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龙大赞旅法华人看中国移民心态的改变
1月10日,行将结束首次访华密集行程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法国驻华使馆处,会见了在华法企人员和法侨。访华行程中,马克龙多次提到双边侨胞在两国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中国行首站西安的那场73分钟的演讲中,马克龙一开始就特别提到旅法的华人华侨:“中国是世界上海外侨民最多的国家之一,我们很荣幸有许多华人华侨在法国。”这是法国总统出访时,第一次在演讲中直接提到法国华人。
据史料记载,中国人侨居欧洲的历史,最早发生在16世纪。最早侨居欧洲的华人心态与现在有很大不同。宁波大学历史系教授龚缨晏与浙江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胡刚在《世界历史》2017年第5期上发表的题为《16世纪发生在西班牙的一场“印第安斯人”诉讼案---近代早期漂泊到伊比利亚半岛的中国人》的学术论文中指出,16世纪,在欧洲殖民者中,兴起了一股征服中国的潮流,中国当时的统治者对此采取消极回避的应对措施,不仅导致海外中国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还使中国沿海一些居民被西方殖民者掠为奴仆。早期中国移民就是怀着惧怕、逃脱奴役的心态移居海外的。在16世纪一场中国人对西班牙奴隶主的法庭诉讼中,一名名为“迭戈”的中国人,为摆脱被西班牙殖民者奴役的状态,恢复自由人身份,于是改变了法庭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移民的这种心态。
如今,华人移居海外的心态已发生很大改变,华人移居美欧国家,不仅为了谋求幸福的生活,最大程度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参与移居国政治的愿望和能力也在增强,为移居国的发展做出贡献。随着一批华人政治家的诞生,海外华人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他们的参与政治热情也逐渐上升。而在这背后,是中国不断增强的国家实力,给予了海外华人最可靠的保障。对于华人来说,无论在哪里,中国身份,是祖国对他们最坚定的支持。
-------------------------------------
原文摘编如下:
1500年前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率先进行海外殖民扩张,从而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并且引发了大规模的、跨洲际的、多方向的、持续的人口流动,由此打破了世界种族及民族的传统分布格局。这场人口迁徙洪流,也涉及中国,包括不同肤色的人口迁入中国,以及中国人流徙到欧洲及世界其他地区。
1511年,葡萄牙人攻占了马六甲,打开了通向中国的海上门户。当时的双屿港,是一个国际性的武装走私基地,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东南亚、葡萄牙的大批走私者,其贸易网络东起日本,南至东南亚,辐射范围远达印度及西欧。葡萄牙人在双屿活动的时间虽然不到30年(约1524—1548年),但在中国历史上却有其重要的意义。第一,双屿是近代早期欧洲人在中国沿海建立的第一个贸易居点。第二,随着葡萄牙人的到来,形成了双屿→马六甲→印度果阿→葡萄牙里斯本的海上航线,从而使中国沿海首次出现了连接全球性海上贸易网络的贸易基地。第三,由于双屿与日本之间也存在着贸易联系,这样,双屿就成了连接海上丝绸之路东海航线与南海航线的枢纽。同时,由于双屿港的出现,还使欧洲人与日本发生了直接的联系。第四,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双屿成为中国最早将货物直接输往欧洲的基地。第五,正是由于双屿走私问题的严重性,才使明朝政府后来改变了对葡萄牙人以剿为主的方针,转而采取以抚为主的政策,最终允许葡萄牙人在澳门居住下来。或者说,双屿是澳门的前奏,澳门的出现与双屿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葡萄牙人绕过非洲好望角自西而东来到中国沿海不同的是,西班牙人是绕过新发现的美洲,自东而西来到亚洲海域。尽管路线不同,早期殖民者对中国的影响是相似的。对于欧洲人掀起的大规模海外探险活动和全球殖民扩张,明朝统治者闭目塞听,根本没有意识到外部世界的变化,更拒绝正视西方殖民侵略者的挑战,反而紧闭国门,消极回避。这样,不仅海外中国人的利益得不到保护,而且中国沿海的一些居民也被西方殖民者掠为奴仆。早期欧洲华侨,就是在这样的世界历史背景下来到伊比利亚半岛的。他们在西方殖民活动的浪潮中,听凭命运的摆布,最后无奈地向西漂泊到遥远的岛上。
对于16世纪那些“西漂”到伊比利亚半岛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一个身心备受摧残折磨的痛苦过程。虽然明朝统治者自认为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中心,以“天朝上国”自居,将远涉重洋而来的欧洲人视为“蛮夷”,但由于首次踏上伊比利亚半岛的中国人主要是奴仆,所以在16世纪的西班牙,“中国人”(Chinos)这个名称的含义是地位卑贱的奴隶。只有当中国积极应对西方殖民者的挑战,主动认识世界、走向世界、把握世界,“中国人”这个称呼才能在世界上获得尊重,中国人才能充满尊严地生活在世界的任何地方。(综编/海外网 刘思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