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对话智云副总王盛,稳定器市场仍有新发展潜力
当中国智能硬件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引领潮流,无人机行业自然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作为无人机产业的衍生开发产品,稳定器开始走进大众视野。
2015 年,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带着他的《从 0 到1》来中国待了两周。临走前,他留下一个疑问:“‘CopytoChina’的模式已近极限,当没有其他东西可复制时,怎样寻求增长呢?中国需要思考如何以新的方式去做新的事情。”如其所言,近几年,中国的创业圈里已经很少有人再谈“CopytoChina”了,取而代之的是“CopyfromChina”。
尤其是在过去的三年里,消费级无人机的兴起让大家开始意识到,中国智能硬件产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引领潮流。与此同时,随着无人机行业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作为无人机产业的衍生开发产品,稳定器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和无人机一样,这是一个中国企业主导和领跑的市场,业内主流的制造商基本全部来自中国。
“目前在海外市场卖的最好的手持稳定器是智云Smooth-Q和智云云鹤2,分别面向大众市场和专业人群,两款产品合计销量占据了总市场一半以上。”智云副总经理王盛介绍道。作为最早进入手持稳定器领域的企业,智云的名字对普通消费者或许还有些陌生,但对于智能硬件发烧友,提到智云都能说出一二。“在玩视频拍摄的圈子,智云的知名度非常高,只是目前在大众消费领域的品牌认知度还不是很强,尤其是和大疆、小米、GoPro比较,这也是我们接下来的挑战和目标。”王盛对此表示。
接棒无人机,手持稳定器迎来爆发期
在手持稳定器面世之前,想要解决运动状态下画面的抖动问题,只能选择由美国人GarrettBrown发明的斯坦尼康,即摄影机稳定器,大部分采用机械式平衡设计。虽然这种专业级别的稳定器号称有着极大的灵活性和便利性,能够手提使用,但是大型斯坦尼康搭载摄影器材后动辄十几公斤的重量对体力仍是不小的挑战,再加上复杂的操作和不低于 30 万的售价,如此高的门槛也让不少初级需求者望洋兴叹。
因此,操作更简易、性价比更高、对入门者更友好的手持稳定器顺势而生。这种稳定器利用陀螺仪和三轴电机搭配,反应速度比传统机械式稳定器更快,功能更多样化。 2014 年,在智能手机飞速发展以及运动相机兴起的背景下,智云看到了摄影器材轻便化这一趋势,必定会引起辅助器材的飞速发展,于是便一股脑地扑向了手持稳定器的研发中。经历 3 年精耕细作,终于等来了行业的爆发期。据了解,智云去年全球销量已经超过了 6 亿人民币,这个数字是 2016 年的 6 倍。
“最明显的感受是从 17 年开始,智云的几款稳定器在市场引爆,当稳定器成为大众消费电子产品,它的市场预期就绝对不止 50 亿美元。”王盛口中的 50 亿美元指的是过去局限于专业领域的市场规模。来自公开数据显示,过去面向摄影师、记者等专业人群的稳定器全球市场规模约为 50 亿美元,国内市场规模在 2 亿元左右。相较之下,国内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在 2015 年就已达到 23 亿元,同时根据艾瑞咨询的预测,到 2025 年,国内无人机市场总规模将达 750 亿。
从公开的数据看来,手持稳定器似乎尚不足以与无人机市场相匹敌,但是正如王盛所说,进入 2017 年,直播、短视频等新兴内容形式的井喷式发展,让稳定器终于走出“圈地自萌”的阶段,从小众发烧器材转变为大众消费产品。最直观的例子便是 17 年 3 月Smooth-Q的上市, 799 元的定价直接将手持稳定器带入百元机的价格区间。如此一来,稳定器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专业级摄像设备,接地气的价格和操控让普通人都能消费得起,也为行业带来无限“钱景”。
当然,手持稳定器的火爆不仅在于价格的下沉,大众市场消费习惯的改变才是真正内因。尤其是当下内容视频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意识到稳定器的重要性。不同于捕捉瞬间的手机拍照,视频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哪怕是只有十几秒的短视频,如果没有稳定器的辅助,事后回看时抖动的画面注定会让视频的拍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用户对视频拍摄的体验感追求,也使得稳定器成为重要需求之一。
三大技术难题架起制造高门槛
随着稳定器行业迎来爆发期,市场上也涌现出数十种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在智云之外,不仅有飞宇、Wewow这类垂直厂商,大疆、小米、GoPro等大厂也看准了风口,开始研发推广自己的稳定器产品。
然而,能在爆发期内挖到金子的淘金者毕竟是少数。对于消费者来说,手持稳定器门槛已是一降再降,但对于制造商来说,手持稳定器的技术却不是轻易能吃透的,既然说到稳定器是无人机的衍生开发产品,二者在技术上自然也是有共通之处。无人机上的三轴云台和手持稳定器在技术上同宗同源,只是手持稳定器的载荷以及电机控制的要求要高出无人机云台很多倍。所以,目前市面上能排得上号的稳定器品牌,基本上都有过无人机的开发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之后,才具备了向稳定器研发转移的实力。
“稳定器的技术主要在三个方向:姿态算法、电机精密控制、结构和材料。”王盛介绍到,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和调试,技术含量一点也不比无人机低。据了解,智云早期曾开发过无人机产品,但鉴于当时市场缺乏规范、良莠不齐,就没有继续深入。不过无人机的开发经验却帮助智云打开了手持稳定器的市场。“就拿姿态算法来说,飞行也有姿态算法。原理就是当稳定器在工作的时候,要用陀螺仪来判定整个运行姿态,之后把信息反馈给电机,电机再来调整机器的姿态,纠正不稳定的方向”。正因为接触过无人机,智云成为最早拥有闭源算法的稳定器企业,领先同行的姿态算法能力,也让智云的产品具备了流畅的操控性和更强的稳定性。
解决了姿态算法的难题,接下来要攻克的就是电机精密控制这一块。电机控制做得好,带给产品直观的体验提升就是反应速度会更快,而且可以带更大的相机和镜头。智云早期的研发团队和创始人都来自于军工企业,拥有伺服电机和稳控系统的从业经验。有这样的技术背景,体现在产品上就是超越同行 8 倍的产品精度,即便是极其细微的角度变化都能感知得到,并进行快速修正。
或许是技术的高门槛,行业内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品牌屈指可数。“稳定器发展到现在为止,已经经过好几次的技术革新,在稳定性本身没有太大差异的情况下,大家就会在结构和材料上面去做变革”。谈到创新,王盛介绍了目前手持稳定器在结构和材料上的突破。当下,复合材料正在取代笨重的金属成为手持稳定器的主流材质。今年大疆最新推出的OSMO2 就是这样一款产品,与前代在设计上最大的区别就是将原本的镁合金机身换成了高强度复合材料,以方便用户更好地控制机身。然而在去年 3 月,智云就以轻质为卖点,推出世界上首款全复合材料机身的Smooth-Q,据王盛介绍,这款手持稳定器因为太受欢迎,一度连续 3 个月断货,而且直到 2018 年初,其他品牌才攻克这个材料技术难题,争相模仿Smooth-Q推出自己的产品。
APP探索智能化应用场景,手持稳定器的新机会?
据智云透露,在过去的几年中,智云已经拿下了全球70%的市场份额。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停下来喘口气,“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这句《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红桃皇后说过的话,曾被《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引用在他的跨年演讲上,在这个急剧变化和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行业都在探寻新的机会和出口。
在智云Smooth-Q之后,主流的稳定器制造商都先后推出了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低价手持稳定器,比如飞宇的Vimble2、大疆的OSMO2 等等。相较于专业人群,普通消费者对于器材稳定性的差异不是很敏感,所以关注的焦点更多是放在性价比上,但是仅从价格层面看,各家的差距现在并不是很大,价格战尚无法直接决胜负。对于这一点,智云似乎并不担心。“我们的制胜法宝是快速迭代的产品策略以及粉丝+内容的市场策略,一般企业可能一年只能开发2- 3 款产品,智云的开发速度会快两、三倍,一年可以开发5- 6 款产品,甚至更多。”王盛解释到,“把稳定器当成快消品,不断开发新的功能、新的应用,所以同样价格区间的产品,实际上我们永远是领先一到两代的速度和技术优势。另外,智云培育了大量忠诚的用户和粉丝,我们会积极吸取粉丝的意见,同时制作大量优质内容与他们产生互动,从不浪费市场资源在毫无价值的作秀上面。粉丝受到了尊重,从产品体验中得到了愉悦,自然会成为我们的品牌传播者。”
智云稳定器副总经理 - 王盛
对于手持稳定器未来的发展方向,王盛认为,在逐步下探的价格和更加成熟稳定的驱动算法之外,硬件配合APP使用的智能化应用场景,将会是下一阶段的发展趋势,或成为继技术、价格战之后的又一争夺焦点。对此,智云已是未雨绸缪,在Smooth 3 推出之时便同步升级了其产品配套APP应用软件,将之前的智云手机助手和智云Camera进行整合并重新制作,最终诞生了功能全面的全新APP应用ZYPlay,加入慢动作拍摄、延时拍摄、追踪拍摄等新功能,给用户带去化繁为简、与众不同的使用体验。
智云在稳定器领域的成长也是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创新实力增长的一个缩影。中国社会进入“平凡创新”的阶段,从高铁到大疆无人机再到智云稳定器,创新驱动力已经从集中的“火车头”过渡到每一节车厢之上。在最新一届的CES展览会上,智云凭借新品手持稳定器Smooth3 斩获2018CES创新大奖,云鹤 2 更是获得了有设计界奥斯卡美誉的德国红点奖,这或许是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的一个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