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对性骚扰“零容忍” 女性才能“打破沉默”

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对性骚扰“ 零容忍”的氛围和“人人喊打”的态势,性骚扰者才会无立足之地,女性才能够不‘’哑忍‘’。

“女博士举报北航教师性骚扰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1月11日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查明陈小武存在对学生的性骚扰行为,撤销其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职务和教师职务,取消其研究生导师资格和教师资格,并重申对违反师德师风的行为“零容忍”,承诺将制定相关实施细则,健全相关机制。这一诚恳态度受到舆论好评。

社会对性骚扰“零容忍” 女性才能“打破沉默”

近年来,聚焦性骚扰问题的多方讨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因某一事件的曝光而集中爆发,本次事件也成为新一轮探讨的契机。公众在钦佩罗茜茜有勇气站出来的同时,也在认真思考一系列问题:为何当事女性 时隔多年才敢发声?为何还有部分受害者仍在“哑忍”?除了担忧骚扰者的打击报复之外,还有什么力量阻止她们举报?

曾经有人做此总结:“性骚扰的可怕之处不仅在于有着肆无忌惮的施暴者和如羔羊般沉默的受害者,还有冷嘲热讽的旁观者,最可怕的是社会对性骚扰的习以为常。”这一被诸多媒体广泛引用的“论断”道出了部分真相, 即性耻感文化和谴责受害者氛围是导致受害者沉默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讽刺的是,这段声讨“冷嘲热讽的旁观者”的话本身,却恰恰是对受害者的冷嘲热讽和责难——将其形容成“如羔羊般沉默”,暗含着懦弱、无能、 任人宰割之意,把骚扰者未受处罚的 责任推给了受害者。

性骚扰这种犯罪行为大多发生于私密场合,而且多为一对一施害, 只有受害者敢于发声、留心取证,才能将性骚扰者曝光,制止其恶行,将其绳之以法。因此,我们鼓励更多的受害女性不做沉默者,勇敢地站出来,与性骚扰者作坚决的斗争。

这不仅需要受害者内心具有强大的勇气和力量,更需要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健全的文化作为坚强后盾为其撑腰。 事实上,只有全社会形成了对性骚扰“ 零容忍”的氛围和“人人喊打”的态势,性骚扰者才会无立足之地,女性才能够不“哑忍”。

过去的一年来,我们确实看到了很多可喜的变化:

一方面,许多受害女性不再沉默,舆论也越来越支持她们勇敢维权。

去年1月,张女士在乘坐航班时遭到互联网高管李元戎性骚扰,当即报警;6月,一位女孩在火车上遭到某大学男生骚扰,愤而报警;12月,南昌大学两名女生举报国学老师性侵。对于多起性骚扰举报事件,大多数网友均力挺她们的做法,强烈谴责骚扰者。

另一方面,职能部门、立法机构、执法机关、交通运营部门、公共场所管理者也为铲除性骚扰的毒瘤做了很多努力。

去年6月,不仅广州地铁女性车厢开始试运行,北京警方也开展了集中治理公共场所性骚扰事件的打“狼”行动,20天抓获20余人。12月,北京“地铁5号线色狼”案宣判,杨某因犯强制猥亵罪、妨害公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舆论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积极举措对受害女性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针对性骚扰的高压态势,从而让更多人敢于发声。

而美国《时代》周刊也将2017年年度人物颁给了“打破沉默者”,即这一年敢于站出来控诉权贵人士性骚扰或性侵的人构成的群体,其中大多数为女性。当选理由是:他们敢于就公开的秘密发声,把话题从暗处引向明处,鼓励大家不再忍气吞声。

“打破沉默者”令身陷性骚扰丑闻的美国影视界、政界名人如多米诺骨牌般纷纷倒下:好莱坞知名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被美国制片人工会开除; 奥斯卡影帝凯文·史派西无缘《纸牌 屋》第六季......同时,也激励了更多人公开自己被性骚扰或性侵的遭遇,引发了社交媒体上的控诉热潮,在全球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反对性骚扰或性侵的怒潮。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在全世界对性骚扰越来越“零容忍”的形势之下,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勇敢“打破沉默 ”,让性骚扰者无所遁形,而性骚扰者也必将为自己犯下的罪行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