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互助变相保险 保监会彻查平台风险

郑利鹏

距离网络互助平台风险排查期结束已不足10天。

此时的网络互助行业一片沉寂。这一方面归因于保监会2016年11月初的那次表态。另一方面或是因为全行业都在等待政策明朗。

据了解,2016年11月3日,保监会曾发布《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网络互助平台有关问题答记者问》,就误导消费、风控不完善以及预收费制度等方面提出质疑。随后,各平台迅速做出反应,分别针对保监会监管方向进行规范整改。

日前,《中国经营报》记者向开展网络互助业务的数家平台发送采访请求,拟了解最新进展,但遭到不同程度的婉拒。其中一家平台的公关部人士告诉记者,“早在11月份之后就已经整改”。但是,对于具体整改的方向,该人士表示,“目前不便置评,等过段时间确定了再回复”。

此前也曾有业内人士预测,监管态度及细则可能会在1~2个月内逐步落实,政策风险排除将会在2个月内见分晓。

互助成变相保险

网络互助的初衷并非定位于盈利平台。

据了解,国内最早的网络互助平台应该是2013年的“抗癌公社”。当时,该平台实行的是后缴费模式,在操作模式上与传统保险行业有明显的区别。

后来,在演变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网络互助的效率和覆盖面,网络互助平台开始明显借鉴保险的做法。例如,强调平台的中介属性等。“这就导致网络互助平台滋生瓜分传统保险行业蛋糕的念头”,北京轻松筹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副总裁于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指出,当时有众多资本看好这一行业,纷纷关注。

记者梳理资料发现,截至2016年10月,已上线互助平台接近100家,其中至少有14家网络互助平台获得近2亿元融资,顺为、真格基金、IDG等22家VC参与投资。

不过,在上海一家成立不久的网络互助平台负责人看来,网络互助看起来门槛很低,但其实不然。实际运作起来后,要想保持平台持续运转,会员的充值金额要求并不低,只比商业保险略低一点。“有一批平台,没看清局面就进来了。结果发现大家并没有接受这个概念,没用户加入,赶紧溜。”

此外,“10元加入,最高可得50万元互助保障;预存9元,最高可得30万元互助保障”等网络互助平台的宣传内容,此前也频频刷屏朋友圈。

据了解,在2016年6月的发布会上,保监会强调,近期一些互联网平台相继推出了多种形式的互助计划,一定程度上扰乱了正常保险市场秩序,损害了消费者正常权益。

11月初,保监会再度发声强调,当前部分网络互助平台以“互助共济”的名义,公开承诺责任保障,公开宣称足额赔付和提取准备金,向公众收取费用并积累资金,将互助计划与保险产品进行挂钩和比较,发布误导或虚假宣传,有的甚至还宣称有上百万会员,以上行为已涉嫌向社会公众“承诺赔偿给付责任”。

预收费模式风险

鉴于保监会在清理整顿中提及清查非法资金池风险,这让预收费模式陷入争议。

据了解,目前常规的网络互助模式包含预收费、后付费两种。记者注意到,在预收费模式中,平台大多以会员费名义收取。但是收取之后的用途和宣传上不相同,一些平台仍在沿用“保障”等字眼。

于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平台上的互助业务也采用了会员预收费模式。“不过,我们明确,成为互助会员需要先为基金会捐赠10元,一旦会员需要救助,基金会从所有捐赠里面均摊救助金,每个会员的捐赠资金都在基金会的官方账号中。”

目前业内总结规避风险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取得相互保险牌照;二是后付费模式;三是把资金交给公益基金打理,做成真正的公益项目。“其中,后付费模式最考验用户素质,随着管理的会员量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难管理,当然也最能筛选出忠实可靠的用户。”前述负责人分析称。

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从2016年11月初保监会“亮剑”之后的行业反应来看,平台还是抱着找寻监管漏洞或者规避监管的心态,这说明潜在的风险仍旧无法排除。“这不是说打什么样的幌子就可以规避监管的问题。如果是保险,就应该按照保险管理的要求做,接受保监会监督。如果是互助,就应该坚持公益的属性。现在一些平台,用各种手段拉拢用户进来,既不做资金公示,也不找第三方对资金进行管理,甚至还有平台说自己是银行监管,纯粹是欺骗公众。”于亮说。

  面临“洗牌潮”

随着监管趋紧,行业忽然消沉。

记者统计发现,2016年11月,仅有一家平台获得数百万元融资,这与10月的兴盛形成巨大反差。

曾有业内观察人士撰文称,网络互助行业可能会在2017年的前几个月出现“洗牌潮”。于亮分析称,根据当前国内的癌症发病率等数据测算,如果要维持平台正常运转,每个会员的累计充值额度会高于商业保险,所以会员用户在100万以下的预收费平台可能会陆续退出。

据了解,目前国内百万以上用户平台寥寥数家。其中,轻松互助、众托帮、水滴互助均拥有百万以上用户。截至2016年10月底,水滴互助以150余万用户数量排名第三。不过,上述数据排名尚未得到第三方权威机构监测确认。

于亮向记者透露,目前大多数网络互助平台都存在一个巨大的隐患。“前期为了获得用户,大多数平台都会赠送一定额度的会员费。这本身没有问题,就像互联网金融行业获客成本一样。但是,一旦发生一次比较大的互助案例,会员的个人救助金额就会低于下限,这个时候,平台就要面临那些不坚定客户的充值风险。一旦用户不再充值,就会被踢出保障会员,这个时候留下的用户就要面临高额充值压力,从而觉得自己上当,然后离开。”

前述平台负责人也认同上述说法,他补充分析称,没有资本支撑的小平台一旦遭遇上述困局,为了避免产生法律纠纷,可能会提前选择结束互助保障计划,从而引发类似互联网金融那样的“跑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