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台铭大学生难下车间言论:直指制造业人才短缺问题

原标题:评论 | 郭台铭之问背后的真问题怎么破?

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年会19日在京举行。论坛上,中国工信部部长苗圩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就制造业人才问题展开对话。郭台铭关于大学生不愿下车间、动手能力需要改造的言论引发关注。

富士康董事长郭台铭: 

富士康最近希望招收两万名大学生下工厂,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动手和动头脑能力仍须改造,学校的教育跟工厂的实践有很大的差距,政府将如何鼓励和奖励高端制造业人才下基层? 

工信部部长苗圩: 

我们现在需要大部分的人才还是实用型的人才,能够更多地到工厂去、到车间去,能够直接从事生产线上面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很多不具有这方面的能力。知识很多,动手能力很差。 

所以,我们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培养力度。但是,调整起来需要有一个过程,郭先生还得给一点时间。 

郭台铭之问引发关注的原因是什么?背后的真问题是什么?当下“大学生过剩”与“技工严重缺乏”冰火两重天的反差格局,该如何破解?

  央视评论 

郭台铭之问,其实并非新问题。不过,与早年珠三角经常性用工荒不同的是,今天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已不仅仅是地域性劳动力结构性失衡,更是国家层面如何培养更多技术人才,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命题。

  郭台铭之问直指制造业高端人才短缺问题 

大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怪大学生,因为除了个别工科专业,大学教育本来就无意于技术教育,问题出在职业教育上。换言之,郭台铭之问其实可等价于:为什么今天的中国,宁愿培养“就业难”的大学生,不愿培养“千金难买”的技术工人? 

  高端人才短缺归因职业教育的弱势地位和其本身问题 

这其中,既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弱势,也有职业教育本身的问题。50后、60后甚至70后是“大学饥渴”的一代,对下一代“上大学”有很强的补偿心理,这种补偿心理不变,蜂拥向大学的局面就很难变。同时,几十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扩大了就业但做低了工人地位,工人成为“白菜价”的代名词。当教育成为一种投资,你不能否认补偿心理之外的选择的合理性,如果技术工人的身价不变,社会评价不变,职业教育就很难抬起头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