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儿的公众号想要给自己和大家什么样的输出
一种历程
小时候做多选题。一道多选题全对得3分,少选得1分,错选、多选、不选得0分。静儿经常面对这种题,有个选项不确定的时候,虽然计算概率来看,不选这个选项合适的多。静儿基本上会选它。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种思想如同命运一样在推着我往前走。
我老公也是程序员。他是属于一定至少能得1分的人。做事兢兢业业,为人非常低调,他所工作的地方,所有的领导和同事对他评价都非常好。这也是他的魅力所在,因为当我见到他的时候,发现他是和我同一种材质的,形状截然相反的两样东西。
说材质相同,是本质上我俩三观相同,都物质上追求的少,愿意为别人着想的多。但是他做事专注,除了工作上,别的地方想法非常少,平时就爱看看体育节目、军事、动物世界和新闻。我却非常发散,除了他关心的东西我不关心,其他东西都有研究。从谨慎级别来说,他做事很谨慎,我属于愣头青型的。
所有这种内在的特质,决定了我所有获得的东西,都经过了很多的挫折,来之不易。这种经历是我老公这种做事风格的人所体会不到的。我总感觉他是走在一条阳光大道上,而我走的路是羊肠小道,甚至没有路,路是自己开辟出来的。他的起点到终点,路程是可以计算的。而我,是捷径还是死路取决于自己怎么去开辟。
所以静儿公众号的定位是一个历程。文章可能会时而好时而不好。就像是在堆稻草,时而压一压让整个草堆更夯实一些。我能保证的是自己会一直努力着。偶尔方向会把握不准,开辟出来的路背道而驰。这也是需要大家帮忙监督的。
但是对很多人来说,我想我走的路,是很多人看了一眼,或者犹豫了一下,没有选择的另一条路。这条路的艰辛也许诠释了自己当初为什么选择了自己走的道路。也许还有很多人,正在和我走同样一条艰辛的路。好也好,不好也好,这是一种历程。历程是一种总结、思考和启示。
开始的时候写博客,没想弄公众号。博客是一种总结输出,能让人有所收获的是内容本身。静儿如今工作已经满十一年,整个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因为骨子里如果有一条正确的路,和一条错误的路。我总是会好奇错误的路上会发生什么。所以我弄了公众号,希望自己的历程可以为后人铺路。
一种产品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有两种能力的偏向性会日渐体现。一种叫做从0到1的能力,一种叫做从1到100的能力。有的人适合创业,能快速的创建一个从无到有的产品,并在初期阶段取得成功。而另一种人适合守江山,并让国力日渐强盛。
之前智能支付一点点做大,从日百单、千单、万单、十万、百万到目前的千万。每个阶段的关注点,要考虑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
公众号作为一种产品,关注人数在积累,粉丝群体特性在变化,变化会引起运营方式的变化。这和工程师对业务增长的考虑点异曲同工。运营公众号可以帮助从产品的角度考虑技术。
一种浸泡式的学习过程
我在《新人培养》这篇文章里提到,导师要以熏陶为主,教导为辅。画人画皮难画骨。看一篇篇文章可以学到一个表面的知识,持续的关注一个系列可以理解更核心的东西,一个成功在哪里,失败在哪里。
比如新海诚的漫画,他是个成功的漫画家,他的作品却始终摆脱不掉一种忧郁。比如简奥斯汀,她的小说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她本人却一生孤苦,42岁忧郁而死。
比如林徽因,一代美女加才女。她的美不在容貌倾国,只能说是清秀。但是从她的每一张留着的照片里几乎都可以看到知性、温婉和大气。《九十九度中》是她一生的诠释。看她的一篇小说,读一首《人间四月天》并不能成为林徽因。
读过的书大多都不记得了,为什么要多读书。因为读书就像吃饭。人不会记得这么多年每顿都吃了什么饭,但是它们却长成了自己的血肉。
持续努力的动力
静儿身边有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和我关系好的同事和朋友都很努力。之前在东软的时候,静儿的日语特别好,常胜将军。如果要华山论剑的话,有我在,南帝北丐中神通是属于第二梯队的。当时跟静儿要好的朋友都过了日语二级。有个女孩子想学好日语,就搬来和我一个屋子住了。过了几个月她就把二级过了,然后她就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