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太极拳“捋”的本质和特点
捋是太极拳基本技击方法,是太极十三势之一,也是太极拳八种劲法之一。在太极拳八种劲法中,捋劲是八劲之灵,练太极拳是不能离开此劲的。正如太极拳《打手歌》云: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学习太极拳一个重点,就是对捋的理解、领会和掌握。宗师云: “甲随乙按时腰往回坐缩,以左手腕粘乙肘尖上处,亦同时双手往回捋,此谓之捋。”《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云: “一手(掌缘沿近腕处)沾人腕部,一手(肱部)粘人臂,捋其至己身后。”又云: “乘其前仆即引捋之。”《八法秘诀》云: “捋劲义伺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捋作为一种操作方法和行功状态,横跨于任何一门太极功法的修炼。其本质上就是人体各部分和体内各系统在意识引领下,以较小弧度改变对方的来力方向,而产生的一种劲力。它在整个太极拳修炼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捋法很多,融合在太极拳所有的套路动作之中,可分为上捋、下捋、左捋、右捋、前捋、后捋、捋采、采拿、捋肩、捋肘、捋靠、捋坐、捋撞、捋甩、捋回、捋绊、捋钩等。比较固定的经典捋法主要有定步左捋,如陈式的六封四闭第三动作、杨式右揽雀尾第三动作等;定步右捋,如陈式的闪通臂第二动作、杨式单鞭第二动作等;退步转身捋,如陈式的闪通臂第三动作、第二高探马第三动作,杨式抱虎归山、倒撵猴等;进步转身捋,如陈式的双推手第三动作、杨式转身摆莲等。从各式太极拳总体上看,捋法的主要特点是:
一、自然顺从性
太极拳是一种最追求“道法自然”的功法。在理论上,太极拳深受《周易》和《道德经》的影响,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思想的产物。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是顺从对方来力的一种太极拳劲力方式,强调的是自然顺其势而为之。正如《拳论》云: “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当对方用拳或掌来直劲击打时,不抗不采,通过用单手或双手之力,也可以用小臂尺骨或加另一只手的配合之力来完成,一定要自然顺势向对方发力的方向旋转带动抛出,将对方之力引进落空。在对方攻击力量对自己的作用下,自己的身体和四肢主要是由于对方劲力的方向而发生运动,虽然自己有很小的力量由脚通过腰胯传递于躯体而作用于手臂,但是这种力量很小,就是武术界常说的“牵动四两拨千斤”中的“四两”的牵动力。自己的身体顺从对方来力发生转动和移动,其要领是充分的自然松沉入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主动的顺从性。这也是“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这个道理所决定的。
二、圆弧微改性
捋时,特别是在推手时,对于来力和来劲,要有个微小的圆弧改变力,其运动轨迹表现为相对人体重心点有一定的弧度。这是捋的重要特点,也是真正传统太极拳的要义之一。练习拳架时,一定要有这种技术意识。毕竟,传统中真正的太极拳是由无数圆弧组成的,宗师们称之为太极圈或太极圆。圆弧运动是顺水推舟借劲借力处理敌方来力最有力的技击手段,可化劲,可打人,更是实现太极拳之“四两拨动千斤”的关键所在,非常玄妙。圆弧运动以逆来顺受的方式避免、减少对方加在我身上的任何直接打击,直来的外力和圆弧接触时相交成斜角而被“转向分散”,对方之打击力量被消减的程度与所成斜角的大小成正比例的。捋具体的运动轨迹一般是圆心在对方使用劲力方向上的一条弧线。弧度的运动轨迹是向自己身体的侧旁,即向自身中心的两旁的斜线,又叫作螺旋式的划弧。这个弧形的圆心既可以是以自己的身体为圆心的,也可以是以对方为圆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也。
三、相对完整性
捋劲具有相对完整性。捋劲是人体内部精、神、意、气、力之间的和谐统一。太极拳捋劲运行的整体性,是以丹田为核心,通过丹田和腰带动整体而整体中的各个部分之间又节节贯穿、息息相通来实现的。太极捋劲传递是通过趾、踝、膝、胯、腰、肩、肘、腕、指等九组关节实现的,这在传统经典拳论中被比喻为九曲珠。有了松沉劲,腰(丹田)这个在全身九组关节中处于中心部位才能发挥出承上启下牵动九曲珠的重要作用。因此,脚下生根、与大地之气相接的松沉劲是母劲,是太极拳捋劲基础劲、底层劲,捋劲是由松沉劲展开生出的。如果身上没有松沉劲,就没有捋劲的相对整体性。
四、刚柔相济性
太极拳捋劲具有刚柔相济性。宗师云: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内藏针的艺术。”捋要求动作缠绵柔韧,顺行不悖,不丢不顶,中和有度,以柔为主。如果刚而不柔,则如枯木之僵脆,易遭摧折;且动作呆滞不活,缺少弹抖之力,动则露形,易为对手利用。但如柔弱而无刚,则必过柔而不坚,软弱无骨,同样缺少灵活性与抖弹之力,易被对方切入压制,被人进攻而成。以柔为主,就是使筋肌、骨节经常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柔中寓刚,就是使骨骼、肢体、筋肌保持相对稳定性。这样,搭手后肢体就像安上了弹簧,人张我弛,人缩我张。因为发劲前充分放松,发劲时短暂极度收缩,就会产生极大的爆发力。刚与柔是阴阳交替、相互转化的。一般说来,进攻时以刚为主,退守走化时以柔为主。刚柔之变,必须根据练习或实战中攻守不断变换,劲力不断变化,及时调整捋劲中刚与柔的主次、多少、大小的比例。正如先师云: “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刚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摧迫不捷。”只有如此,捋时才能引化进攻得法,顾守有方。
五、以棚为基性
捋劲是在堋劲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劲别。捋劲的形成和棚劲有着密切的关系。捋本质上是棚劲的一种表现形式,既有棚劲浮力与阻力的特性,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学界认为,先棚才能后捋,欲捋非先有棚劲不可。捋时须以腰脊为轴心,通过两腿的虚实变化,由裆劲的辅助来完成。至于捋的角度、方位、轻重,力的大小等种类甚多,在应用时须加注意,否则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上捋、下捋、左捋、右捋、前捋、后捋、捋采、采拿、捋肩、捋肘、捋靠、捋坐(坐掌)、捋撞、捋甩、捋回、捋绊、捋钩等,这些技击用法都离不开先掤后捋。但在微妙的变化中也常伴随有弹抖缠绕之劲。比如陈式太极拳中有的时候会出现棚捋兼用,其目的是在捋的前提下,使对方重心遭到破坏失重后,让己方使用弹抖劲进击比较便利,这里棚捋劲和弹抖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