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 SQL建立有效索引减少回表
回表:在数据中,当查询数据的时候,在索引中查找索引后,获得该行的rowid,根据rowid再查询表中数据,就是回表。
在数据库中,数据的存储都是以块为单位的,称为数据块,表中每一行数据都有唯一的地址标志ROWID。每次使用SQL进行查询的时候,都要扫描数据块,找到行所在的ROWID,再扫描该表的数据块。回表将会导致扫描更多的数据块。
例如:SELECT a,b,cFROM TEST_DB WHERE b=1
在该查询语句执行的时候,可分为两种情况:
A. 在b上没有建立索引
如果在b上没有建立索引,那么该条SQL语句执行时,要进行全表扫描,扫描所有该表中的数据块。从该数据块中找到记录,并进行过滤。在没有索引时,查找数据会导致扫描表中所有数据块,性能较低。
B. 在b上建立索引
如果在b上建立索引,那么在执行该条SQL语句时,先进行索引扫描,在索引中找到b=1所在的位置(一般只需要扫描3个块数据即可),获得改行的ROWID,根据其ROWID再查询数据(回表),如果所查找的数据量较少,则回表次数就少。如上面的例子,要查询的数据只有b在索引中,a并不在索引中,那么就要回表一次查询a;如果a也在索引中,那么就不需要回表。
在数据库查询中,需要用到回表的地方很多,如分页查询。一般要竟量在索引上分页,然后返回ROWID,在通过ROWID进行回表查询。
如分页语句: SELECT * FROM ( SELECT ROW_NUMBER OVER (ORDER BY A ) RN,T.* FROM TABLE T WHERE B=? AND C=? ) WHERE RN>=1 AND RN <=20
在该分页查询语句中,我们建立B,C,A的索引,那么查询时,步骤如下:
1.先查询内层语句 SELECT * FROM TABLE T WHERE B=? AND C=?,假设返回1000行数据。
2.通过索引找到这1000行数据的ROWID,由于索引时连续的,所以假设这1000行数据的索引分布在3个数据块中,一般需要读取6个数据块。再根据ROWID取回表查询数据,最差的情况是这1000行数据分布在1000个数据块中,则需要读取1000块。那么总共需要读取的数据块区为1006块。
如果我们换另外一种写法:
SELECT * FROM TABLE T, (SELECT RID FROM (SELECT ROWID RID, ROW_NUMBER OVER(ORDER BY A) RN FROM TABLE WHERE B=? AND C=?) WHERE RN >1 AND RN<=20 ) TMP WHERE TMP.RID = T.ROWID
在例子中,最里层的SELECT RID FROM (SELECT ROWID RID, ROW_NUMBER OVER(ORDER BY A) RN FROM TABLE WHERE B=? AND C=?) WHERE RN >1 AND RN<=20,可以全部在索引中获取到数据,和上面一样,也差不多为6数据块。分页之后,只有20行数据,在更具这20行的ROWID回表查询数据,最坏的情况是20行都在20个不同块中,那么总共也只扫描26块数据块。
因此,有效的利用索引,可以减少回表的次数,大大提升SQL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