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云小微等语音助手持续发力,AI语音技术应用和生态融合
不久前,微软官宣将人工智能小冰业务分拆为独立公司运营,这标志着微软小冰正式“嫁入”中国,开启单飞之路。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明星产品之一,微软小冰以独立公司身份进入中国市场,被认为是AI语音赛道竞争白热化的重要事件。
为何微软小冰要选择单飞?从“小冰之父”李笛的这番言论中不难看出理由,“AI时代应该有一些新的商业模式,小冰要先把这些新的商业模式试验出来,小冰在商业化上很克制。” 从2014年诞生以来,在AI语音助手这条道路上已经摸索了6年的微软小冰,以开放、合作的模式探索AI语音助手融合发展的边界。
语音交互市场被虎视眈眈 AI语音助手发展路向何方?
微软小冰单飞试水独立运营并不是偶然事件,语音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人机交互的入口,用户的诉求将通过声音与智能设备交互,因此在AI语音助手领域商业化进程始终与IoT市场深度绑定,诞生了亚马逊的Alexa、Google Assistant、天猫精灵、百度的小度、小米的小爱同学等智能音箱产品,智能音箱也一度成为AI语音助手的代名词。
但是“小小”的智能音箱,又怎么能承载AI语音助手的“野心”?如今,纵观语音助手领域,在其商业化道路上,已然山头林立。如小米的小爱同学搭载到了更多小米和生态链产品上,侧重于家庭互联;天猫精灵则侧重于阿里的大生态布局;腾讯云小微则背靠腾讯的生态网,结合腾讯多年服务C端的经验,以助力者的角色发力打造B端生态,渗透到智慧生活的各个场景。
不难发现,生态已然成为当前AI语音助手聚焦的关键词。以百度语音为例,凭借在人工智能技术、内容生态等优势,百度已经开始着手打造基于人工智能、感知技术、数据驱动等技术的行业解决方案,在金融领域构建合作伙伴生态。与此同时,阿里语音AI集结了大量ISV以及渠道类合作伙伴,成为智能语音市场不容小觑的生态力量,阿里AI语音及其相关解决方案覆盖了全国两大运营商20多个省份网络和近10家虚拟运营商。腾讯旗下的腾讯云小微AI语音助手一直在发力布局B端市场,与智能家电、汽车等多维领域合作。
以技术为导向的生态价值 破界释放语音交互多可能
随着5G技术的普及,去中心化不断被业界提及。单一场景下的产品服务已经无法满足数字化时代消费者的移动生活需求,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寻求破局的方法。
在这场涉及到多个行业的AI语音生态系统构建中,AI语音助手只有整合了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合成、图像识别多项AI能力,通过设备和内容的API和SDK接口,才能为不同行业提供平台级业务支持。
后疫情时代,尘封半年之久的旅游业迎来复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要求下,旅游产业也需要顺时而动,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水平。如通过AR+场景创新、旅游APP内容开发、大数据平台、智能机器人和语音导航等技术,提升文旅消费的场景体验。以腾讯云小微为例,AI语音助手联合腾讯地图,运用虚拟助手的形象和语音交互技术,为景区提供智能导览服务,化身故宫AI导游“福大人”、龙门石窟AI导游“阿难”等形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游览路线推荐,景点文物讲解,百科问答等多种服务,成为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代表。通过“文化+旅游+科技”的深度融合重构文旅产业链,AI语音助手与文旅IP的结合正在成为新的产业增长点。
另外,面对驾车过程中的“离线焦虑”难题,为真正实现全场景用车的无缝衔接智能体验,是当前困扰车企的症结所在。在这个维度上,智能语音技术能很好的解决这个痛点,通过开放技术和终端结合高效解决用户开车时的信息和娱乐服务需求,通过语音控制实现导航、音乐、有声读物、信息查询等信息服务,还可以成为智能化车控的入口。
除了以上两个应用场景外,AI语音助手还能在众多领域发挥作用,为智能机器人、智能电视、智能音箱、智能穿戴等提供了应用型AI解决方案,实现硬件设备高效接入,生态服务轻松连接。
生态价值的优势在于“生长的力量”,以跨界生态、整合服务互通有无,不囿于某一个终端产品,释放出潜能巨大的想象力,打通行业边界。
当今社会,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AI语音助手以整体赋能、联合拥有、跨界生态等方式逐步推进,提出可持续性发展的行业解决方案,共建行业生态,呈现以下几个趋势:
1. AI语音助手更加具备拟人化、情感化、场景化的服务能力
大数据环境下,人工智能语音越来越先进化、智能化。随着智能硬件产品市场的扩大,产品交互体验得到大幅提升,用户认知和习惯得以培养。同时,面对更加细分的用户和市场,语音助手结合数字人技术,化身成为更拟人的形象,符合人类语言对话的情感特征,根据场景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教辅场景的虚拟老师,文旅场景的虚拟导游,政务场景的虚拟客服等等。
2. 协同与开放成为主旋律,生态化的发展形成连贯的服务
未来世界AI语音助手将会呈现出协同、开放的特征,一是人和人工智能协同共生,二是人工智能从云到端开放连接。在可控的、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智能终端的互联互通,最终形成跨终端、跨场景的连续的智能服务。
3. 技术将不断突破,形成自然的人机对话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