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我们北方很少见到祠堂, 而南方却有很多祠堂呢?
华南通常包括广东、福建、海南和港澳台地区,在这些地区,修祠堂和编族谱的情况的确比其它地区普遍,但是,这里面的客家人地区修祠堂的要略少,即使在珠江三角洲,沙田区和民田区的祠堂情况也不一样。
而南方这个概念歧义就多了,可能指长江以南,也可能指淮河以南。就以长江以南来说吧,现在看到湖南、江西的祠堂多一些,但族谱更多,而江南地区祠堂更是极少见了,族谱却还有。说明在这些地区,革命把祠堂都扫荡了,并不表明以前很少。但在其它南方地区,比如西南的云贵川,就不好说祠堂比北方多了。
其次,再说北方。北方也很不同,山东的族谱就比河北、山西、陕西这些地方多啊。河南我跑得不多,不敢随便说。山东一个县找到几百部老谱还是不难的——顺便说,有的回答说某些统计中国家谱多少万部,这个统计没有意义,因为根本不知道在私人家里收藏的有多少,也不断地有人在新编族谱。
那么,为什么华南还能保留那么多祠堂呢?其实,这里不只是保留,而且在百姓的生活中还活着。我们去过徽州旅游的人都知道,那里也有好多祠堂,好多族谱,但是,差不多都死了,都是供参观用的空房子了。所以,这个问题问的应该是——为什么华南地区的宗族力量还活着?
有人说明代嘉靖年间的“大礼议”推动了宗族在庶民社会中的发展,但为什么在有些地方就蓬勃发展,有些地方就逐渐偃旗息鼓了呢?关键在于它对这个社会有什么作用,光看族谱序言里“敬宗收族”那套儒家理论是看不明白的。在华南,宗族可以用来对付国家的税收,所以清代才有“粮户归宗”的办法;宗族可以用来集资做生意,所以后来的东南亚有许多家族企业;……总之它是一种有用的建构,是为了解决他们当地的具体问题而发明出来的,所以即使拆毁了还可以再建。
那么北方的许多地区,这套制度似乎用处不大。有答友说,宗族和族谱对移民站稳脚跟有用。的确没错。但站稳脚跟之后呢?这东西就没法可持续发展了?北方历史上也有许多大规模移民,但不一定靠建祠堂,建庙也可以。重庆的移民建的是八省的会馆。至于北方地区的人凭借怎样的社会组织去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另外的、需要做很多研究的话题了。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