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抗疫,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全面爆发?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爆发和传播,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中。
随着复工潮开启,疫情的防控迎来下半场攻坚时期。交通部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月18日将有1.6亿人陆续返程返岗,城市公共交通服务逐步恢复。那么在激增的人流量下,如何保证公共安全、疫情不再大规模扩散?从宏观的流动人口管理,到微观的体温检测,如何更科学有效地开展防疫工作?
老实说,这是个相当抽象的问题。不过很少有人会否认的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已经并且还将继续在疫情防控中,扮演前所未有的重要角色。到底有多重要呢?2月10日的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司司长就直言不讳地表示:“能不能开发一个服务社区抗疫的软件,这比捐十个亿还管用。”
的确,疫情时期,无论是对感染人群和密切接触者的筛查,还是对无聚集、非接触的生产生活秩序安排,都形成了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爆炸式需求,由此催生出一个相当偶然的风口。
比如提到大数据,大家都能想到实时更新的疫情地图。从政府官方到互联网公司,好多平台搭建了相关的数据库。疫情信息实时录入之后,通过疫情地图,我们可以对全国各地的动态信息进行全面了解,包括确诊、疑似病例,疫情走势一目了然。
相对于17年前的非典,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疫情的掌握程度的确有了明显提高。比如此前武汉官方宣布,春节期间有500万人离汉。在过去,尤其是连火车票都还没有实名制的年代,人口流动的数据其实是很难具体掌握的。但今天我们已经能够清楚地看到,这离汉的500万人具体去了哪些城市,为防疫工作提供了依据。
在各地的小区进行封闭式管理之后,相信大部分人都进行过健康信息的自主填报。像我所在的小区,填报信息才能作为进出小区的凭证。这种信息申报,有的是通过政务APP,有的是依托微信或者支付宝等平台。
数字政务平台的火爆,是大数据实用价值的直观体现,从疫情查询到在线问诊,甚至到口罩的预约和购买,在疫情期间实现了数字化运作,有助于流动人口的网格化精确管理。
其实在国外,用大数据来进行传染性疾病的监控治理早已屡见不鲜。比如2008年,谷歌便发布了“Google Flu Trends”(谷歌流感趋势),利用关键词追踪技术搜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来发现流感的暴发。
《参考消息》的最新报道显示,这次疫情发生后,一家总部位于多伦多的跟踪传染病的公司,就通过人工智能系统,准确地发出了冠状病毒疫情的扩散警报。它的工作原理,正是依靠海量的数据处理,包括全球新闻报道、疾控中心报告、卫星实时气候数据、航班信息等。
当然,相对于大数据的流动人口管理,政务平台的云审批,或者人工智能预测病毒传播,它们的运用还有一些更加细致具体的场景。
比如在返程高峰期,不少地区商场、地铁站、机场等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推出了“AI防疫师”的黑科技,以无接触的方式,进行实时体温检测、佩戴口罩识别、预警。一些科研单位和机构,还研制出辅助诊疗机器人、智能消毒与巡检机器人,可以自动消毒、自动发药、自动量体温,无接触下的远程治疗成为现实。
风险岗位无人化的疫情防控需求,让机器换人提前上演,很多还处在测试阶段,缺少大规模应用机会的新技术工具有了用武之地。这种极其偶然的利好,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从业者开始畅想美好的行业未来,比如物流行业和外卖行业的无人配送,等等。
预测性地看,疫情之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确会迎来一个新风口。这一方面是基于它们在疫情防控上展现出来的重大作用;另一方面也是鉴于相关的行业政策的接连出炉。
比如前面提到,民政部直接呼吁开发社区防疫软件,提升社区的智能管理水平;而在之前的 2月4日,工信部还发布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赋能效用,协力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倡议书》,鼓励地方加大在人工智能产品和解决方案上的研发投入力度。
可以说,这次疫情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要性最为凸显的一次。但话说回来,随着疫情防控逐渐进入尾声,流动人口数字化管理、智慧智能城市建设等依旧会延续,无接触、云办公等相应的特殊需求会逐渐减少。
毕竟,这是一种成本很高的生产生活模式,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而一些人工智能产品研发成本太高,还远远无法实现量产。另外,像医生等一些技术岗位,仍然是依靠人工智能机器人远程治疗所无法取代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风口,持续多久值得观望。
还需要提醒的是,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公司而言,市场需求带来的产业短暂爆发背后,同样隐藏着一些发展陷阱。
最典型的还是隐私安全问题。比如各个相关的防疫平台、小程序,如何确保信息收集遵守隐私边界,如何进行信息存储和管理,防止泄漏发生?公共场所的人脸识别技术,该遵循哪些收集和使用界限?
疫情的特殊时期,这些问题的处理,没有获得相应的优先级,包括一些租房平台,也纷纷要求租客上报健康和出行信息。但可以预见,接下来随着疫情消散,疫情期间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爆发背后的隐私安全漏洞,包括衍生的一些其他安全问题,会逐渐被聚焦关注。
不管怎么说,这些漏洞需要被及时填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因为情况特殊就偏离合法合规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