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程序员那些奇葩的代码调试方式,第2种觉得挺累!
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牛逼的程序员,快速的敲着键盘,一屏一屏的写着代码,最后一个回车,运行通过,堪称完美,可是在现实中,这酷酷的样子真的很难见到,可以说没有,那么接下来我说一下现实中的程序员是什么样子的吧。
现实中的程序员是需要IDE工具进行开发,如果有些函数比较生涩的话,还有可能需要查函数手册,或者需要去百度,即使这样开发完成还很小的概率能一次性运行通过,往往是通过无数次的代码调试让软件系统趋于自己想要的状态,说起来代码调试,各种程序员的调试方式也堪称五花八门。这其中有比较专业的调试方式,也有非常奇葩的调试方式!下面我就列举一些我见过的几种奇葩调试方式!
图片来之互联网
制造假数据
程序员在调试程序的时候,为了模拟一些场景,一些特殊情况,常会自己在测试系统的数据库里制造一些假数据,有的数据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有的以各种各样雷人的话命名,有的直接写着“测试”的字样,各种命名手法,可是这些测试系统毕竟不是只有一个人在用,有很多人同时在用,有的同学刚建的数据,起名起的太随意了,比如一条数据记录“aaaaaaaaaaa”什么的,这时,另外一个程序员看到了,说,这是什么鬼呀,然后就随手把这条数据干掉了,而这个创造数据的程序员运行了程序之后发现自己的数据消失了,于是就开始怀疑自己的程序是不是哪里出现了问题,检查啊检查,最后才了解了真相,呵呵,所以有的程序员把自己的数据命名为“不要删!”,“不要动!”,“这是炸弹,动了会没命”等各种各样的奇葩词汇,呵呵!
图片来之互联网
排除法
其实作为现在的程序员,绝大多数对IDE的使用工具都是相当熟练的,IDE不单单是提供了自动生成代码,语法检查等有用的功能,它还有很多的功能可能大家都不常用到,debug功能是IDE的一个插件,有一部分程序员可能也知道这个功能,但是可能由于使用不熟练什么的就没使用他们。当他们自己写代码的时候,当遇到代码运行错误的时候会采取下面这种奇葩的做法,我在这里就暂且把这种做法叫“排除法”吧!
就是他们发现运行代码出错的时候,首先分析可能是那个地方出错了,然后就把这个地方的代码暂时删掉,再次运行,如果运行仍旧报错,还会继续扩大排除范围,知道运行不报错了,他们就根据最后删除的代码来确定错误的根源,最后还得一点点的恢复代码,这种操作方式想想都感觉累,大家说是么?
图片来之互联网
二分法
还有一种更奇葩的调试方式,与上面说的排除法类似,但风格上略有差异,估计这种程序员深受二分排序思想的影响,创造出下面的这种所谓的“二分调试法”,这个方法的操作方式如下,当运行整个文件报错的时候,他们会上去对整个文件的代码先删除一半,然后继续运行,如果仍然报错,就会对剩下的一般中再删除一半,就以这样的方式定位错误代码所在,最后还是需要一点点恢复代码,如果能使用debug插件调试来代替这种奇怪的调试方法,我想调试的效率起码提高好几倍吧!
图片来之互联网
弹窗调试法
下面这种调试方式往往是一些前端开发工程师在调试一些复杂的逻辑是喜欢用alert弹窗进行调试,而不是通过控制台打印日志的方式去调试,我想他们用alert弹窗的方式可能是看着比较直观吧,一个大大的窗口摆在自己的眼前看着比较真实,难道是这种原因么?
图片来之互联网
这种调试方式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当调试一些复杂的代码时,比如多层循环,你要是想追踪js变量的轨迹,可能弹窗上百次,上千次,最后会把你一直点到手软为止,点的你筋疲力尽,呵呵。
呵呵,程序员朋友们,你们平时也遇见过周围人使用上面的奇葩方式进行代码调试么?还有哪些更奇葩的代码调试方式,可以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哦!
大家好,我是“上世是朵花”。如果你有什么好的看法或者观点可以在评论区展现你的才华,互动交流,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我,那就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