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假新闻炮制者:以记者自称 收费100元一篇
原标题:假新闻炮制者起底
成都商报记者 钟美兰
实习生 戴韫仪
他说:“(文中)记者身份,不过是编造假新闻的惯用手法。”
他说:“以前为了炒作,我们假新闻做得飞起,现在不敢了。”
成都市网信办:只要有人举报,一经查实会依法处理
成都市网信办:
只要有人举报 一经查实会依法处理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联系到成都市网信办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该中心科长汪家兴说:“互联网不良和违法信息处理,按照互联网平台备案和注册的属地管理原则进行管辖,比如搜狐的备案地在北京,应由当地网信部门管理。具体到某一个事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管如何只要有人举报,一经查实会依法进行处理。”
短短7个月,自称毕业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张华(化名)华丽转型,成了一名“媒体人”。然而,一则网络“爆款新闻”揭开了藏身幕后的张华的真实一面,他并非真正的媒体人,而是一个“假新闻炮制者”。
8月6日,《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年平均步数仅为3172》的“新闻”出现在搜狐客户端,此文随后被“北京时间”网站转载,阅读量高达21.1万。然而,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这篇文章来源于搜狐号“数码IT前线”,该搜狐号由一家名为鸿栩国际的成都企业运营,其大部分文章皆出自该企业“国际新闻部部长”张华之手。张华承认,该文系杜撰,目的是为了推广公司的一款零食。而他炮制的假新闻不止这一篇……
离奇“新闻”
“青年宅家10年,年平均步数仅为3172”?
8月6日,搜狐客户端出现一篇以“记者”名义采访发表的文章《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年平均步数仅为3172》,称一名33岁的青年因感情受挫在家中宅了10年,从未迈出家门。文章称,记者来到成都市武侯区成汉中路南城都汇汇雅园3栋调查,看到了一头蓬乱的头发,以及一张憔悴的面孔——这就是李某,已经居家十年,未曾出门过一次,并称李某为此得了痔疮和中度胃炎。文章介绍,为证明李某没出过门,李某的父亲还拿出区间计步器,上面显示李某2016年步数统计仅为3172步。根据心理医生给出的数据,李某拥有轻度抑郁症与回避型人格障碍,文章还配了一张青年的背面图片。此文随后被“北京时间”网站转载。
这篇“新闻”看似有具体地点、人物,但疑点重重。首先,新闻没有对李某本人的采访,虽然提供了现场图片,但只有背影。一个令人生疑的细节是,文中出现某个零食品牌,称李某靠某款冷食果腹,一吃就是一个月。
根据文中提到的地址,成都商报记者来到成汉中路南城都汇汇雅园调查了解到,3栋一共有两个单元,共18个楼层,每层4户。据南城都汇物业3栋物管人员熊伟表示,3栋姓李的住户一共有8户。“虽然无法提供住户信息,但我可以告诉你,南城都汇2011年入住,到现在不过6年,哪里来的10年?”熊伟说,从这点来看此文可信度不高。
“专业”造假
作者承认编造假新闻 只为推广零食品牌
那么,这则“新闻”到底是不是真的?成都商报记者发现,这篇文章是一个名为“数码IT前线”的搜狐号发布的,该号于2016年12月27日加入搜狐号,截至8月10日已发布252篇文章,阅读量为220万。8月7日,成都商报记者查到该搜狐号注册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归属地为上海,记者多次拨打该电话,均处于关机状态,发送电子邮件也无人回复。随后,成都商报记者梳理发现,该搜狐号发出的多篇文章中,都提到一家名为“鸿栩国际”的公司,从7月27日到8月6日,有4篇文章提到上述某零食品牌,而该零食品牌是鸿栩国际旗下子品牌。
成都商报记者致电鸿栩国际,一名自称为“李先生”的工作人员接听了电话。他表示,数码IT前线号是鸿栩国际与多个公司共同运营的搜狐号,文章均由公司付费给群内写手撰写,至于写手是谁,出自哪家公司,素材是否真实等问题,需了解清楚方能告知记者。随后,成都商报记者根据该搜狐号内的文章添加了一个名为“张华”的人的微信号,而他正是与记者通过电话的“李先生”。经过一段时间聊天,他承认,《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系他“纯编的”假新闻,目的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从而记住这个零食品牌。
造假多次
所写文章还滥用专家结论 被指侵权
8月17日,成都商报记者对张华撰写的多篇“新闻”进行了调查核实。其中,张华所写的文章《传统饮水机或致肝癌,你还敢继续喝下去吗?》,讲述了一位家住河北邯郸的“张女士”24岁得肝癌,经过医院检查和水质监测,原来是家里用的饮水机含有大量细菌和病毒。文章引用了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开发公司工程师李彤的访谈记录,称“空气里有一种名叫孢子的菌类,这种菌类接触到水并经高温照射,很容易长出青苔。这种青苔内可能会含有一种名叫蓝球藻的有害物质,如被人不慎吃入体内或致肝癌。”该文最后得出结论:“你需要一款健康的饮水机,成都某公司研发的某智能饮水机就能满足消费者的健康需求。”此文的阅读量,仅在搜狐客户端上就有3.4万。
成都商报记者联系上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开发公司净水工程师李彤。他表示,这段话他确实说过,但这个结论是他对南方楼顶蓄水池二次污染的研究结论,而非针对饮水机。“蓝球藻需要空气与水、阳光结合才能产生,室内饮水机不经过阳光照射根本不会产生。”“这篇文章从标题上就有恐吓味道,结论基于我的研究成果,而我既不认识邯郸张女士,也不认识这个饮水机厂商,滥用我的结论,构成侵权。”李彤说,这样的文章应当立即予以删除。
当事公司:
对假新闻不知情 不知有没有新闻资质
工商信息显示,张华所在的鸿栩国际注册信息为“成都鸿栩商贸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罗帆。该公司官网显示,去年11月,鸿栩国际正式成立鸿栩“国际新闻部”,职责是电视节目的策划、制作,电子网络杂志、移动媒体、互联网业务的开拓等。成都商报记者以宣传美容产品的名义致电该公司“国际新闻部”,工作人员陈小佳说,公司承接包装宣传产品,价格每篇1000元,一般10篇起,如需要外派采访,出场费另算。“你要‘新闻’和软文都可以,文章全部发在百度等网站上。”而后张华提供了同样的报价。
该公司法人代表罗帆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张华是该公司员工,任职“新闻部”部长,但她对假新闻不知情,“我不负责这块,都是由其他公司的人写作的,至于有没有新闻资质我不知道。”随后,记者查询《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这篇文章,发现已被“北京时间”网站删除。
他
究竟是什么人?
自以为编造的假新闻骗了真记者,张华有些骄傲。“现在管得严,以前为了炒作,我们假新闻做得飞起”。实际上,张华并不是记者,没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的记者证,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文章中以“记者”自称,并编撰出一系列子虚乌有的“新闻”。
张华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套假新闻的写作方法,是他在短短7个月内学到的,凭借专业“新闻写作能力”,他迅速成为小有名气的高级写手。“真相当然重要,但是比真相更重要的是,这个真相能够给你带来多少钱?”他说。
他不是记者,却以记者自称
编造一系列假新闻成“高级写手”
自学新闻教材写假新闻
张华今年27岁,自称毕业于某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曾以算命、看风水为生,一个月收入不过千元。后来,他加入一家“文学社”。
“最开始我做人事专员,一个月两三千块,别人看我比较爱写美文,让我去试试写软文。”张华说,开始写时,客户嘲笑他不专业,这让他深感自尊受挫,开始疯狂学习新闻教材,如《新闻写作教程》,正是这本书让他成为自媒体中的“佼佼者”。
张华说,他还疯狂阅读《新闻学概论》《心理学导论》《阿米巴经营模式》等新闻学、心理学和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博弈论书籍,对其中的专业术语融会贯通,熟悉掌握。半个月后,他的文章开始变了,出现大量客户看不懂的“专业术语”。
“我更爱说新闻是逻辑学,倒金字塔模式证明,标题大于导语,大于架构,大于主体。”张华说,新闻最重要的是引起人们关注,制造“恐惧感”进而达到消费引流的目的,而不是写出一篇漂亮的文章,传统媒体以追求真相为价值取向,“真相当然重要,但是比真相更重要的是,这个真相能够给你带来多少钱?”
“被发现造假,换个笔名东山再起”
大量“专业术语”的应用,大大提升了文章的“格调”,张华的客户纷至沓来,收入逐月递增。他说,一个月后,他的月薪从3000元涨到5000元,再涨到1万、2.1万,7个月后达到3万。同时,他也一跃成为该“文学社”的副社长。
“到后来,客户已没有和我对话的资本了,你都不懂里面的术语,你好意思说我写得不好?”张华说,但凡有客户提出异议,他就先从网上扔一堆专业术语过去,把对方“砸”懵,再告诉客户“不接这一单了”。
去年11月,他被鸿栩国际借调到国际新闻部,任“新闻部部长”,拿固定工资8000元/月,加上“文学社”的收入,月收入依然过万。“鸿栩国际把我借调过来,想把国际新闻部作为一个单独事业部打造,承接软文新闻写作业务,同时负责推广公司的一些品牌。”张华说,他主职写“新闻”,还参与公司的一些营销策划。
张华说,即便被发现造假,不过被封账号、罚款等。“被封账号换个笔名东山再起,一点都不影响,但确实存在风险,不太敢拿企业品牌来赌。”
他
这样炮制假新闻
收费100元一篇 一天可写9篇
“以前为了炒作, 我们假新闻做得飞起”
到现在,张华已入行两年,许多客户慕名而来,其中大部分是微商品牌。张华说,客户中也不乏某些知名品牌,“消费者在哪里都可以做到‘新闻’的关键词优化,干嘛要花大价钱找权威方(正规媒体)?”
张华透露,以前还在‘文学社’时,接单有两种套餐,一种300元,一种600元,他负责写‘新闻’。第一种套餐每写一篇他拿100元,第二种拿200元,发布渠道包括今日头条、百度号、搜狐号、百度新闻源(即百度资讯)等几十种资讯渠道。业务量最大时,他一天可以写9篇,每篇写作不超过1小时。
张华说,有的客户喜欢看起来明显有商业推广味道的,有的喜欢一句带过的。写“新闻”和发布“新闻”的价格一般是几十元,但他属于“高级别写手”,一般收费100元一篇,字数控制在1000字以内,“点到为止,因为你说得越多破绽越多。”
张华说,他写过阅读量几千万的“新闻”,如某些二三线明星的推广文,也写过只有几个阅读量的“新闻”。“客户一般不太在乎流量,只要能上“新闻”他们就很开心了,就有优越感。”不过他明显感觉到,客户这种上“新闻”的优越感正在明显递减,就是所谓“边际效应”。
“当进入‘媒体’的人越来越多,只要花很小的成本就能上‘新闻’,那还有什么优越感?”张华说,2014年到2016年是他们的黄金时期,现在国家加强了对虚假信息的监管,有好多号都被封号并罚款,一般罚款几百元。“以前为了炒作,我们假新闻做得飞起,现在不敢了。”张华说,由于对虚假信息监管日趋严密,他的收入也锐减。
写假新闻,还写出了“经验”:
关键地方要模糊
加上数据、场景 还要“合理想象”
在接受成都商报记者采访时,张华甚至还讲述了一些自己编撰假新闻的“经验”:“写假新闻最忌讳模糊,越清晰越没有破绽,只要在关键地方模糊就好,加点场景化的东西,配点数据,真实性比真新闻还高。”
张华说,数据加场景化描写是假新闻的核心。以假新闻《成都一青年宅家10年》为例,他本人就住在南城都汇小区,地址信手拈来,写清楚了地址但在关键地方模糊处理,“譬如写了小区名字,写了3栋,但到底在3栋哪间房号,不能透露;写了心理咨询师,但是不会写名字,也不会写哪个医院的精神科医生。”
“光有场景肯定不行,还要有数据,区域计步器提供了数据支撑,我精确到个位数,你说真不真?”张华说,为了假新闻看起来更真,还配了一张“概念图片”。
张华说,还得“合理想象”:一个宅了10年饮食不规律的青年,肠胃肯定有问题,但是不能有大毛病,因此编造了“肠胃炎和痔疮”。如此一来,读者很难不好奇,从而达到关注进而消费引流的目的。“而其中的记者身份,不过是编造假新闻的惯用手法。”
他
伤害了什么?
专家
自媒体造假将损害媒体公信力
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教授张小元认为,在没有互联网之前,新闻机构和记者发布文章都需要资质,并有相应监管,但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自称是记者,导致这套监管机制失效,某些自媒体人以此利用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达到推广产品和企业的目的。“这是被某些自媒体或者企业钻了空子,没有哪个法律说一个公司不可以成立国际新闻部。”张小元认为,软文和新闻有着明显的界限区分,软文推广的是产品和企业,而新闻是发生的事实,具有客观立场,这种推广产品和企业的文章以新闻甚至假新闻的形式发布,利用读者对记者和媒体信任度,降低了读者对文章的警惕性。大量自媒体造假,将会降低受众对新闻界的信任感,损害媒体公信力,扰乱社会秩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工商部门应该加强对发布平台的监管,对所有发布信息的人员和企业予以实名制登记。”
律师
发布虚假新闻内容涉及虚假宣传涉嫌违法
任意在网上编撰、发布虚假新闻,是否涉嫌违法?对此,蓝鹏(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陈小虎认为,冒充记者发布虚假新闻,所发布内容涉及虚假宣传,目的是为了让消费者购买产品,违反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搜狐等平台不对发布信息的人实名登记审核,仅发布免责声明,不能免除他们的监管责任,如果给人造成伤害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对发布的虚假信息应该予以删除。”
四川卓安律师事务所律师蒋健表示:“像这类发布假新闻的,如果反复发布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情节严重的涉嫌构成虚假广告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