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税清单约10%项目“零进口”:主要为高科技产品

裴昱

中美贸易摩擦经过一个多月终于迎来磋商,但中美经贸关系依然让人捉摸不透。

一个多月前,美国发布对华“301调查”征税清单,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商品共1333项加征25%的关税。中国则给予同等力度回击。《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美方的征税清单中,有140项2017年的进口额为零,包括通信卫星、药物、部分核反应堆、船舶等产品。

受访人士认为,清单中出现零进口产品一方面是因为清单更大意义上在于造势,是一种政治表态;另一方面现在没有进口,并不意味着从前或者以后没有进口,一定程度上为今后埋下伏笔。

“透过清单看中美产品竞争情况和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其实中美之间竞争性很低,互补性大于竞争性。贸易逆差是个宏观概念,并不直接反映两个国家产业竞争的关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140项零进口

美东时间4月3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依据“301调查”结果公布拟加征关税的中国商品建议清单,针对从中国进口的价值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数据显示,1333种产品中有140种2017年的进口额为零,其中包括通信卫星、药物、部分核反应堆、船舶等,占到了整个清单的10%。

屠新泉告诉本报记者,这些零进口的产品有些听上去很重要,其实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态,让美国的老百姓认为限制了重要产品的中国进口。

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惩罚性的税单关键在于造势,这个税单不会非常严谨。

这140项零进口的产品中包含核反应堆、通信卫星、飞机等高科技产品,被问及是否因为忌惮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才将这些零进口产品列入清单,受访专家告诉本报记者:“一年的进口额为零,但历史上可能发生过交易。或者从征税的角度,以后这个项目下一旦发生交易,也会被加征关税,也算是一种未来限制约束的伏笔。”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现在进口额为零,并不意味着将来不会进口。对美国来讲,中国将来是美国的竞争对手,如果进口中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商品就意味着支持中国的这些产业,他们现在就要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一些类别中国对美国没有出口,但是可能有美国的制造企业转移到中国,再生产出口。此举或许也想防止美国产业流出。

顺差不是政府控制

2017年,美国对中国贸易摩擦立案数达到创纪录的51起。

特朗普此次挑起中美贸易摩擦,直接目的在于以中美贸易严重失衡迫使中国进一步对美开放市场,特朗普多次公开提到,要求中国减少1000亿美元贸易逆差。但中美贸易失衡的责任并不在中国,而是因为中美经济结构、美元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过度消费的低储蓄模式、全球价值链分工以及美国对华高新技术出口限制等。

屠新泉指出,贸易逆差是个宏观经济概念,并不直接反映两个国家产业竞争关系,这个概念跟国际竞争、企业竞争不是一回事,特朗普把贸易逆差理解为国家竞争的概念是不合理的。中美经贸关系从以往看,问题是一直存在的,贸易和投资都有,但从这次美方提出的诉求来看,特朗普政府更多强调贸易问题。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守文回应称,贸易逆差的形成是由美国整体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决定的,中方一家减不了顺差,只能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

“中美贸易结构上的不平衡原因在于经济发展阶段有差异,国际分工地位不同,导致全球价值链分工也不同。”屠新泉说。

“美元是国际货币,要输出美元,就要求经常账户上是逆差。还有美国储蓄率低,负债消费也是导致美方贸易逆差的根源。”张建平分析道。

对于美方要价中提出希望中方每年减少1000亿美元贸易顺差的问题,张建平告诉本报记者,要求中方缩减贸易顺差是不懂国际贸易、不懂国际经济政策。贸易顺差的形成不是我们刻意追求的结果,是市场运作、国际分工导致的,跟中美经济结构有关,最好的办法就是中国增加进口,但是你不能让我们把缩减顺差作为目标。这是逻辑错误。

屠新泉表示,通过缩减贸易逆差来改变贸易不平衡的问题是不可能的。日本曾经占了美国总贸易逆差的65%,中国目前占50%。但美日贸易战的时候,美方也没有从总量上要求日本缩减多少顺差,只是让日本扩大进口。要求中国政府缩减顺差,是违反了市场经济的。

“美国贸易逆差是个总量概念,中国是其中一部分。总体逆差,即使中国对美国减少顺差,也不意味着美国总的逆差可以改变,因为可能从其他国家进口。只要你有需求,但是国内又不生产或者生产成本很高,就要进口。”屠新泉告诉本报记者。

投资难度或加大

中美需要解决的分歧,远不止贸易逆差和关税。中美贸易摩擦的背后,经济框架、市场开放、公平公正、投资并购等问题同样引人关注。

据报道,美国国会一项关于旨在扩大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审查范围、限制中资投资高科技产业的法案正在进行。目前,针对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监管已经加强。

屠新泉告诉本报记者,从产业上来看,美欧的新兴产业也在发展中,并没有形成特别强的优势,这也是他们对中国制造2025警惕的原因,担心被中国取代。但是这些行业在贸易上并没有太大规模,所以更多的限制可能会反映在投资上。

“美国和欧盟都在讨论加强国家安全审查,包括扩大安全审查的概念,尤其是并购领域,可能会针对重点行业,比如高科技领域。”

多位受访的学者认为,未来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可能面临越来越多的障碍。部分敏感行业收购、投资可能会受限制。但是中美双方正处于谈判阶段,如果未来谈判好了,可能不至于产生特别恶劣的影响。中国也要推动跟美国、欧盟双边投资协定的谈判,确定投资制度框架,同时落实我们的开放承诺。

“之前的‘买买买’模式引起美欧的关注,中国企业可能要转变投资方式,包括投资的领域,比如是不是更多地进行绿地投资,或者间接参股,不一定控股,逐步让对方接受中国资本的参与,慢慢形成他们对中国资本的积极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