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和算法之——散列表下

散列表和链表经常组合起来使用,但它们是如何组合起来使用的,为什么它们会经常一块使用呢?

1. LRU 缓存淘汰算法?

基于链表实现 LRU 缓存淘汰算法的原理是这样的:我们维护一个有序单链表,越靠近链表头部的结点是越早访问的。当有一个新的数据被访问时,我们从链表头开始顺序遍历链表。

  1. 如果此数据之前已经被缓存在链表中了,我们将其从原来的位置删除,然后再插入到链表的尾部。
  2. 如果此数据没有缓存在链表中,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 如果缓存未满,直接将此结点插入到链表的尾部
    • 如果缓存已满,则将链表尾结点删除,然后再将新的数据结点插入到链表的尾部

因为不管缓存是否已满,我们都需要遍历一遍链表,因此,基于链表实现的缓存访问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一个缓存(cache)系统主要包含下面这几个操作:

  • 往缓存中添加一个数据
  • 从缓存中删除一个数据
  • 在缓存中查找一个数据

如果我们将散列表和链表两种数据结构结合起来使用,可以将这几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降低到 $O(1)$。

具体的结构就是下面这个样子:

数据结构和算法之——散列表下

使用双向链表来存储数据,链表中的每个结点包括数据(data)、前驱指针(prev)、后继指针(next)还有一个特殊的 hnext 指针。

因为我们使用链表法来解决散列冲突,所以每个结点都会在两条链中存在。一个链是上面的双向链表,另一个链则是散列表中散列值相同的元素组成的拉链。前驱和后继指针是为了将结点串在双向链表中,hnext 指针是为了将结点串在散列表的拉链中。

查找数据的时候,我们通过散列表可以在时间复杂度接近于 $O(1)$ 内找到一个数据,然后,我们再将其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尾部。

删除数据的时候,我们在时间复杂度接近于 $O(1)$ 内找到要删除的结点,然后由于是双向链表,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前驱指针,删除结点也只需要 $O(1)$ 的时间复杂度。

添加数据的时候,类似于单链表的情况,我们也可以在 $O(1)$ 时间复杂度内完成。

而其他操作,比如删除头结点、尾部插入数据等,都可以在 $O(1)$ 时间复杂度内完成。因此,我们就通过散列表和双向链表的组合使用,实现了一个高效的、支持 LRU 缓存淘太算法的缓存系统原型。

2. Redis 有序集合?

跳表 中,我们实现了一个简单的有序集合。但实际上,在有序集合中,每个成员对象有两个重要的属性,key (键值)和 score (分值)。我们不仅会通过 score 来查找数据,还会通过 key 来查找数据。

因此 Redis 有序集合的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

  • 添加一个成员对象
  • 按照键值来删除一个成员对象
  • 按照键值来查找一个成员对象
  • 按照分值区间查找数据
  • 按照分值从小到大排序成员变量

如果我们仅仅按照分值将成员对象组织成跳表的结构,那按照键值来删除、查找成员对象就会很慢,解决方法与 LRU 缓存淘太算法的解决方法类似。我们可以再按照键值构建一个散列表,这样按照键值来删除、查找成员对象的时间复杂度就变成了 $O(1)$。

3. Java LinkedHashMap?

HashMap<Integer, Integer> m = new LinkedHashMap<>();
m.put(3, 11);
m.put(1, 12);
m.put(5, 23);
m.put(2, 22);

for (Map.Entry e : m.entrySet()) {
  System.out.println(e.getKey());
}

这段代码的输出是 3, 1, 5, 2,你有没有觉得奇怪?散列表中的数据是经过散列函数打乱之后无规律存储的,这里是如何按照数据的插入顺序来遍历输出的呢?

其实,LinkedHashMap 也是通过散列表和链表结合在一起实现的。实际上,它不仅支持按照插入顺序遍历数据,还支持按照访问顺序来遍历数据

// 10 是初始大小,0.75 是装载因子,true 是表示按照访问时间排序
HashMap<Integer, Integer> m = new LinkedHashMap<>(10, 0.75f, true);
m.put(3, 11);
m.put(1, 12);
m.put(5, 23);
m.put(2, 22);

m.put(3, 26);
m.get(5);

for (Map.Entry e : m.entrySet()) {
  System.out.println(e.getKey());
}

这段代码的输出是 1, 2, 3, 5,我们来具体看一下。

每次调用 put() 函数,都会将数据添加到链表的尾部,前四个操作后,链表中的数据是下面这样:

数据结构和算法之——散列表下

在第八行,当我们再次将键值为 3 的数据放入到 LinkedHashMap 中去的时候,就会先查找这个键值是否已经存在。然后,将已经存在的 (3, 11) 删除,并将新的 (3, 26) 放到链表尾部。

数据结构和算法之——散列表下

在第九行,当我们访问键值为 5 的数据的时候,我们将被访问的数据移动到链表尾部。

数据结构和算法之——散列表下

可以看到,按照访问时间排序的 LinkedHashMap 本身就是一个支持 LRU 缓存淘汰策略的缓存系统。 LinkedHashMap 中的 Linked 实际上指的是双向链表。

4. 小结?

散列表这种结构虽然支持非常高效的数据插入、删除、查找操作,但是散列表中的数据都是通过散列函数打乱之后无规率存储的。也就是说,它无法支持按照某种顺序快速地遍历数据。

如果希望按照顺序遍历散列表中的数据,那我们需要将散列表中的数据拷贝到数组中,然后排序遍历。

但是,散列表是动态数据结构,需要不停地插入、删除数据,若每次遍历数据都需要先排序,那效率势必很低。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将散列表和链表(或者跳表)结合在一起使用。

参考资料-极客时间专栏《数据结构与算法之美》

获取更多精彩,请关注「seniusen」!
数据结构和算法之——散列表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