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印再爆对峙可能性提高 两国亟需建立互信

2018中印再爆对峙可能性提高 两国亟需建立互信

2017年12月 外交部长王毅在新德里出席中俄印外长第十五次会晤期间会见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图源:中国外交部)

刚刚过去的2017年,中印关系经历过跌宕起伏。在解决了长达72天的洞朗对峙问题后,开始逐步朝着恢复和改善的方向发展。习近平主席和莫迪总理在厦门金砖峰会期间的会晤,为两国关系“再出发”提供了大方向的指导,特别是两国领导人达成了“互相视对方为机遇而不是挑战,是伙伴而不是对手”的共识。中方更是提出了对印外交的“三不”原则,要确保中印关系不脱轨、不对抗、不失控。2017年12月,杨洁篪国务委员赴印参加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二十次会晤、王毅外长参加中俄印外长第十五次会晤,显示出两国对话磋商机制开始陆续“重启”,双边关系趋稳向上的发展势头。

然而,在“正能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印度对华外交的两面性也在加强,客观上为2018年的两国关系埋下了消极的伏笔。首先是2018年的印度大国外交,更可能呈现出对华“遏制”的一面。洞郎对峙部分地让印度看到了其大国外交的局限性。俄罗斯和美国都没有鲜明地支持印度。日本私下表示了支持,但是也没有做出任何公开的表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印度的大国外交开始朝着与美日进一步走近的方向发展。2017年11月,美日印澳四国举行了司局级的四方安全对话,这是2007年四方对话的“死灰复燃”。在当前美国意图采取“印太战略”的背景下,四方安全对话如果上升到四国领导人的对话机制,显然意味着“亚洲北约”的隐现。印度是四方安全对话机制是否升级和成型的关键,同时也是马拉巴尔海上军事演习是否扩大化的关键。随着特朗普2月份可能对印度进行访问,美印关系的发展和动态值得关注。

其次,印度加紧对中印边境地区的管控,客观上导致再次爆发对峙的可能性提高。洞朗对峙结束后,印度不仅加大了防务设备的采购,而且边防部队还投入重金采购了大量新式挖掘机,加强并升级边境地区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以便能够增强部队的机动能力和对边境的管控能力。同时,印度无人机也加大对边境地区的监控,显示出印度对边境地区安全的焦虑不断上升。继印度国防部长2017年10月对对峙地区的视察后,2017年12月31日印度内政部长拉杰纳特•辛格(Rajnath Singh)更是到边境地区哨所进行慰问视察。

再者,印度2019年要进行人民院的选举,2018年算是大选的预热季,“中国问题”在印度国内政治中可能被炒热。在古吉拉特邦的选举中,已经可以看到印度人民党借“中国问题”来打击国大党。同样,印度媒体近日报道出来,莫迪总理甚至可能在2018年到所谓“阿鲁纳恰尔邦”视察。这些因素都为2018年的发展埋下不良预期。

当然,2018年的中印关系发展也有很多积极的因素。首先是中国的对印政策,整体而言是理性的,希望搞好中印关系,希望探索出共同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相处之道。与此同时,2018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在中国召开,这是印度正式加入上合组织之后的第一次亮相,也有理由期待届时会呈现积极的信号。

更重要的是,保持中印友好符合中印两国的共同利益。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为此 “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印度是中国外交对象中唯一兼具大国、邻国和发展中国家三重属性的国家,有理由相信中国将继续保持对印友好的政策。

因此,2018年的中印关系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乐观,但是相信会比2017年更好。洞朗对峙给中印双方都提供了反思和吸取教训的机会。另一方面,洞朗对峙也让彼此的互信程度大幅削弱。正如王毅外长参加中俄印三方外长会期间所言,当下之急,中印需要真正培育起相互信任。有了互信,具体问题就有望在互谅互让基础上予以解决,缺乏互信,个别问题就会不断发酵溢出,侵蚀双边关系大局。

未来的中印关系发展要寻求出更多的“正能量”。更重要的是,中印关系发展要坚持“不忘初心”。尼赫鲁曾提出“亚洲复兴”,明确称“只有中印共同崛起,才是真正亚洲世纪的到来”。随着两个发展中大国的崛起,坚持这份初心更显珍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