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新”声音]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磅礴, 迈向新征程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标志着我国已经吹响了建设“双一流”,向教育强国迈进的号角。大学内涵式发展,发挥学科建设基础性和主线性作用尤为关键,要不断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建设好学科人才队伍,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最终落脚在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上。近三年学校为了提升学科实力,促进文理医工融合发展,布局建设多个院系,强化文理基础,优化医科发展,补足工科短板。
2017年12月,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中山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值此,我们推出系列专题文章,聚焦新建院系在一流学科建设上的新规划,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新作为。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我们的国家迈入了新时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程中,我校的事业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今年的秋季工作会议更是全面部署和推进了“双一流”建设的“中大行动”。在这样一个机遇与背景下,大气科学学院的发展也踏上了新征程,迈上了新台阶。
大气科学学院院长董文杰为学生诠释十二字人才培养目标内涵
大气科学学院于2015年10月成立。学院成立以来,在学校的关心和支持下,凝聚共识,同心奋进,乘势而为,谋求超越,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学院牢牢坚持党的领导下,通过加强“两学一做”,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学校的战略部署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始终牢记“三个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努力培养德才兼备,具有领袖气质和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气科学学科为奋斗目标。
经过全院上下认真深入的思索与探讨,学院决定将学科发展战略最终确定为“紧密围绕应对天气气候变化、南海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战略以及大气科学的发展趋势,构建大气科学学科方向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学科建设的方方面面,营造有利于拼博创新,追求卓越的文化。在做好人才、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的同时,培养“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大气学子。
大气科学学院书记杨建林在学校人才工作会议上作主题发言
学院一直坚持人才兴院战略,整个领导班子围绕着人才工作这一核心,上下齐心、通力合作。学院成立之初,大气科学系专任教师数仅为18人,经过了两年的发展,教职工总人数达到90人,包括:国家“千人计划”教授1人、长江学者2人、“青年千人”教授3人、青年长江1人、国家杰青3人、国家优青2人、“百人计划”教授9人、“百人计划”副教授9人,初步形成了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大大减小了生师比,提高了科研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除了人才引进取得较大突破外,科研项目、科研平台以及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也在这两年间迅速增加。大气科学学院成立至今刚好两年,共计新增纵向项目立项88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8项、面上项目14项、国家青年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合同经费逾一亿元。
“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会议暨2017年学术会议合影
学院非常重视大科研平台的建设,2016年,学院新增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2017年,“热带大气海洋系统科学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也已成功通过答辩和实地考察;此外,学院还正筹建基于“天河二号”的地球系统、多尺度天气气候和环境生态的数值模拟超算平台。科研项目的增加和科研平台的发展,也带来了科研成果的加速产出。两年来,学院师生共发表SCI论文9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1篇,申请并获得软件著作权2项。其中,杨崧教授2014-2016年连续入选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范绍佳教授获评“第十一届优秀环境科技工作者奖”;王雪梅教授2016年获得广东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及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作为一个新建院系,大气科学学院取得了良好的开局。
学院与珠海市气象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
随着师资力量持续加强,教学实验室不断改善,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也稳步提升。大气科学学院目前有本科生395人,硕士生72人,博士生42人,学科办学规模位居国内综合性大学前列。学院还与珠海市气象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资源开放共享和人才联合培养的创新机制,本科实践教学也随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拓展得到了很大提升,本科生教学不仅和现代化的气象业务接轨,还可以在“天河二号”超算平台上进行数值模拟训练及研究性学习。
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刘雅鸣一行参观我校大气学科的发展展板
今年中山大学入选 “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大气科学学院也制定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在争创“双一流”的道路上奋勇前进。学院师生将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把思想创新、理论创新转化成学院的方法创新、行动创新,以创新来解决不断出现的困难,以创新的思路谋划持续发展。学院始终把“建设成国际上最著名的大气科学研究中心和大气科学高级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领域产生最广泛的国际影响”作为学院最终的发展目标。学院将紧密围绕应对气候变化、南海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和催生“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学科和研究队伍的建设,培养行业内领军人才,同时重点发展海洋大气、天气气候、大气物理与化学、大气探测与空间天气等方向,积极参与南海国家实验室建设,并构建4个学系的人才培养体系(气象系、大气物理与化学系、大气海洋系、空间天气系),打造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团队群(“一带一路”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南海及周边地区天气气候、南海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地球系统模拟、空间天气与比较行星学等),力争在2020年大气科学学科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前3名。
为此,学院将继续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并创建一个公平公正的教学和科研环境。特别是在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学院迎来了世界范围内大气科学人才重新洗牌的大好时机。大气科学学院将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吸引海内外的大气科学英才,力争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使中山大学逐步成为国内外大气科学人才聚集的高地之一。学院将采取“引进与培育”并重的方式,提升专任教师结构,到2020年建成一支140-150人的专任教师、专职科研人员和博士后队伍,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将通过逐步降低生师比,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本科教育竞争力,力争2020年实现本科生升学深造率达85%以上;同时,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开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争取2020年实现博士毕业生进入国内外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工作的比例达到80%,用人单位对大气科学学院毕业生的美誉度也有飞跃式的提升。
此外,大气科学的特殊性体现在科学研究需要大量基础观测数据,但目前学院的实验平台建设基础薄弱,实验型高水平人才和普通实验技术人员均非常缺乏。在此情况下,学院将与珠海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等部门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实现资源开放共享和人才联合培养的创新机制,同时努力争取学校的支持,尽快克服实验人才和技术人员、实验室空间和设备等方面的困难,力争在2020年建立基于万吨级海洋科考船和中高层大气遥感探测以及海岸天气环境综合观测的实验平台,实现国际领先的数值模式和实验观测并重的研究目标。只有满足社会、国家和学界对学院的期待,让社会、国家、学术圈在需要的时候都能首先想到中山大学的大气科学,学院才能称得上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气科学学科。
大气磅礴,大气科学学院已经踏上了新的征程;任重道远,吾辈必将上下求索,行稳致远,实现共同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