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凸显阿里格局,十年蛰伏一出手亚马逊恐跌落神坛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城市建设和治理,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新时代新格局下做好城市规划,变得越来越紧迫。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上海)城市大脑技术国际研讨会,似乎为城市治理指出了一名明路。
原来,早在2016年,阿里云就在杭州启动了ET城市大脑进行交通治理。城市里原本就有摄像头产生的大量数据,但是因为没有一个智慧大脑能对整个城市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导致数据资源搁置无法利用。
而阿里云城市大脑就是这个智慧大脑。它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数据模型,对数据资源充分分析利用,从而帮助城市进行智能辅助决策,将公共资源效率最大化。
最终,阿里云城市大脑通过接管1300个路口信号灯,接入4500路视频,让杭州的通行时间减少15.3%,主要高架出行时间节省了4.6分钟,由全国第五拥堵降为第57。同时它还通过智能控制红绿灯信号时长,为120救护车救援车等开辟绿色通道,且不影响正常交通。
接着,阿里云城市大脑再接再厉,将智能交通管理的经验向城市的医疗、城管、环境、旅游、城规、平安、民生等领域全面输出,整个城市的能源、交通、建筑、水电全部在云端数字化,最终升级为整座城市的人工智能中枢。在全国,杭州、北京、上海、衢州、苏州、澳门等城市已先后上线阿里云城市大脑,且已有数百座城市宣布将进行“城市大脑”建设规划。同时,该方案还出海至马来西亚,帮助当地政府完成城市治理。
更显实力的是,阿里云在城市大脑落地中,没有简单复制,而是根据每个城市的特点量身打造一城一脑。新城怎么规划,老城改造怎么实施,大城市应该怎么做,中小城市怎么导入,都因城因时而异。
比如,在重视环境治理的北京副中心通州新城,阿里云在城区内建了1100个大气预警传感器,率先连通城管、环保等多部门信息平台,让治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实现实时在线部门协同;在衢州这个小城市,则给出公交先行的治理方案。更显格局的是,阿里云并没有因为城市大脑开创者的身份就独享成果,而是用心搭建城市大脑的开放平台,将数字化能力开放给合作伙伴,作为底座帮助生态伙伴成长。
这也与十天前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提出的,阿里云“被集成,自己不做SaaS”的生态新定位遥相呼应,也与阿里巴巴CEO张勇提出的阿里商业操作系统不谋而合。回头来看,阿里巴巴20年来仿佛都在坚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初心,它的鲶鱼效应是传统规则的破坏者,又是合作伙伴的赋能者。它以帮助合作伙伴为己任,以共生同赢为乐,而不像亚马逊那般搞垮伙伴尽享独食。
淘宝让中小商户抓住了电商机遇,打破了阶层;天猫让品牌商更了解用户需求并将商品精准触达潜在消费人群;菜鸟网络为三通一达、德邦、天天、百世等快递公司提供数据智能,并共同壮大;蚂蚁金服为中小商户和个人提供资金支持度过难关;新零售让传统商超、小店找到转型密钥;阿里云则为中小创客在云海翱翔解除后顾之忧。
正如最新公布的阿里巴巴财报显示:2018年,阿里巴巴总计向国家纳税516亿元,连续6年为互联网企业纳税第1,为中小企业减负超250亿元,为小微经营者提供超过1万亿元的资金支持,带动上下游产业纳税2581亿元,创造就业机会4082万个。
值得敬畏的是,阿里还在路上,舍命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