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岁印尼阿姨靠中国电商逆袭,曾经只有母亲看好她
来自印尼的女性创业者迪亚,不但打破了父辈对女性创业的“偏见”,还依靠阿里巴巴电商平台,成功帮助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
✎文|刘卓然
引文: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人生际遇;他们有的步出校园未几,有的已经人到中年,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阿里巴巴国际站(Alibaba.com)海外供应商付费会员。
3月初,20多位会员受邀来到阿里巴巴杭州总部,参加由阿里巴巴国际站海外事业部为优质海外供应商举办的“寻梦之旅”培训课程。
这些小企业主,多是平凡的小人物,有着各自人生的起伏和挣扎。但通过阿里巴巴提供的电商平台,他们的人生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他们的故事,正体现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所倡导的普惠全球化之精神:让世界各地占80%的中小企业主、年轻人、妇女能够参与到全球化的贸易中,能够享受到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而这个好处,并不仅仅是由此带来的财富。
《天下网商》采访了五位有代表性的会员,分享他们被中国电商改变的人生故事。此为第一篇。
第一次见到迪亚·汗(Diah Khan)是在阿里西溪园区5号楼的会议室。当时,台上的讲师正用英文介绍阿里巴巴的发展历史,台下的迪亚表情凝重,时不时揉揉充血的眼睛——就在几个小时前,她接到了一个跨国电话,告知她身在印尼的母亲因病去世了。
迪亚并非没有心理准备,就在出行前,身患癌症的母亲病情突然转危。迪亚本想考虑放弃这次培训机会,守在母亲身边,却被重病的妈妈一口回绝。
“我知道去阿里巴巴学习是你的梦想。孩子,去追梦吧,妈妈支持你。”复述完母亲生前叮嘱的最后一句话,迪亚哽咽了起来。
八年前,迪亚打算创办外贸公司,将木棉籽油、椰炭等印尼特色产品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卖向海外市场。当她提出这个想法时,父亲坚决不同意,最后是母亲用攒下的私房钱,让这个倔强的女儿圆了梦。
八年后,迪亚不仅成了家族中唯一的女企业家,也是一家七口最重要的顶梁柱。她让弟弟濒临倒闭的椰炭工厂起死回生,培养妹妹管理外贸业务,甚至还帮助印尼当地种植木棉的农民,赚到了比原本多两倍的工钱。
当工作人员得知迪亚家中发生的变故后,都以为她会放弃后面两天的课程,赶回印尼。没想到她哭着说,一定要坚持学完后面两天所有的课程。
“这不仅是我的梦想了,这是我妈妈的愿望,我得满足她。”她坚定地说。
家中唯一的女商人
今年44岁的迪亚出生在印尼爪哇岛中爪哇省首府三宝垄( Semarang)。父亲是普通的企业职员,母亲则是全职主妇,五个兄弟姊妹中,她排行老三,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妹妹。这是一个典型的印尼大家庭,但作为长女的迪亚却选了一条对印尼女性来说算是“离经叛道”的人生道路。
大学毕业后,迪亚在一家海运公司上班,每周只需要坐班三天。没过多久,迪亚就闲不住了,她想做点小生意补贴家用。在谷歌上搜了一圈B2B网站,频繁出现的“alibaba.com”(阿里巴巴国际站)引起了她的好奇。
迪亚回忆,十年前,电商在印尼还是个新鲜事物。一定的电脑知识和英文门槛,让很多印尼中小工厂对电商望而却步,整个阿里巴巴国际站上的印尼产品也屈指可数。翻了几天公开询盘后,迪亚发现来自日本和美国的买家都在寻找一款十分小众的产品——木棉籽油。
木棉在印尼并不稀罕。不过,许多农户种植木棉,是为了把木棉纤维卖给纺织厂。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木棉籽榨成的油,能在海外有市场。实际上,木棉籽油不能用于烹饪,但却是一种优质的动物饲料添加剂和颜料添加剂。
看到了商机的迪亚,开始寻找印尼本土厂商。没想到,她在三宝垄当地就找到了一家木棉供应商,并说服对方生产木棉籽油。做成第一笔生意后,又有两家印尼供应商抛来了橄榄枝。最忙的时候,迪亚不得不趁着工作日午休时间,偷偷跑出去和供应商们谈生意。
眼看副业蒸蒸日上,迪亚萌生了辞职创业的想法。但注册外贸公司,还需要一笔不小的启动资金。当时,迪亚的父亲认为经商纯属“瞎折腾”,希望她向两个哥哥一样,考上公务员,过安稳的日子。
但母亲支持女儿去闯一闯。迪亚从小脾气倔强,想好走哪条路,就一定会闷头走到底。而在一家七口中,没有多少文化的母亲是那个最懂她,最支持她的人。“最后,妈妈塞给了我一笔她攒下的私房钱,我又跑去银行贷款,这才凑齐了开公司的钱。”
“如果没有妈妈,我也不会成为今天的我。”谈起故去的母亲,迪亚又忍不住红了眼眶。
在印尼做“村淘”
地处热带的印度尼西亚,不仅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仅次于中国、印度和美国,排名第四的人口大国。超过2.7亿的庞大人口规模,让不少电商巨头和投资机构都纷纷押注印尼电商市场。
统计公司Statista数据显示,目前,印尼的互联网渗透率和移动网络渗透率分别达到51%和47%。2017年,印尼电商用户达到2800万,而这一数字预计将在2022年突破4400万。
生活在印尼大城市的迪亚,已经明显感受到了电商带来的变化。只要一有空,这位“女强人”也会掏出手机买买买,现为阿里巴巴控股的LAZADA是她最常用的购物APP,她特别喜欢在上面买衣服。“我都这样了,印尼年轻人就更不用说了,在手机上‘戳’几下就能买到比实体店要价廉物美的产品。” 迪亚说。
但在交通闭塞的印尼乡村,电商的影响力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这次阿里之行,迪亚是带着一个与农村电商相关的问题来的。她对 “农村淘宝”战略特别感兴趣,想来杭州取取经。实际上,迪亚已经在印尼乡村里实践起了她理解中的“村淘”——帮助印尼农民把木棉籽油、木棉纤维等产品,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卖向全世界。
迪亚很幸运,她刚开始创业时就在国际站上发现了木棉籽油的海外商机。不过,接连不断的询盘很快让她陷入了焦虑之中。真正深入这个行业后,她才发现,一些印尼农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减少木棉的种植规模。木棉种得少了,那木棉籽就更难拿到了。
当地农民“减产”的理由很简单。他们种植木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把木棉纤维卖给当地的纺织厂。但近年来,泰国乳胶枕这一外来物种在印尼大受欢迎,消费者不再喜欢用木棉纤维制成的普通枕头了。本地终端市场的不景气,让一些印尼农民甚至一把火烧了木棉地,干脆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我想要的是木棉籽。但如果当地农民的木棉纤维卖不出去,他们哪会给我们木棉籽呢?”思来想去,迪亚决定开始采购木棉纤维,再说服农民把木棉籽也卖给自己。这样一来,农民赚到了比单卖木棉纤维更多的钱,迪亚也拿到了她梦寐以求的木棉籽。
就在今年,迪亚和当地政府之间商讨已久的合作最终落地。在特批的一块种植区域内,新栽种了约两万棵木棉。即便如此,木棉籽油的产量还是有一定局限,目前平均每月最多能生产12个集装箱的量。
通过阿里巴巴国际站,迪亚已经和一家美国饲料公司签订了十年专属合约。这意味着,与迪亚合作的印尼当地木棉农民,也找到了稳定的买方市场,每个月来自印尼乡村的木棉籽油,都会通过海运被运往遥远的美国。靠出口致富,这在以前,是当地农民们从未想过的事。
救活弟弟的椰炭工厂
因电商而重见希望的,不止种植木棉的印尼农民。迪亚弟弟的椰炭工厂,也是因为阿里巴巴国际站才“起死回生”。看到姐姐的外贸生意越做越好,迪亚的弟弟也开始向往经商,他相中的椰炭是一种美誉度极高的印尼特产。
椰炭,又叫椰壳水烟炭,是以椰子壳为原料,经过粉碎、成型、炭化,而做成的炭制品。椰炭热值高,燃烧时间大约是传统木炭的两倍以上,并因为无烟、无味、无硫等环保特性,深受高端烧烤餐厅的喜爱。
工厂起步没多久,迪亚的弟弟就找到了一位海外“合伙人”。满心欢喜的他以为,自己像姐姐一样找到了靠谱的买家,每个月只要稳定供货即可。没想到,收到椰炭的“合伙人”却玩起了失踪,这让弟弟的椰炭厂损失了一大笔钱。
就在弟弟走投无路之际,迪亚决定帮弟弟一把。她将弟弟的椰炭搬上了国际站,没过多久就陆续收到了来自印度、日韩和中东等国的询盘。
与木棉籽油相比,椰炭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面临着更大的内外竞争压力。印尼之外,中国和泰国的椰炭供应商不在少数;在印尼国内,也有大大小小不少椰炭工厂。一番对比分析后,迪亚决定在质量方面下功夫,“我们并不是第一个在印尼做椰炭出口的,没有什么先发优势,只有高品质才有出路。”
迪亚把烧椰炭比作一门讲良心的手艺活。她总是告诉工人,要用心生产,“如果椰炭质量不好,买家只要一烧就能看出端倪”。为了把控椰炭质量,迪亚并不盲目追求扩大产量,她知道曾经有一家位于卡里曼丹的椰炭大厂,就是因为追求产量忽视质量,最后被买家们打入“黑名单”中不再交易。
迪亚不想追求量和速度,而想“慢工出细活”。目前,弟弟的工厂生产一个集装箱的椰炭大致需要一个月,但在国际站上找到迪亚的买家却十分愿意等,有一位买家甚至一等就是两个月。就这样,虽然价格比同行稍贵,但凭借稳定的质量,迪亚弟弟的椰炭也渐渐打开了海外市场。
创业十年后,排行老三的迪亚,早已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在五个兄弟姊妹中发展最好的她,不仅帮助弟弟的椰炭厂步入正轨,还让妹妹也加入了自己的外贸公司。妈妈生病后的所有住院医疗费用,也由她一人承担。整个大家庭因为迪亚的选择,奔向了一个更为富足的方向。
“我喜欢Jack Ma(马云),我觉得他的故事和我有点像。他也是在没有人相信他的时候,一步步获得成功的。我开始创业的时候,除了我的母亲,没有人相信我会成功。”采访中,迪亚难得的露出了笑容,她说她最欣赏马云的一点,是让像她这样白手起家的印尼中小企业,有机会把生意做到全世界。
下一步,迪亚打算好好培养妹妹和自己的女儿,当公司的接班人。“经常有人问我,女性在印尼创业是不是困难?我想说,女孩们,只要你有想法、有冲劲,想创业,就去创业吧。别在乎你的性别,也别在乎反对的声音。”迪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