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会让更多人失业?人工智能CEO让你放心
作者丨汪冠春
2019下半年已开启。
上半年来也科技完成了与奥森科技的合并暨B+轮融资,我作为董事长兼CEO,很高兴为公司引入了充足的资金和一支骁勇的军队!
同时也有幸在来也科技四周年的生日趴环节,迎来了主导我们A轮领投的陆奇博士莅临公司和大家见面分享。陆博士率真依旧,和大家的交流高效且令人回味。
作为CEO,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专门提到来也科技这样的公司,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新兴技术的同时,一定要兼顾社会的稳定。
的确,从我们进入人工智能赛道的第一天起,周边舆论不时会制造一些机器人取代人类的恐慌。而我们这些从业者,在舍命狂奔的同时,虽然会用“AI赋能”、“empower”、“助力”这类的词去说明机器人的定位,但确实没有正面回应过。
于是,在陆博士正式提到后,我心中这种希望传递出肯定回复的想法越来越明确:
我们所做的是人机协同,绝对不是取代人类。
我们的世界会在人工智能时代,诞生新的岗位需求,人类会因此变成更好的自己!
来也科技CEO汪冠春 执笔于普林斯顿大学
1、人类创造机器人带来就业结构性转变
6月25日,阿里巴巴倡议成立的罗汉堂发布最关乎人类未来的十大问题。200多位来自全球的顶尖学者、政界、企业界负责人应邀在杭州“西湖论剑”,闭门研讨十大问题。其中第4个问题是: 数字技术会让更多的人失业,还是会让工作时间更短?
2010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Sir Christopher Pissarides)的答复是:
“并没有证据证明技术会带来失业率的提高。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 确实会促进就业的结构性转变。以1980年以来的就业数据显示,就业逐渐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我也尝试回答一下:
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也会带来类似的结构性变化。今天的机器已经开始像人一样去理解知识,去交互,去执行任务。原本被认为只有知识工作者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在图像、语音、语义和RPA等技术的推动下也可以被部分或者全部自动化。尤其在办公场景下,智能软件机器人落地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很多企业已经在内部启用了各种信息化软件,和外部顾客的互动也实现了在线化。具备动脑、对话和动手能力的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很多场景下为企业创造价值。 劳动力的构成由纯粹知识工作者变成了知识工作者+智能机器人,开始向人机协同转化。
未来的就业市场,除了会有更多研发AI技术和产品的岗位,增长最大的岗位会是数以百万计的机器人导师(比如RPA工程师,对话机器人训练师)和数以千万计的与机器人协同办公的专业人士。人类就业的最大需求会趋向于更具备创造性和独特个性化的工作,员工的满意度和成就感会更高。
产业结构中服务业比例也会进一步提高。因为 机器人技术会让个性化服务变得可规模化,让之前由于成本高或供给不足等原因只能提供给特定细分人群的服务,变得大众化。比如原本只提供给付费会员的工作日儿科咨询服务,有了机器人之后就可以7*24地提供给所有用户。
并且,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力成本持续攀升,未来可能还将面临人力短缺的状况,中国引以为傲的人口红利正在快速消失。我们可通过人工智能,创造新的机器人口红利。
Andy Grove说过“Technology is not good or bad”,科技不分好坏,主要取决于人类如何使用。机器人技术也是如此。在人类担心会因此带来失业问题的早期,机器人可以被限定在简单场景下替代部分人工。当人类自尊水平足够高,希望有更多创造和创新时,可以开展更广泛领域的人机协作。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主要影响特定行业,并在此过程中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从来也科技服务的数百家企业实践经验来看,没有发生过一起机器人“团灭”人类劳动力的案例。由于机器人同事的到来,被部分替代的人员通常转向或兼任了 RPA工程师、AI训练师、机器人运营等新角色,成为AI时代第一批人机交互的先行者。由于工效大幅度提高, 工作流会在原有基础上梳理到更符合真人员工所擅长的方向。当机器人被定义成团队成员的助手时,无论是客服、销售还是财务、法务等场景,技术的价值能释放得最快,人机协作也能实现相互学习和总体效益的持续提升。
在来也科技自己的创业过程中,我们也时常觉得人手不够,希望通过机器人员工来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优化企业组织架构。比如财务团队搭建了 工时统计机器人,不仅不再需要人肉提醒,而且把原来的反馈周期从每周变成了每天,统计的完成率大幅提升。人事团队把新员工入职时原本需要人工操作的诸多开设账号类的固定流程,用RPA技术变成机器人自动执行的任务,把30分钟的人力手动操作解放到3分钟的自动精准执行,很好地避免了企业扩张过程中的人员增长压力。另外,当来也科技的官网流量不断提升时,我们就开发了 商务代班机器人,个性化地解答潜在客户的各种问题并收集线索信息,再通过RPA和CRM系统打通,实现线索的记录和分发......而在我刚刚说到的这些实践中,并未发生一起员工流失事件,反而使员工能在高效的工作中收获开心。我们做的是 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潜能,提升工作愉快感和满足感,主动承担更多“非机器人”的工作。
相信越来越多推进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的企业会和我们一样,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不只是一味考虑招人和裁人,而是更多考虑企业、行业、产业的知识沉淀,用机器人技术为优秀员工赋能,为企业提供新型人力资源。
2、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技术发展有个很有趣的现象:很多老技术在新时代会焕发新活力。例如神经网络和反向传播算法,早在这次深度学习浪潮之前就火过,但由于当时缺少数据和计算能力,火一阵子之后也就消退了。
RPA(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背后的UI自动化技术也是10多年前就被应用于游戏机器人上,近年来在财务和税务等企业级应用场景再重新爆发。以前的RPA,基本上可以把规则写出来;现在的RPA,随着企业管理Saas化,在全球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以及AI增强的大环境下,能做的越来越多。
目前人工智能的瓶颈很多时候已经不在数据和计算资源上,而是 如何结构化地去表征更广义的知识?如何让复杂模型的可解释性进一步提高?如何真正让系统可以自学习持续提高?我相信解决这些问题的很多技术其实也已经存在,但需要我们找到最合适的业务场景去探索和深挖,让答案变得更清晰。
来也科技在最初创建的时候,从C端个人助理切入,选择了叫车、预订咖啡、行程安排等常见商务场景,积累了大量人机交互的真实语料。当我们推出B端对话机器人平台产品“吾来”后,最先接到的是来自于母婴、通信等行业客服和销售部门的订单,在语料数亿级以上的母婴行业客服领域优化出几乎完全逼近真人客服的机器人。
当AI机器人分担了人类重复的交互、理解和决策等工作后,我们推出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平台产品“UiBot”,解放真人劳动力的双手,完成执行的环节。RPA技术可以将基于规则的常规操作自动化,如自动重复读取邮件和系统,大批量生成文件和报告,完成枯燥的文件检查等。
RPA是自动化,AI是智能化,对于RPA而言,AI技术的赋能相当于为UiBot植入一个聪明的大脑,不断为行业带来新的智能化体验,实现新的技术能力落地,应对新的场景挑战。我们已经通过企业的应用实践证明了,这无疑是生产力的大解放,效率的大提升。
3、构建全球智能机器人生态
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异军突起,与美国旗鼓相当,也走在了全世界前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AI 竞赛中,美国已不再具垄断优势。
从40多年来的"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转型到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中国智造”,人工智能正在与各行各业快速融合,助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5G的正式商用,也将迎来中国智能制造产业升级的历史性关键节点。
对人工智能企业来说,技术、算法、场景、应用、专业的人才储备,缺一不可。
无论是RPA产品“UiBot”,还是对话机器人平台产品“吾来”,目标都是帮助开发者、企业业务人员甚至个人都能快速搭建,优化和管理机器人。所以各行各业的系统开发者以及对机器人技术和产品感兴趣的业务人员都会是我们最好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同时,为了应对产业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影响,储备专业的技术人才。来也科技也在积极推进由企业客户需求出发,继而面向全社会的RPA工程师、AI训练师等新岗位的培训合作,积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以创造就业增量,提高就业质量,促进新就业形态的发展 为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做科技企业需要有做研究的精神,我们常常要求我们的团队要看得更长远,对信念坚持得更坚定。在来也,我们坚信机器人会助力每个人,会走进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当RPA插上AI的翅膀之后,人和机器的关系将更加和谐,进一步释放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因此,我们立志成为 全球智能机器人生态的构建者。为了实现这样的愿景,我们会 打造最安全、稳定和易用的机器人平台产品,开放我们的AI技术成果,为智能机器人生态,为国家和行业培养和输出人才。同时,积极推动机器人相关法律和伦理的建设、完善,保证机器人的全面应用,随中国整体经济发展一起步入新阶段。
作者简介
「来也科技」董事长兼CEO 汪冠春 曾任百度智能交互应用团队、小度机器人(度秘前身)和百度筷搜等项目负责人,「今晚看啥」联合创始人兼CEO。普林斯顿大学机器学习博士,上海交通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