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在江苏: 用自我革命的勇气, 提供“永不灭灯”式服务

不出门、不见面,就能把审批事项办了。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已成为江苏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新名片。今年10月1日,国务院务院办公厅发出通报,对第四次大督查发现的地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江苏“不见面审批(服务)”得到高度肯定。

今年11月7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江苏省不见面审批(服务)改革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截至今年10月底,江苏全省省、市、县三级行政机关公布不见面审批(服务)已逾10万余项,网上可以办理的政务服务事项已占总数的98%。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注意到,自2016年下半年,江苏就重磅出台了深化简政放权“十八条意见”,探索“不见面审批”,建立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打通政府各部门业务办理系统,“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真正提升行政审批效能,降低企业群众的办事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那么,这项工作为何受到广泛重视?而作为深化简政放权的先行者之一,江苏又作出了哪些尝试,可提供哪些经验之谈?

打破创业富民的束缚

繁冗的审批程序,曾是创业者面临的“杀手”。

据媒体报道,2013年,有位企业家想在江苏盱眙投资兴建民办养老院,但一年下来连一项手续都没办好。原来,在盱眙县发改委立项时,该企业家被告知先到民政局办理民办非企业证书;到了民政局,又被要求先建好场所再来办;而到住建局申请批准建场所时,却得知项目得先立项。

可笑的政策“打架”,导致出现“死循环”,这位企业家最终不得不选择放弃。这样的场景在让人哭笑不得的同时,也让简政放权的呼声愈发响亮。

“当老板,办企业,面临审批道道关。聚焦富民,就必须打通束缚创业的障碍关卡。”2017年初,江苏省编办主任俞军在接受《群众》杂志采访时如是说。

俞军表示,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处在为创新清障、为富民开道的重要位置

,推进“两聚一高”新实践,打好审改攻坚战是当务之急。

“两聚一高”,即“聚力创新、聚焦富民、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16年底举行的江苏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上被确立为江苏今后五年发展的核心关键词。

不能再让繁冗的行政审批成为创新和富民的“拦路虎”。

据公开报道,2015年开始,江苏在南通市、苏州工业园区、盱眙县、大丰区4个地区就率先开展了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试点,各自新成立行政审批局。

俞军介绍称,

改革试点最大的特点就是“一枚印章管审批”,把过去涉及到三四十个部门的漫长审批链条加以整合,做到“拿营业执照不超过3天、拿施工许可证不超过50天”

南通经济实力总体位居江苏中游,是首批试点地区中唯一的设区市,2015年8月正式挂牌成立行政审批局。

据《人民日报》报道,正是因为审批速度快,一家生产赛车的外企特意选择了在南通投资。南通在改革后不久,就已基本能实现“企业3天能开业、50天能施工”的审批速度。

用科技代替群众跑腿

2016年下半年,江苏制定出台深化简政放权的“18条意见”,分别从更彻底的放权、更精准的服务、更严格的监管三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改革措施。

俞军总结称,

“18条意见”的核心意思可以总结为18个字,那就是“网上办、集中批、联合审、区域评、代办制、不见面”

“一枚印章管审批”让群众少跑腿,而网上审批可以让群众不跑腿。澎湃新闻记者从江苏省编办获悉,网上审批已成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点和亮点。

简政放权在江苏: 用自我革命的勇气, 提供“永不灭灯”式服务

2016年底,江苏镇江正式上线“e办事”网上审批服务平台。

比如在2016年底,江苏镇江正式上线“e办事”网上审批服务平台,整合了市级90%以上的行政审批事项,嵌入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违章查询、社保等服务。

在这种“永不灭灯”式服务模式下,企业营业执照办理时间由法定的30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办理流程由原来至少跑4趟变为“不出门”。项目审批、查看进度、下载电子执照全部在线操作,开办企业全过程实现了“线上”办理。目前,镇江全市企业网上登记率达到98%以上,登记业务3日内办结率接近100%。

苏州工业园区倡导“便民审批”,打造的智慧社区信息平台可提供覆盖全区的63项社区业务网上办事入口,业务平均办结时限缩减了一半。

江苏省还提出,争取今年年内,全面实现“3550”目标,也就是“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5个工作日内完成,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许可50个工作日内完成”。

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主任方伟表示,

不见面审批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繁,还是杜绝权力寻租、预防腐败的重要制度安排

“有人担心,集中审批会失去监督,恰恰相反。”江苏省编办主任俞军说,把审批权放在一个平台,晒在阳光下,要比裹在某个部门、某个处室审批要透明得多。

改革关乎区域竞争力

“行政审批局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为了解决问题。”俞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评价这项改革有没有成效,要用(办事流程所需的)天数来衡量,“光靠拍胸脯没用”。

其中,最核心的评价指标是审批天数,也包括有多少流程、盖多少章等。要用客观数据评价改革成效,以企业和群众的直接感受来检验。

澎湃新闻记者从江苏省编办获悉,在江苏先行试点的地区,改革后的平均审批速度较改革前普遍能提速60%以上。

数字的背后,是方法上的不断探索和尝试。比如,并联审批机制得到了广泛运用。常州市整合了城建、经信、卫计等7个部门图审职能,审图时限从42个工作日缩短为7个。淮安市在全国率先开发基于“云技术”的数字化联合审图系统,对规划、建设等施工图实行联合审查,图审时限由原来85个工作日大大缩短至10个。

还有“模拟审批”。南京市江宁区推出的“模拟审批”,即在供地前对项目进行实质性预审,待达到土地出让等法定条件后,将模拟审批转化为正式审批。自2015年7月启动试点以来,共有41个项目列入试点。项目在完成土地手续办理后,最快20天即可完成全部审批流程,提速近一倍。

2016年11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较为困难的实体经济迫切需要通过简政放权营造宽松环境,为企业“松绑”,为市场“腾位”。

他说,尤其

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期,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对“软环境”要求更高,没有有效的市场激励、良好的政府服务,创新驱动发展就难以有大的突破

“店小二”,正成为江苏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之一。

李强认为,现在区域竞争已从拼资源、拼优惠向比环境、比服务转变,“谁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上的力度大、效果好,谁就可能推动发展赢得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