险、环境污染和不公平性等诸多弊端。最近5年来,中国政府正在尝试使用行政工具弥补这些缺陷,仅在2017年中国政府就出台了多项互联网管理规范,旨在规范数字市场发展。
(2018-01-09 10: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