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校首个通识教育学院: 多专业学生“混搭”成长
图为:通识教育学院的学生们,每周坚持“早读”
每周有3-5名专业教师,在学业指导中心以“问诊”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编者按:国务院今年发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行模块化通识教育”。其实,2011年起,湖北大学就在湖北高校中率先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学院,且至今也是全省唯一一所开设了通识教育学院的高校。通识教育到底是如何实施的?成就如何?楚天都市报记者近日进行了深入探访。“到校一个多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同学们都很拼,简直不输高考前。这让我很意外,也深受感染。”10月12日晚,在湖北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学生代表座谈会上,高考分数超过该校投档线46分的大一学生祝紫翊的发言,引起了全场120多位学霸的共鸣。
自进校以来,祝紫翊和寝室其他同学一起,坚持着早操、早读以及早晚自习,“经常是早上7点,我到英语角背单词,那里已经很多人了。”
良好的学风,只是湖大通识教育学院办学的一个缩影。创办6年来,这所“藏在深闺”中的新式学院,拿出了一份在全国都颇具影响的通识教育改革成绩单。由该校研究团队编写的《通识教育导论》,将在今年12月正式出版,这也是全国第一部系统介绍通识教育的导论教材。
[教学]量身定制文理交叉课程
10月12日上午,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新洲区阳逻街平江东路630号的湖大通识教育学院。
学校本部位于繁华的武昌区,通识教育学院为何选址相对偏远?“2011年,由于校本部已经容纳不下当时的在校学生规模,为了让大一学生远离都市喧嚣、有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特意选址在这里。”湖北大学副校长杨鲜兰介绍,除了英语、生科、体育少数几个对教学条件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外,其它所有专业的大一学生,均全部安排在阳逻校区接受为期一年的通识教育。大一结束后,学生再迁到校本部进行学习。
“‘通识’二字,首先体现在课程设计上。”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黄文武说,该院将课程分为A、B、C、D四类,A类为全校公共任选修课,B类为通识大类平台课,C类是供跨学科、跨专业同学修读的其他学院的专业大类课程,D类为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课程。A类既有通识课,也有专业课,如就业指导、戏曲鉴赏等。B、C两类属于通识课,包括人文体艺类、政法类、经管类、数学类、自然科学类、技术学科类、教师教育类等七大类别的100多门基础课程。D类则是不同专业的专业课。每位学生每类课程都必须学到,每学期选修课程不超过6门。
“这是为了打破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拓展知识面,这也正是通识教育的意义所在。”湖北大学教务处章天金处长介绍,在通识教育学院,课堂甚至延伸到了教室外——黄晓华博士的《写作基础》课,上写景部分时,“教室”就在鄢家湖湖边;陈晓燕教授讲《民法》课,“教室”就在青山区法庭的审判大厅,法官们也成了老师。
[管理]曾因“办得像中学”引发争议
与传统学校的院系最大的不同是,通识教育学院创建了“习苑”管理模式,成立了“正心苑”、“崇善苑”、“润德苑”、“立学苑”、“思齐苑”等13个“习苑”。从学生进校开始,学院便将不同专业的学生们“混搭”在一起,以“习苑”为单位进行学习、娱乐和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并为每个“习苑”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和联系“习苑”的院领导。
湖大通识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本义介绍,“习苑”的“习”字源自《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到的东西,要经常去复习、实践;“苑”为“敞开”之意,多指没有围墙的、敞开的园林或花园,也有典雅、别致的内涵。
该院实行“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进出校门需要办请假和登记手续。对学生作息制度和课堂行为规范管理也很严格,不仅每天有辅导员查寝,晚上11点熄灯时还切断一切网络(包括无线网络);此外,学院领导深入课堂、寝室每周不低于2次,仅今年上半年,他们就深入该院“习苑”120余次,听课24次,与学生面对面集中交流52次。
“正因为管得严,我们班早晚自习基本都是全勤,连续两学期实现了全班零挂科。”会计学专业班长何宏宏说,每个“习苑”都有不同专业的学生,交流使大家的视野更开阔,有利于提升综合素养。
记者了解到,对这种严格管理,学生最初并不理解,不少人甚至讥讽“大学办得像中学”。“学生们刚从高中进入大学,需要一个过渡期。高中都是封闭式的,而大学更强调自主学习能力。”湖大通识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李本义说,通识教育学院的管理,也是为了做好这个衔接。学院在跟学生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为学生们提供贴心服务,最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今年6月底,同学们迁回湖大主校区,他们对老师们依依不舍,在社交媒体上集体‘晒幸福’。”
[课外]学生成高端讲坛主讲人
除了严格管理,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外,湖大通识教育学院还有更多“野心”: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学术训练,促使他们尽快从高中生转变为有思辨意识、创新意识的学术人才。
该院开办了高端学术讲坛“问津大讲堂”,该讲堂不仅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还在选拔校内学生主讲人,这在国内高校也是首创。
10月12日,记者在该院采访时,新一届的“问津大讲堂”优秀学生主讲人选拔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据了解,这项活动将从今年9月持续到明年5月,几乎贯穿学生在通识教育学院学习的全程。
成为学生主讲人非常不易,走上讲坛之前,学生要通过班内初赛、分组决赛、学院复赛和总决赛。选才要求也非常高——在进入分组决赛前,参赛选手需在辅导员的指导下,阅读10本以上经典著作,精读10篇以上专业论文,演讲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通过学院复赛进入总决赛后,学院将为他们配备两名导师,分别负责指导学术和演讲礼仪,使学生主讲人实现向专家主讲人的飞跃。
2016级物联网工程专业学生朱天放,曾从上千人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在“问津大讲堂”上演讲《从英国脱欧浅析全民公投的局限性》,他对英国脱欧公投的分析,赢得了法学和哲学等专业评委的一致好评。“整个选拔过程,我读了大量书籍,演讲稿先后修改了几十次。”朱天放说,参加演讲前后,他感到自己“判若两人”,不仅知识、能力大大提升,更磨炼了意志。
目前,优秀学生主讲人选拔活动已举办了六届,其中选拔学生主讲人742人,入围选题4426个,报名人数7563人,学生参与率超过75%。
[成效]学术成果频现深造率提高
近日,团省委揭晓了“最美新生”评选结果,湖北大学有4名学生榜上有名,比例很高。上榜的2016级明志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孙晓宇说,在通识教育学院的一年,让她受益匪浅,“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白天不上课的‘大一病’现象,在我们学院根本没有。”
因为基础知识宽厚,知识结构合理,学生们在各类学习竞赛中表现突出。据了解,近几年,湖大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的获奖人数,较实施通识教育改革前有较明显的增长。此外,还有16名学生大一就在省级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5名学生联合编辑了《古典诗词鉴赏》一书,并刻录了配有优美背景音乐的朗诵光碟。学生毕业后,去国内外名校深造的比例,也比之前有所提高。
“在‘双一流’建设大潮中,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热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待继续探索与创新。”湖北大学党委书记尚钢表示,学校将继续强化“全人教育”的理念,建设更高水平的通识教育、培养更高质量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