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过后,智能硬件的冰山与火焰

泡沫过后,智能硬件的冰山与火焰

当智能硬件创业者的激情逐渐冷却,曾按兵不动的OEM商和传统大厂的智能硬件却开始逐渐走入公众视线,泡沫过后,创业消退,机构兴起,智能硬件领域另一种格局正在形成。

来深圳不久就能发现,这个被称为硬件好莱坞的地方,空气中明显没有了去年的激情,你可以说是创业者更加理性了,愿意沉淀下来思考一些东西,但我更多想到的是挫败后的无能为力。回头看,无论投资人、创业者还是媒体,在2013年和2014年初,大家对智能硬件的疯狂程度不亚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所有的热钱,所有创业者的热情和媒体的笔触都在往这个方向涌入,但是一年多过去了,泡沫一戳就破。

Misfit、麦开、云悦、Picooc……算是拿到钱做出了不错产品的公司,而其他曾经算出名的智能硬件产品日子可能就没那么好过,我了解到的是,有的做出了原型,却无法量产,有的量产了,良品率却不到50%,或者是硬件出了问题,或者算法太不精准。某次见程天纵老先生,他告诉我,当他戴着某知名手环的时候,甩手时显示剧烈运动,剧烈运动时反而是在休息。虽然很多可穿戴类产品都自称算法精准,但你真的不知道该相信谁。有时候用一对手表手滑测心率和呼吸,每个测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

在硬件这一端,真正让创业者招收致命一击的就是生产!那些曾经留学或者来自京都对自己身份有无限优越感把工厂当土包子以为凭借自己闪闪发光身份想要让人家陪你一起玩的人,工厂不谈好不好玩,人家要的是订单!智能硬件对于工厂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探索的过程中会出现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虽然这两个因素往往伴随着创新,但是工厂追求的是收入的稳定性。尤其对于小厂,他们需要生存,需要养活工人。兴许一开始,它会因为觉得大家都在做智能硬件,会好奇尝鲜。但是当这个玩具影响到它正常收入的时候,它会毫不犹豫将之遗弃。几百个的一锤子买卖会让他们痛苦。如果他们看不清你的未来,他们不会陪你一起玩儿。即便愿意跟你一起玩儿,也不一定有那个实力做出好的产品。在这个看脸的世界,再怎么有内涵,最终还是看脸,外形不好的产品无论如何也不会博得消费者欢心。

于是有人寄望富士康,以为有大厂背书便可高枕无忧。看看土曼和亿航,就应该知道怎么回事了。对于这样的大厂来说,智能硬件不是它的主要业务,它兴许只是为了将一直触角放在前方,探索前沿,这么做只是不想被时代甩在后面,仅此而已。它不会集中好的资源来支持你做这件事情,所以,创业公司在与之合作过程中,完全处于不对等状态,没有话语权。某家智能手表做出来的和设计的简直是天壤之别,弄到最近自己打算在亦庄设生产线自己生产,而另一家,良品率也不如人意。富士康的不会低姿态去重视这样的小团队。

当冲锋陷阵的同学们战得口吐鲜血,大部分人原本跃跃欲试的围观群众条件反射般退缩。TechSpace创始人尚松说“在尝试者与观望者之间有一条河,现在的情况是,尝试者这边,一些人撞得头破血流,观望想创业的人也就不敢过河。”对面太冷,让人不敢靠近。以至于投资人们有种项目荒的焦虑感。

而情况呈现反差巨大的是哪些曾经按兵不动的OEM厂商和互联网大厂,它们像一头苏醒的猛兽,起身摇摇身子,扭扭脖子准备大干一场,都在今年集中进入。从直观数据来看,据点名时间透露,现在他们所接收到的项目,创业公司和大公司的比例对半;而在深圳本地的华强云谷,比例上升到了30%,其中OEM大厂商占20%,转型中的大公司占比10%;甚至在硬件创业者扎堆的众筹网,这一比例也增加到了10%,越往后比例越高。虽然是从局部了解的一些情况,但足以管中窥豹。

BAT、小米、360、乐视等等大型互联网企业在智能硬件方面的布局有目共睹,暂且不提,其实更多不那么巨型不那么万众瞩目的上市公司,大而不知名的传统企业和代工工厂是另一个无法忽视的巨大群体。它们当中,有的曾经是帮人做硬件方案的外包公司,有的曾是做企业级数控产品的公司,也有些是给海外企业做代工的工厂,它们的产品可能是温控、手表、智能灯。

比如做通用型路由器出身开做空气净化器的银河风云;曾做平板电脑和其他数码产品开做智能手表的易方数码;做电子汽车与IC设计开做智能设备的德赛;挣扎着进入智能家居的顺舟科技……当然,还有华强北一堆你叫不出来名字却有丰富硬件经验的代工厂。

这些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弱点,它们能够意识到以前那种有产品走渠道,闷声发大财的方式越来越不符合主流,也迫切希望塑造自己的品牌,但不知道如何去打造自己的知名度和品牌,所以催生了一些像华强云谷这样的品牌与市场策划外包公司,连点名时间前段时间也宣布放弃众筹,更多倾向于包装与营销。除了依赖原有的渠道和外包,他们也开始热衷于参加各种线下线上活动,上众筹推广,开始利用像微信、微博这样的社交平台。

但是这些工厂的优势在于,一方面,以往做企业级产品的上市公司、普通大型传统企业,它们有其他方面的产品收入去支撑智能硬件业务的发展,有足够多的资金去试错,不用像创业者一样去担心生存还是死亡这种让人心力交瘁的问题。另一方面,大部分这类企业以前在硬件领域就已经有所积累,熟知硬件产品的产业链问题,在硬件生产上少犯错误。当他们苏醒之后,睁眼顺着倒下的创业者方向,它们看到了智能硬件那片诱人的海洋,激情之火愈烧愈旺。

随着这种冷热差异的扩大,一种新的格局正在形成,创业公司逐渐黯然离场,大公司逐步登台,主角换了人选。不同于很多人认为的智能硬件领域是创业者的乐园,我倒觉得,这个领域和其他任何领域差不多,都是大组织的主场,并且对创业公司要更残酷,在互联网上,一家小公司可能会凭借自己极强的执行力和小公司的灵活性很快与背后抄袭的大公司拉开距离,迅速成长为巨头,比如Google、Facebook,但智能硬件领域,因为硬件制造本身的周期长,对各种资源需求也很强,创业公司在互联网上的两大优势,速度和灵活性在这时候都无法得到发挥,所以不太容易有机会,当然,我不反对部分会在长尾市场有机会这种观点。

如果真要说这是他们的乐园的话,我更愿意这么理解,像Seeed 、Fablab、Arduino这样的组织为一些喜欢DIY的Geek提供各种模块化工具,让他们打造自己用的小玩意儿,比如自己组装车,自己做机器人、自己在四周飞行器上自由改变灯光,添加摄像头等等,从DIY的过程中,它们感受到乐趣,不用在意生存,不用在意销量,当然,这时候,你只是和其他普通消费者一样,是个maker,不是创业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