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_telnet 通过JAVA实现网页上面的命令行远程工具 以及对于流的理解
前言
这几天研究了一下如何在web页面上通过telnet 连接一个远程的机器,通过命令行进行控制,让然,B/S架构的项目,如果直接通过
浏览器是无法和远程机器进行通信的,我们就得借助后端来帮助实现这样的一个功能需求,具体的实现逻辑是:
用户————>控制浏览器命令行界面————>发送命令到后端服务器————>后端服务器连接socket————>推送用户的命令
telnet Server ————>后端服务器输入流接受返回字符——————>websocket 推送到前端完成交互
telnet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ssh,估计很少会了解到关于telnet的东西,但是又结合起来说,其实两个都是一种协议,可以远程操控,
但是telnet 在传输过程中存在着不安全的因素,因为传输都未经过加密,而都是明文,这就在远程连接中,很容易就会被抓包,出现问题,
但SSH 就好比是加强版的telnet ,在传输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加密,进而减少了被盗取的风险。并且所有的SSH都是经过压缩的,在网络上的
传输速率也很优秀,这样多方面优秀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就会代替掉telnet
并不是这样说telnet 就没什么用了,也不是这样子的,我们通过搭建这样一个demo 学习的是这样的搭建过程中去了解建立连接的过程以及交互的过程
同样的,就算改编成SSH 其实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开始
后端的话,从Springboot 入手,快速的搭建一个web工程,我们主要用这个web工程来接受前端发送过来的命令请求。
包括:连接、断开、发送命令等等。
最主要的,就是采用commons-net包下面的TelnetClient
<dependency> <groupId>commons-net</groupId> <artifactId>commons-net</artifactId> <version>3.6</version> </dependency>
就好比我们的交换机作为一个Telnet的服务端,而我们的本机就作为一个Telnet的客户端,客户端发起请求,服务端相应,与B/S其实一样的
这里我就摘一些关键的部分来进行讲解,其他的请clone 项目进行查看
创建一个telnet 客户端
其实创建一个telnet 客户端是很简单的,就只需要new一个对象,而后填写ip地址和端口,端口默认是23,可以不写,就打开了一个telnet的Connection
telnetClient = new TelnetClient(); telnetClient.connect(ip,port); inputStream = telnetClient.getInputStream(); outputStream = telnetClient.getOutputStream();
从客户端得到两个流,一个输入流,一个输出流,这里就会涉及到JAVA关于IO相关的知识,当然网络上一般通行都是采用字节流
inputStream 输入流 outputStread 输出流
对于输入流和输出流相对于模糊的小伙伴,这里给大家加深一下理解,从字面意思上理解
输入流:就是输进来的
输出流:就是丢出去的
其实这样理解的话,丢失了一个基于的对象。那就是,到底是基于客户端还是服务端呢,我这里简单的画个图
就好比你的程序要读取一个文件,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输入流,输入流提供一个read的方法
我得把日志信息写入到日志文件里,这个时候就需要用到输出流,输出流提供一个write() 方法
输出流有一个flush() 强制刷新的方法 强制清空和写入
一个好的习惯,流用完之后要进行关闭!!!!!
在当前的环境里面,输入流就好比是客户端给我们返回的数据,而输出流才是我们推送命令的
输入命令
切记在命令后加入一个换行符,这就好比我们在telnet 客户端上面操作的时候,写完一句就需要敲一个回车,一样的道理。
通过输出流的write 方法写入到输出流里面,flush将输出流清空和强制写入命令。
public String sendCommand(String send) throws IOException { //加入换行符 send = send + "\n"; if (null == telnetClient) { return "连接已关闭"; } outputStream.write(send.getBytes()); outputStream.flush(); return "发送成功"; }
读取服务端的返回
上面已经反复叙述过了,服务端的返回我们需要采用输入流进行接收,同样的,需要从流里面读取出我们需要的字节,并将其转换为字符
通过webSocket 推送到前台进行展示
这时候就需要起一个线程来操作了,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接收到推送的消息,所以这个线程还不能停掉,得设置为后台线程,让它在开启连接后一直
在后台保持活动状态,这里就需要了解一下:守护线程
守护线程 、后台线程
通过给一个线程设置setDaemon(true) 的形式标记这个线程为守护线程,也就是后台线程,线程启动前必须启动这个线程
对于停止这个线程的方法嘛 那就是执行中断,在这个线程的逻辑代码中判断是否中断,中断则跳出这个线程,线程执行完毕
这个线程也就停掉了呗!
通过new 一个线程类,主要看一下这个类的实现方法
outputThread = new InputPrintThread(inputStream); //守护线程 outputThread.setDaemon(true); outputThread.start();
通过一个while 循环的方式时刻执行是否中断的方法和 对输入流进行读取,因为读取在读取不到字节的时候会发生阻塞,所以这样是很有必要的
因为在读取不到的时候,会阻塞这个线程,若读取流在文件末尾,则会返回-1 我们只需要判断不是-1继续读取就好了
注意:这里说的是:读取出一些字节,并不是所有的字节,一次返回过来的字节它可能会读取多次,所以不能只循环一次就判断这个就完了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int num = 0; //字节缓冲 char[] bytes = new char[1024]; InputStreamReader inputStreamReader = new InputStreamReader(inputStream); try { //这里会发生阻塞,通过websocket推送进行 while (!interrupted() && (num = inputStreamReader.read(bytes)) != -1) { for (int i = 0; i < num; i++) { char ab = bytes[i]; WebSocketServer.sendInfo(ab + "", SocketIdEnum.TELNET.getValue()); }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webSocket 推送
这一部分对于Springboot 来说整合WebSocket 简直是太简单了,一个POM依赖以及简单的几行配置即可开启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socket</artifactId> </dependency>
这里我就不细说了:我的内容也是参考这一篇文章:请参阅
https://blog.csdn.net/moshowgame/article/details/80275084
telnet 客户端的配置
在windows 里面开启telnet 基本步骤:搜索windows功能
找到并开始这一项即可,即可在命令行里面通过telnet + ip 进行远程访问,
telnet 测试服务端
很多小伙伴在昨晚后,不知如何去测试telnet的连通性以及代码的测试,缺少一个测试的环境
手头又没有其他闲置的电脑或者是交换机,可以参考手头建立一个虚拟机的方式,这样也行,或者就
采用华为的ENSP 创建一个虚拟的交换机后,通过自己电脑的虚拟网卡接入到虚拟交换机,这样其实也是可以通过telnet
进行访问的,ENSP的安装这里略过,这里给一个链接:https://share.weiyun.com/5kmSEYr
而后新建一个交换机通过虚拟网卡的映射进行连接后,通过本机PING 这台交换机的IP 若ping通则证明连接正常
若不清楚配置交换机的telnet 可以参阅:https://www.cnblogs.com/pipci/p/8075686.html
划分vlan 这些基础我就不细说了,自行参考
测试效果
对与一个写后台的人来说:前台这样子其实已经很不错了
哈哈 只能简单的写个窗口,然后将后台推送的内容push到页面上
因为是一个小的测试demo 有兴趣的可以进行改造升级更好的CSS美化
小结
关于研究这个web版本的telnet 其实还是涉及到很多东西,比如又再一次的学习到了流的概念以及
之前从未知道这个输入流还会存在阻塞的问题 以及如何优雅的关闭流以及flush 强制刷新写入等诸多的问题
虽然SSH已经是远程当中的主流,telnet 也未必没得用,总结一下总是好的。
参考
交换机telnet配置 https://www.cnblogs.com/pipci/p/8075686.html
springboot 配置websocket https://www.cnblogs.com/pipci/p/8075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