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云计算转型进行时 转型了又能怎样?

IDC云计算转型进行时 转型了又能怎样?

在云计算火热的今天,无论是普通用户还是ICT产业链中的各个大小厂商,基本言必谈云计算。而作为云计算部署重要支撑和基础的IDC反倒是大众所不怎么关注的。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IDC厂家大约3000,它们在应对云计算浪潮的冲击中,既有机遇也遇到了很多挑战,可以说IDC云转型正在进行中。

前天,受易和星云朋友的邀请参加了一个IDC圈的活动,对IDC数据中心领域这个以前关注不是很多的圈子有了更多的了解,会上各个IDC公司的老总们介绍了在应对当前云计算发展趋势的情况,受益良多,在此捡一些重点的内容和大家分享一下。

IDC行业面临的挑战

IDC也就是俗称的数据中心,简单来说有一块地,建设了一批机房,装备了电力供应,空调、机柜等必要设施。然后出租机房空间或者服务器设施,通过租金获得收入,IDC所做的生意大体就是如此。

IDC这个行业存在了很长时间,在没有互联网普及之前IDC就存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在中国IDC是稀缺资源,全国的数据中心数量都不多,因此,租赁费用和利润率都很高。例如:2000年左右租赁一个机柜的费用大概在1.5w/月左右,对那个时代的货币购买力而言真是一个很昂贵的生意。

而现在,全国IDC数量大概3000家,北京较多600-700,广州300家,由此带来IDC行业内部的竞争很激烈,每个机柜的租赁价格最低甚至到3000元/月,规格较高的数据中心月5000-6000元/月,从这个价格对比上可以看到IDC的单机柜收入降低很多,这还不算这20年通货膨胀带来的货币贬值问题。

从IDC行业外部看,随着云计算的热潮兴起,互联网巨头介入云服务业务,并展开低价抢市场的强推广模式,很多中小企业用户都离开IDC转到互联网企业提供的云服务平台之上了,IDC提供的主机租赁、VPC、VPS、网站托管等业务受到了不少的冲击。像腾讯、阿里等的云平台在面向低端用户销售时,价格非常低廉,1C、1G加15G存储,每月只卖30元甚至更低,这样低廉的价格让很多小的IDC根本没法赚钱,只好采用增加虚化数量的方法来降低成本,一台物理服务器虚拟出100多台虚机卖给用户,这样最终用户的使用感受可想而知,而低端用户的忠诚度是很低的,很容易流失。这个问题不仅对于IDC很难解决,对于阿里云、腾讯云这样的服务商也很难解决低端用户的忠诚度问题。

前些年,电信监管不是很严格的时候,一些IDC还会用“导流量”的办法来获得收入,自从被央视曝光,工信部加强监管之后,这一条发财之路被堵死,所以广大IDC如何开源节流成了当前最主要的问题。

IDC行业目前的现状

在IDC这个圈子中,大的数据中心例如世纪互联、鹏博士、首都在线等都过得不错,其规模和影响力使得他们在云计算冲击下,能够较快转型或者与微软、IBM这样的云服务商合作。

而剩下的二线、三线IDC服务商只能自谋生路,研讨会上一个大佬说的比较直白:“IDC要么转型要么死掉”。当然,这话有点危言耸听,毕竟各个IDC都还是具有自己独特的场地和硬件资产,收入还是可以有保证的,只不过随着内外部的竞争压力加剧,利润率会更低,存活会更艰难,当中小客户都跑到其他平台,政企大客户被排名靠前的几大IDC所把持,留给其他中小IDC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会上听来的几个数据供大家参考,这些数据比较靠谱,2014年阿里云有云主机用户约10万,腾讯云有6万,鹏博士大概3万台,金山几千台,Ucloud云算是创业云服务商中做的比较好的,有物理服务器1000台。他们的用户90%以上都是个人、中小企业用户,业内人戏称小白用户。这些用户技术实力比较差,却又喜欢各种折腾,所以对云服务商的客服压力和系统压力都比较大。为维持这些用户的成本是比较高,而面向他们的售价却又不能太高了,否则这些用户就都跑了。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云公司是靠低价吸引低端用户的,价格战也很厉害。据说阿里云曾经推出了金牌服务,结果客服资源被这些小白用户拖累的很惨,只能暂停。阿里云的CDN业务大张旗鼓的开放,也是类似结果,最后只好低调处理。这些用户所能贡献的收入十分有限,对各个云服务商而言是性价比最低的客户,所以我们看到了在2014年下半年,各个云服务商不约而同的进军政企用户。基于这些现状,IDC云转型看起来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了。这个概念也谈了好几年,有些先知先觉的IDC已经做了转型,还有很多IDC正在做云转型。

IDC云计算转型进行时

很多IDC做云转型是被迫的,无论是外部的压力还是内部已经转型的IDC同行间竞争,都使得IDC必须考虑和进行转型了。从目前的阶段来看,绝大多数IDC的云转型都集中在IaaS领域,利用自身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和硬件服务器资源开发IaaS业务是最务实的做法。以虚拟化为核心的云主机、云存储等业务的开展,使得IDC的硬件资源使用效率提升,降低了单位成本,对各大IDC而言确实是有某种节流的效果。云计算首先是一种技术,然后才是商业模式,所以对于IDC而言,利用云计算进行技术升级是非常必要的。

从开源角度来说,IDC专做云计算服务,可以开展三种类型的服务:公有云服务、私有托管云服务和共建云等。可以基于这些新的服务开发新的政企用户,并留住更多的老用户,尽管这个领域要面临互联网巨头、全球IT巨头、浪潮、联想等后起的IT服务商等。

这种未来看起来不错,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IDC原本在云计算领域的技术实力是不足的,这种转型必然带来各种软、硬件及服务方面的额外投入。简单计算投入上来说,IDC向IaaS服务转型,必须要在硬件投入上有所增加、软件人才方面也需要更多投入,系统和网络运维等也需要额外的开销,所以从短期来看IDC的云转型是会有跟多投入的,要想收回成本,怎么也要2年时间。

再来说说风险问题,做云服务转型的选择性风险也是有的,例如:Cloud OS这个领域选谁的问题,一年前那些选择CloudStack等开源技术作为云计算核心架构的IDC目前就处于两难的境地,现在看起来Openstack似乎要一统开源云OS的江湖了,一两年后如果Docker这一类的容器技术对IaaS解决方案形成了颠覆作用,今天选择Openstack的IDC厂商又该何去何从呢。

在云服务业务竞争激烈的今天,如果不能进入政企等大客户领域,各个云服务商家会发现要想靠云服务盈利还是遥遥无期,毕竟中小企业用户虽然数量庞大不可或缺,但是从利润贡献上来说算不上优质客户,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如果这些IDC都做了云转型,似乎也不会产生太惊喜的效果。

IDC云计算转型会成功吗?

对于IDC我的了解比较有限,但是对于云计算以及共有云这个行业态势我太熟悉了,所以我对IDC做云转型的看法是偏向于不乐观的。各个IDC利用云计算的一些技术来降低自身成本,实现一下技术升级还是有效和有必要的。但是,期望通过开展IaaS层面的业务来开源,我不太看好。

这个领域竞争太激烈了,不是小的IDC玩家能够有效参与的。如果许多IDC联合起来形成一个联盟,共同构建一个以IaaS为核心的云服务业务,理论上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毕竟各个IDC在地理上分散,把各自的物理资源整合起来,绝对要超过现在的共有云服务商,可惜在我看来实际操作起来太难,云服务业务关键的不是技术和资源,而是运营能力。

最后,我提出一个问题来结束本文,毕竟我对这个IDC圈子了解的还不够,没法针对IDC转型给出行之有效的建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