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来袭,未来我们还能找到工作吗?
有这样一则坊间传闻。亨利 • 福特二世(Henry Ford II,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 • 福特的孙子)向汽车工人工会领袖沃尔特 • 鲁瑟展示刚刚建成的全自动化汽车工厂。福特汽车公司的老板挖苦道: “沃尔特,这工厂里全都是机器人,你要怎么让 ‘它们’ 交工会会费?” 鲁瑟连想都没想就回敬了他:
“亨利,你怎么让它们买你的汽车呢?”
技术进步:脑力劳动者的危机
这次过招儿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点是,任何一点生产力的增长都需要相应的购买力提升。亨利 • 福特一世就对此深信不疑,他全身心地致力于提高生产力、竭尽一切办法压低成本,并且坚持付给工人高出市价两倍的工资,这样工人就能买得起他的车了。
对企业来说,老福特的做法还带来了其他好处。福特公司提供的 5 美元日薪——这在 1914 年实在是高到不可理喻——使美国最好的工匠和机械师如潮水般涌向这里。他们使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也使得福特汽车更加便宜。靠着开创性的福特 T 型汽车,福特公司成为了世界第一汽车企业,并将这一代步工具送进了普罗大众的家中。
经济学家将福特公司的模式视为自动化及创新领域的技术进步促使生产力提高的经典案例。生产力的提高使价格下降,进而需求上涨、工作岗位增加,然后拉动经济增涨的连锁反应。正当以上思想成为了 19 世纪早期经济学的一大定律时,英国诺丁汉的针织品手工艺人受到英国传奇无产阶级英雄奈德 • 卢德事迹的鼓动以及出于对失业的恐惧,大肆毁坏当时工厂中的机械针织机。
当然,确实有一些人会失业。但是,如果 “卢德谬论”(Luddite Fallacy: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观点,认为在生产中应用节省人力的技术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导致失业率增加。借用了卢德运动的名称——译注)是真的,按照生产力复合效应的结果,我们现在应该都没活儿干了才对。
卢德运动领导人。19 世纪初,英国工人不满日益贫困的现状,但错误地认为是机械工业导致了他们的贫穷,于是展开了大规模捣毁工厂、破坏机器的运动,后被政府镇压。据说运动由一名叫奈德 • 卢德的工人发起,史称 “卢德运动” 。图片来源:wikipedia
技术的进步也许会让工人因技能过时而下岗,但从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的经验可知,提高生产力就会导致结构性失业纯属无稽之谈。
可问题是,所有现状都表明,事实恰恰相反——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步前进,但即使是在商业利润反弹至历史最高点的情况下,失业率仍就是居高不下。
技术进步不是太小,而是太大。看起来,人工智能自动化威胁到以脑力为生的中产阶级的临界点已经触手可及了。
对美国当下惨状的主流解释是,目前的经济增长还不足以带动失业者重返工作岗位。正如经济学家所言,消费者需求明显不能使企业重新开始招聘。显然,太多的美国人吃一堑长一智,开始未雨绸缪。他们不停地还贷和储蓄,而不是将钱挥霍在可有可无的东西上。
现代白领:人工智能的牺牲品
以上说法颇有道理,但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技术的进步不是太小了,而是太大了。技术专家对此已经关注了很多年,经济学家仍不愿承认这一点。无可辩驳的证据就是计算机辅助自动化、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包括机器学习、语言翻译、人工语音、图像识别软件)等技术开始使很多工作岗位变得完全过时了。
这可不像工业革命刚开始时那样:机器逐渐地替代体力劳动的工人和骡马,淘汰旧工作,创造新岗位。现在的情况是,自动化不只对重复性的劳动造成冲击,而是在需要认知能力和创造力的任务中也有不错的表现。看起来,人工智能自动化威胁到以脑力为生的中产阶级的临界点已经触手可及了。
跟自动化机械相比,人工智能软件不只是在安装和使用上更为经济,对雇佣方来说还有一个更大的诱惑——雇用知识型员工所需的费用比他们那些工作在车间、生产线、收款台以及田间地头的蓝领阶级兄弟可要高得多。
从各方面看,今时今日隔间里忙碌的商界白领正处于与一个世纪以前农业工人相同的处境。1900 年,近一半的成年人在田地间工作。因为有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作物种植机等等各式各样的机械化农具,现今的从业人口中,从事农业的只占 2% 多一点。
福特汽车公司 T 型轿车自动化流水装配线,摄于 1924 年。图片来源:motorcitymusclecars.com
农业工人被机械取代后还可以从农田转战工厂,并在流水线上获取更高的工资;而等着如今的 “呆伯特”的又是什么呢?用传播理论家道格拉斯 • 拉什科夫的话说, “没啥新鲜的。” —— 这么说吧,的确会有几种新的白领工种产生,但不是在人们期望的技术、研发或者高科技教育领域,而仅仅是取代被淘汰掉的那些旧工种而已。
技术带领文明进入不需要工作的世界
要说卢德谬论不成立,需要两种前提:一、机器是被工人操作用来提高生产力的工具;二、绝大部分工人能够成为操作机器的人。当这种假设不成立的时候——机器聪明到变成工人时,或换一种说法,资本直接就是劳动力本身时,会发生什么呢?这样一来, “卢德谬论” 倒显得没那么荒谬了。
社会评论家杰里米 • 里夫金在他 1995 年出版的《工作的终结》一书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期,负责生产、提供服务的人越来越少,更加先进的软件技术将带领文明进入一个几乎不需要工作的世界。
这个过程显然已经开始了。而且,不只是知识型白领和中层管理人员被自动化技术给挤掉,就算是各路专家,在已经滚滚而来的 “工作毁灭浪潮” 面前也无法幸免于难。在美国,最新的自动化图像处理软件能完成放射科医生的大部分工作,成本连原来的 1% 都不到。机器可以进行法律调查,花销只有人类专家的一小部分,表现还好得多。
自动化引发结构性失业
马丁 • 福特,一位来自硅谷的软件企业家,在其著作《未来之光:自动化、技术发展和未来的经济》一书中提到,由技术带来的新工种,比如网络程序员、手机销售员、风力涡轮机技师等等,只是就业率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技术确实会催生新的工作,但历史告诉我们,它还能让工作消失,而且相当快!
福特分析指出,当人类的消费力直线上升时,技术和创新将使生产力成指数增长。在他看来,当生产力提高的指数曲线比较平直或是上扬比较平缓时,卢德主义毫无疑问是荒谬的,但历经两个世纪之久的技术进步后,生产力迅速上扬 ,将消费力抛在后面十万八千里。
另一方面,技术也不再持续创造新工种了,经济体系中其它过时的旧工作无法得到更新。福特指出,超过 5000 万个工作岗位(接近全美就业率的 40% ),或多或少都能够由一个运行在计算机上的软件代替。10 年之内,这其中的很多岗位很有可能销声匿迹。
技术把我们中的许多人顶出工作岗位所要迈过门槛,比我们想象的低很多。
技术带来的契机:人机合作的未来
麻省理工学院的埃里克 • 布瑞恩卓夫森和安德鲁 • 麦克菲(对福特的分析表示赞同:失业情况自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没有好转的迹象,技术带来的冲击将由知识型的中产阶级承受。
不过,他们认为,技术带来的大部分威胁来自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们应该学着与机器合作,而不是对抗。如此,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以及对知识型员工的淘汰将少一些威胁,更像一个契机。
人工智能及信息技术创造了新的谋生形式,推动了经济发展,也拓展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能够投身于做梦也不曾想过的事。图片来源:pixabay
Amazon 和 eBay 促使逾 60 万人通过为一个全球客户平台提供概念产品而谋生。苹果公司的 App Store 和谷歌公司的 Android Marketplace 让那些怀惴手机功能创意的人可以轻松地把他们的产品对全世界发布。这些事也许无法推动新一波的数十亿美元企业崛起大潮,但却能使许许多多的家庭生活得以维持,没准还能负担大学学费。
到最后,卢德主义者可能还是错了。不过,目前所谓的 “工作” 的本质——全职工作的概念,将不得不发生翻天地覆的变化。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想象力、能感受、会学习,能够发明创造、适应环境、适时而发、随心随性,这些都远远胜过机器。并且,人类还有一些能力是机器无论如何都难以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