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rk RDD
RDD是Spark中对数据和计算的抽象,是Spark中最核心的概念,它表示已被分片(partition),不可变的并能够被并行操作的数据集合。
对RDD的操作分为两种transformation和action。Transformation操作是通过转换从一个或多个RDD生成新的RDD。Action操作是从RDD生成最后的计算结果。
在Spark中,提供丰富的transformation和action操作,比起MapReduce计算模型中仅有的两种操作,会大大简化程序开发的难度。
RDD的生成方式只有两种,一是从数据源读入,另一种就是从其它RDD通过transformation操作转换。一个典型的Spark程序就是通过Spark上下文环境(SparkContext)生成一个或多个RDD,在这些RDD上通过一系列的transformation操作生成最终的RDD,最后通过调用最终RDD的action方法输出结果。
每个RDD都可以用下面5个特性来表示,其中后两个为可选的:
分片列表(数据块列表)
计算每个分片的函数
对父RDD的依赖列表
对key-value类型的RDD的分片器(Partitioner)(可选)
每个数据分片的预定义地址列表(如HDFS上的数据块的地址)(可选)
虽然Spark是基于内存的计算,但RDD不光可以存储在内存中,根据useDisk、useMemory、useOffHeap, deserialized、replication五个参数的组合Spark提供了12种存储级别,
在后面介绍RDD的容错机制时,我们会进一步理解。值得注意的是当StorageLevel设置成OFF_HEAP时,RDD实际被保存到Tachyon中。Tachyon是一个基于内存的分布式文件系统,目前正在快速发展
DAG、Stage与任务的生成
Spark的计算发生在RDD的action操作,而对action之前的所有transformation,Spark只是记录下RDD生成的轨迹,而不会触发真正的计算。
Spark内核会在需要计算发生的时刻绘制一张关于计算路径的有向无环图,也就是DAG。举个例子,下图中,
A-->B
/ \
input--> E--> F -->output
\ /
C-->D
从输入中逻辑上生成A和C两个RDD,经过一系列transformation操作,逻辑上生成了F,注意,我们说的是逻辑上,因为这时候计算没有发生, Spark内核做的事情只是记录了RDD的生成和依赖关系。当F要进行输出时,也就是F进行了action操作,Spark会根据RDD的依赖生成DAG,并从起点开始真正的计算。
有了计算的DAG图,Spark内核下一步的任务就是根据DAG图将计算划分成任务集 ,也就是Stage,这样可以将任务提交到计算节点进行真正的计算。Spark计算的中间结果默认是保存在内存中的,Spark在划分Stage(阶段)的时候会充分考虑在分布式计算中可流水线计算(pipeline)的部分来提高计算的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根据就是RDD的依赖类型。根据不同的transformation操作,RDD的依赖可以分为窄依赖(Narrow Dependency)和宽依赖(Wide Dependency,在代码中为ShuffleDependency)两种类型。窄依赖指的是生成的RDD中每个partition只依赖于父RDD(s) 固定的partition。宽依赖指的是生成的RDD的每一个partition都依赖于父 RDD(s) 所有partition。
窄依赖典型的操作有map, filter, union等,宽依赖典型的操作有groupByKey, sortByKey等。可以看到,宽依赖往往意味着shuffle操作,这也是Spark划分stage的主要边界。
对于窄依赖,Spark会将其尽量划分在同一个stage中,因为它们可以进行流水线计算。
Spark在运行时会把Stage包装成任务提交,有父Stage的Spark会先提交父Stage。
SparkContext拥有DAGScheduler的实例,在runJob方法中会进一步调用DAGScheduler的runJob方法。
在此时,DAGScheduler会生成DAG和Stage,将Stage提交给TaskScheduler。TaskSchduler将Stage包装成TaskSet,发送到Worker节点进行真正的计算,同时还要监测任务状态,重试失败和长时间无返回的任务。
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创建RDD,经过一系列transformations,最后actions
V
action触发SparkContext的runJob方法,交给DAGScheduler
V
DAGScheduler将DAG生成Stage
V
将Stage提交给TaskScheduler
V
TaskSchduler将Stage包装成TaskSet,发送到Worker节点进行真正的计算,
同时还要监测任务状态,重试失败和长时间无返回的任务
上文提到,Spark的计算是从action开始触发的,如果在action操作之前逻辑上很多transformation操作,一旦中间发生计算失败,Spark会重新提交任务,这在很多场景中代价过大。
还有一些场景,如有些迭代算法,计算的中间结果会被重复使用,重复计算同样增加计算时间和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提高计算效率和更好支持容错,Spark提供了基于RDDcache机制和checkpoint机制。
我们可以通过RDD的toDebugString来查看其递归的依赖信息,也就是它的Lineage.
如果发现Lineage过长或者里面有被多次重复使用的RDD,我们就可以考虑使用cache机制或checkpoint机制了。
我们可以通过在程序中直接调用RDD的cache方法将其保存在内存中,这样这个RDD就可以被多个任务共享,避免重复计算。
另外,RDD还提供了更为灵活的persist方法,可以指定存储级别。从源码中可以看到RDD.cache就是简单的调用了RDD.persist(StorageLevel.MEMORY_ONLY)。
同样,我们可以调用RDD的checkpoint方法将其保存到磁盘。我们需要在SparkContext中设置checkpoint的目录,否则调用会抛出异常。
值得注意的是,在调用checkpoint之前建议先调用cache方法将RDD放入内存,否则将RDD保存到文件的时候需要重新计算。
Cache机制和checkpoint机制的差别在于cache将RDD保存到内存,并保留Lineage,如果缓存失效RDD还可以通过Lineage重建。而checkpoint将RDD落地到磁盘并切断Lineage,由文件系统保证其重建。
Spark的集群部署分为Standalone、Mesos和Yarn三种模式,
我们以Standalone模式为例,简单介绍Spark程序的部署。
集群中的Spark程序运行时分为3种角色,driver, master和worker(slave)。
在集群启动前,首先要配置master和worker节点。启动集群后,worker节点会向master节点注册自己,master节点会维护worker节点的心跳。
Spark程序都需要先创建Spark上下文环境,也就是SparkContext。创建SparkContext的进程就成为了driver角色,上一节提到的DAGScheduler和TaskScheduler都在driver中运行。
Spark程序在提交时要指定master的地址,这样可以在程序启动时向master申请worker的计算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