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局域网中RADIUS协议原理与实现
1 引言
远程认证拨号用户服务协议(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 RADIUS)最初是由Livingston公司提出的一个为拨号用户提供认证和计费的协议。后经多次改进,逐渐成为一项通用的网络认证、计费协议,并定义于IETF提交的RFC2865和RFC2866文件中。RADIUS协议以Client/Server方式工作,客户端为网络接入服务器(NAS),它向RADIUS服务器提交认证、计费等信息,RADIUS服务器处理信息并将结果返回给NAS。
RADIUS协议的应用范围很广,在移动、数据、智能网等业务的认证、计费系统中都有所应用。无线局域网的802.1X认证框架中,在认证端也建议使用RADIUS协议。
本文将论述RADIUS协议的原理,并探讨它在WLAN中的应用及实现方案。
2 RADIUS协议
2.1 WLAN网络模型
实际商用的无线局域网,可以用局域网交换机来实现802.1X认证协议中的端口控制功能。为保证网络的安全性,在无线局域网的出口和认证端应加上防火墙。RADIUS服务器和数据库还可以采取主、备结构,以保证网络的健壮性。
网络模型如下图所示:
图1 无线局域网网络模型
无线局域网的认证端由RADIUS服务器、网络接入服务器(NAS)和数据库组成。其中:
NAS:作为RADIUS服务器的客户端,向RADIUS服务器转交用户的认证信息。并在用户通过认证之后,向RADIUS服务器发送计费信息。
RADIUS服务器:作为认证系统的中心服务器,它与NAS、数据库相连,它接受来自NAS提交的信息,对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操作,并把处理结果返回给NAS。
数据库:用于保存所有的用户信息、计费信息和其他信息。用户信息由网络管理员添加至数据库中;计费信息来自于RADIUS服务器;其他信息包括日志信息等。
2.2 RADIUS的数据包结构
RADIUS是应用层的协议,在传输层它的报文被封装在UDP的报文中,进而封装进IP包。RADIUS认证使用1812端口,计费使用1813端口。
以太网上的RADIUS封装后的包结构:
RADIUS数据包分为5个部分:
(1) Code:1个字节,用于区分RADIUS包的类型:常用类型有:
接入请求(Access-Request),Code=1;接入应答(Access-Accept),Code=2;接入拒绝(Access-Reject),Code=3;计费请求(Accounting-Request),Code=4等。
(2)Identifier:一个字节,用于请求和应答包的匹配。
(3)Length:两个字节,表示RADIUS数据区(包括Code, Identifier, Length, Authenticator, Attributes)的长度,单位是字节,最小为20,最大为4096。
(4)Authenticator:16个字节,用于验证服务器端的应答,另外还用于用户口令的加密。RADIUS服务器和NAS的共享密钥(Shared Secret)与请求认证码(Request Authenticator)和应答认证码(Response Authenticator),共同支持发、收报文的完整性和认证。另外,用户密码不能在NAS和RADIUS 服务器之间用明文传输,而一般使用共享密钥(Shared Secret)和认证码(Authenticator)通过MD5加密算法进行加密隐藏。
(5)Attributes:不定长度,最小可为0个字节,描述RADIUS协议的属性,如用户名、口令、IP地址等信息都是存放在本数据段。
2.3 RADIUS的认证、计费过程
如图1网络模型所示:
(1)申请者登录网络时,NAS会有一个客户定义的Login提示符要求申请者输入用户信息(用户名和口令),申请者输入相关的认证信息后,等待认证结果。
(2)NAS在得到用户信息后,将根据RADIUS的数据包格式,向RADIUS服务器发出“接入请求”(Access-Request)包。包中一般包括以下RADIUS属性值:用户名、用户口令、访问服务器的ID、访问端口的ID。
(3)当RADIUS服务器收到“接入请求”包后,首先验证NAS的共享密码与RADIUS服务器中预先设定的是否一致,以确认是所属的RADIUS客户端。在查验了包的正确性之后,RADIUS服务器会依据包中的用户名在用户数据库中查询是否有此用户记录。如果用户信息不符合,就向NAS发出“接入拒绝”(Access-Reject)包。NAS在收到拒绝包后,会立即停止用户连接端口的服务要求,用户被强制退出。
(4)如果用户信息全部符合,服务器向NAS发出“接入质询”包(Access-Challenge),对用户的登录请求作进一步的验证。其中包括:用户口令、用户登录访问服务器的IP、用户登录的物理端口号等。NAS收到“接入质询”包后,将消息显示给用户,要求用户进一步确认登录请求。用户再次确认后,RADIUS服务器将比较两次的请求信息,决定如何响应用户(发送Access-Accept、Access-Reject或再一次的Access-Challenge)。
(5)当所有的验证条件和握手会话均通过后,RADIUS服务器会将数据库中的用户配置信息放在“接入接受”(Access-Accept)包中返回给NAS,后者会根据包中的配置信息限定用户的具体网络访问能力。包括服务类型:SLIP、PPP、Login User、Rlogin、Framed、Callback等等。还包括与服务类型相关的配置信息:IP地址、时间限制等等。
(6)在所有的验证、授权完成后,局域网交换机的控制端口被打开。用户可以通过交换机进入网络。同时,NAS向RADIUS服务器发送 “计费请求开始”包(Accounting-Request Start),通知RADIUS服务器开始计费。当用户下网时,NAS向RADIUS服务器发送“计费请求结束”包(Accounting-Request Stop),RADIUS服务器根据计费包的信息计算用户使用网络的费用。
3 WLAN模型中RADIUS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3.1 WLAN网络模型的简化
在实验室的模拟环境下,由于网络用户少,可以采用中、小型的数据库来存放所需信息,并可以将RADIUS服务器与数据库在同一主机上实现。局域网交换机可以实现端口控制功能。网络结构可简化如下:
图2 实验室环境下WLAN网络模型
3.2 NAS设计
(1)RADIUS客户端处理程序:负责接收申请者的信息;向RADIUS服务器提交认证、计费、管理等数据包;向申请者返回相应结果。
(2)服务器管理程序:为了方便网络管理员对RADIUS服务器和数据库的管理,在NAS主机上,还可以运行服务器管理程序,管理程序的功能应该包括有:管理员模块(添加、删除网络管理员,设置管理员权限等);用户信息模块(实现用户的查询、添加、删除等操作);计费信息模块(查询用户的计费信息,创建、修改、删除各种不同的计费方式,);日志信息模块等。
(3)用户信息的提交:用户需要向NAS提交用户信息,有多种方法可以实现,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Web方式提交。在NAS上建立一个Web服务器,这样,用户可以直接使用浏览器来和NAS交互,Web服务器接受到用户提交的信息后,把这些信息传给RADIUS的客户端处理程序。后者把这些信息封装成RADIUS的接入请求(Access-Request)包格式,通过认证端口(1812)向RADIUS服务器提出认证请求。
(4)计费信息的提交:认证通过之后,NAS客户端程序通过认证端口(1812)向RADIUS服务器发送包含有用户名、用户IP、上网起始时间等信息的“计费请求开始”包(Accounting-Request Start),通知RADIUS服务器开始计费。RADIUS服务器在数据库中纪录下相应项,并返回“计费响应”包(Accounting-Response)。当用户下网时,NAS向RADIUS服务器发送包含有结束时间、数据流量等信息的“计费请求结束”包(Accounting-Request Stop)。后者返回“计费响应”包(Accounting-Response)确认。
(5)服务器管理程序的提交:也通过RADIUS客户端处理程序来向RADIUS服务器提交。客户端处理程序将管理程序的请求包装成标准的RADIUS包格式,并通过为服务器管理程序定义一个端口号提交给RADIUS服务器。
3.3 RADIUS服务器设计
RADIUS服务器处理来自NAS的各项数据和实现对数据库的操作,并返回相应的结果。RADIUS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协议通信采用Socket编程来实现。
(1)对数据库的操作:RADIUS服务器通过数据库接口与数据库建立起连接。在RADIUS服务器中用SQL语句实现所需的数据库操作模块(如:用户、计费、管理员等信息的查询、添加、修改等操作),当RADIUS服务器需要对数据库操作时,就调用相应的模块。
(2)认证包处理:通过*认证端口(1812),来监测NAS提交的认证数据包,收到认证包后,查询数据库验证用户,并把结果以RADIUS数据包格式从1812端口返回。对于多个用户申请并发的情况,使用多线程方式处理。
(3)计费包的处理:当用户的认证通过时,查询该用户计费信息。确定其计费类型、费率等。当*到NAS在计费端口(1813)提交计费包后,就向数据库中添加“计费请求开始”包中所提交的计费信息(包括用户名、上网起始时间等)。在收到用户下网的“计费请求结束”后,根据包中提交的用户结束时间、数据流量等信息,计算用户的上网时长和数据流量,并根据用户计费类型来计算出用户本次上网费用,记录入数据库。
(4)服务器管理程序请求的处理:*管理程序请求的端口(自定义),收到后解包并执行相应的处理函数。
3.4 数据库的设计
用于保存所有的用户信息、计费信息等。数据库中包含的表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类:
(1) 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名、口令、认证方式、访问权限、付费方式等。
(2) 授权信息:服务器返回给用户的授权等配置信息,如服务类型,会话时间等。
(3) 计费信息:存放与计费有关的各种统计信息。如:上网时间、计费费率、用户
的历次上网的数据流量和费用、用户帐户余额等。
(4) 管理员信息:网络管理员的ID号和口令、管理员的权限。
(5) NAS信息:RADIUS服务器所属的各NAS纪录。包括各NAS的ID号、与
RADIUS服务器的共享密码等。
(6) 日志信息:保存用户上网的历史记录、网络管理员的登录及操作纪录。
3.5认证端各部分的实现:
操作系统:RADIUS服务器和NAS均采用Linux(Red Hat 9.0,内核Linux-2.4.20-8)作为操作系统。
(1) NAS:
用Apache和Tomcat构建一个支持JSP的Web服务器,这样申请者可以通过Web页面来提交登录信息。服务器管理程序主要是处理系统管理员的信息,用QT3.0完成用户界面。RADIUS客户端程序(C语言实现)将用户或系统管理员提交的消息封装成RADIUS包,并通过相应的端口转发给RADIUS服务器。
(2) 数据库:
采用MySQL数据库来实现,MySQL是一个多用户、多线程SQL数据库服务器。它由一个服务器守护程序mysqld和很多不同的客户程序和库组成。Red Hat 9.0中自带有MySQL服务,将服务启动即可。我们可以将RADIUS服务器与SQL数据库相连,建立用户数据库和计费数据库,对用户信息和计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
(3) RADIUS服务器 :
采用freeradius-0.9.0来搭建RADIUS服务器,实现RADIUS协议,并使用RADIUS服务器的EAP-Identity认证方式(即:RADIUS服务器对申请者的用户名和口令进行认证)。freeradius的代码是开源的,可以在www.freeradius.org上下载。另外,实现时,在freeradius的源码中添加了数据库处理模块以及服务器管理程序处理模块。
freeradius支持访问SQL数据库,首先需要建立RADIUS数据库(以MySQL为例:mysql -uroot -prootpass radius < db_mysql.sql),建立后的数据库会包含如下一些表项:radcheck:用于指明用户的认证方式;radgroupcheck:将用户分组进行管理,指明各组的属性,如限定有些用户组默认的认证结果就是Accept或Reject;radgroupreply:对各用户组设定回应的属性;usergroup:指明用户与组的关系;radacct:存放与计费有关的各种统计信息。我们还可以添加一些我们所需的其他表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