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又上线电商功能电商版facebook 拼多多中国探路
Facebook于10月4日宣布推出网购平台“市场”(Marketplace)功能,协助用户在Facebook的手机App上进行商品交易。而在中国,拼多多董事长黄峥在2016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上提出,拼多多正在探索成为电商版的“Facebook”,将这个从概念走向现实。
2004年创立的Facebook可以说正好赶上了互联网发展的黄金10年,尽管前有微软,Google这样的科技巨头,也没能阻止Facebook成为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现在看来,Facebook的崛起代表的是信息传播的变迁。1998年诞生的Google代表了是PC互联网时代中心化,入口化的信息传播方式,到了Facebook,则意味着人人传播的时代已经来临。
这样的趋势也同样适用于电商行业,社交电商拼多多董事长黄峥认为,Google所代表的信息传播模式下已经诞生除了淘宝,京东这样的巨头公司,相应的Facebook式的电商公司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一年的时间里,拼多多用户数破亿,月GMV破10亿,日均订单则超过100万,已超过唯品会。他们用了一年的时间,走完了传统电商公司3、4年的路。用拼多多董事长黄峥的话来说,就是7分靠运气,3分靠团队的努力。所谓的运气,并不是说真的运气,其实只是在对的时间,做成了一件对的事情,顺势而为。这里的势,是基于微信的发展以及2015年春节微信红包大战,微信支付的发展。
2011年1月末,微信发布了iOS系统上的第一个版本,随后覆盖了Android、Symbian等智能机平台。截止2016年8月17日腾讯公布的2016年第二季度以及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微信和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8.06亿,同比增长了34%。而微信的飞速发展自然带来了移动社交流量的红利期。实际上在电商领域,移动社交红利令任何巨头和创业型公司眼热。去年,腾讯和京东两强联合推出了“京腾计划”,后者在微信上获得了一级入口,想要将社交流量转化为电商流量。不过,数据显示自2014年5月上线以来,京东微信、手机QQ购物累计吸引8亿600万人次参与互动,对于月活加起来达到11.4亿的微信和手Q,显然这样的成绩称不上好。社交流量的魅力更多在于:通过人与人的社交连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流量的入口,也都可以作为流量分发的渠道。与在微信上开接口的“京腾计划”相比,以分享和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拼多多”模式,更契合开放的、去中心化的社交思路。社交电商,或者说电商版的Facebook,这样一个概念,确实有亮点。
此外2015年春节红包大战,微信支付在短时间成功地实现了新增绑定2亿张银行卡。为达到这个目标,支付宝用了整整8年,却在一夜间被竞争对手追上。正是这场红包大战,让微信用户开始有了微信支付的习惯,也培养了他们在微信购物上的习惯,也让拼多多这样的拼团模式,真人推荐的模式,有了发展的基础。传统电商描述商品,以类聚物,再基于电脑算法,完成物与人(即供给与需求)的匹配,这样的模式是google搜索式的购物方式。而拼多多则是将这一切交给用户,交给人脑,真人推荐。拼团的过程,就是以群分人——依据用户对拼团的商品信息、以及潜在接收者的信息了解进行判断是否对这个商品有兴趣购买,是否有需求。这样拼团链接的转发,不仅增加了触达率,转化率也更有保障。
此外,黄峥认为,“势”还有一部分,是中国社会发展,组织形式将会是“湿”的。胡泳教授在《未来是湿的》一书中的译者序里面写过,“湿”的概念的确能够非常形象地说明现在人们的关系,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一种趋势——人和人可以超越传统的种种限制,基于爱、正义、共同的喜好和经历,灵活而有效地采用各种社会化工具联结起来,一起分享、合作乃至展开集体行动。中国社会太冷冰冰,干巴巴,需要加“湿”,需要更多的温情。而拼多多这种拼的模式,边购物、边交流,即购物的同时,还一边经常聊天,分享今天拼了什么好东西,要不要一起拼等这类话题。拼团增加了很多沟通交流的机会,平时没有说话的机会,却通过这样的方式,创造了话题,话题也更加个性化和具有趣味性。这也是为什么,用户愿意持续的进行拼团购物。因为拼团购物,可以消除部分内心的孤独感。现代人,越来越需要更多的精神寄托,边聊天,边购物,增加了他们直接情感的交流,和幸福感的提升。
黄峥在2016年腾讯全球合作伙伴上呼吁,拼多多只是社交电商、电商版Facebook探索的第一步,而现在我们正如改革开放那时候一样,在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着如何让社交电商真的从概念走向现实,尽管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期望有更多的业内人士、研究者、自媒体人可以同拼好货,拼多多一起来研究、探索、或用实践和时间去证明这一商业模式,去证明电商版Facebook将会独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