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了两周“蛙儿子”之后,我在工体当了一次“旅行青蛙”

我收到了一封要我当一只“旅行青蛙”的邀请函。

这是一场由聚会电商平台奇趴主办的活动。邀请函上写着:这将是一次1:1《旅行青蛙》游戏实景还原。活动现场会提供游戏同款服饰让我“变身”一只青蛙,让我在游戏中出现的日式景点照片墙拍照,在蛙儿子的家里收割三叶草、削木头、看书,我还可以寄明信片,就像游戏中蛙蛙给主人寄明信片一样。

换言之,这是一个《旅行青蛙》真人角色扮演Party。上述的活动环节对《旅行青蛙》这款游戏的的玩家来说并不陌生,因为这就是游戏中所有的场景设计。

这个由日本Hit-Point开发的放置类游戏非常轻量,主要操作就是由玩家收割院子里的三叶草,然后用三叶草购买青蛙出去旅行所需食物和道具。在这只青蛙出去旅行的时候,除了等待,玩家能做的就是收它寄回来的明信片和用食物招待偶尔前来拜访的伙伴。

养了两周“蛙儿子”之后,我在工体当了一次“旅行青蛙”

《旅行青蛙》的其中一个游戏界面

正因如此,已经狂热两周的中国年轻人自称为在“养蛙”——因为体验到了家长天天惦记在外的孩子的心情,他们都称那只青蛙为“蛙儿子”,而自己是“老母亲”或者“老父亲”。

在最初用户的口碑传播威力下,这款游戏从 1 月 18 日开始迅速蹿红。一夕之间,社交平台上充斥着讨论这只青蛙的内容,同时也让它在 1 月 20 号登上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游戏排行榜榜首,并且至今都占据着这一位置。

在我认知范围内,这场“呱呱的轰趴”还是这款游戏的线下第一个玩法。借助线上的热点话题来组织线下的小规模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玩在一起,正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很多内容创业者拓宽新媒体社交边界的尝试。

本着对养蛙的年轻人和这场线下社交落实情况的好奇,我在北京零下 6 度的天气里,去工人体育场当了一回“青蛙”。

养蛙

在不少人看来,《恋与制作人》和《旅行青蛙》的走红,背后的推动力都是玩家对于被爱和爱的情感需求。“养男人满足的是女性被宠、被陪伴的情感需求,而养青蛙满足的则是去爱、去照顾比自身弱小的对象的需求,二者连在一起刚好形成闭环。”一位做游戏用户研究的朋友这样对我说。

当我抵达这个“呱呱的轰趴”现场,面对面去了解这群养青蛙的年轻人的动机时,一个出现频率最高的答案是——“闲着没事”。

“反正也无聊嘛,这个游戏又不像玩一局王者荣耀一样要花二十多分钟,随时点开看一下就好了。”一位因为下班顺路就决定前来看一下的女生这样和我解释她养蛙的原因。

在孤独和无聊的合力下,中国的年轻人把这只小青蛙变成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一个典型代表。

游戏的策划负责人上村真裕子在接受《人物》杂志采访时提到,《旅行青蛙》于去年 11 月下旬在日本的 iOS 平台上线后,排名在 App Store 游戏免费榜TOP 50 左右,所以开发团队完全没有料想到这个针对日本玩家开发的游戏却会受到中国玩家的广泛喜爱。

百度指数显示,在 1 月 18 日后,旅行青蛙这个关键词热度以指数爆炸式的趋势上涨;而Tap Tap上的数据显示, 1 月 20 号至今,这只小青蛙一直占据App Store国区免费游戏排行榜榜首。

上村真裕子在接受腾讯新闻采访时也透露,截至 1 月 29 日,这款游戏累计下载量已经达到 2200 万次。同时,据App市场数据分析公司App Annie消息,中国用户在这款游戏的总花费已经超过了 200 万美元。

除了最初时就因考虑到消费者在SNS上传播的便利性而特地做的app内画面设计,团队在中国几乎没有针对这个游戏的宣传推广。在上村真裕子看来,这款游戏是纯粹靠口碑火起来的。

换言之,这只青蛙一开始拥有的声量是单纯来源于用户自发在社交平台上的分享行为。在游戏设定中,玩家跟这只青蛙几乎没有互动,单凭它“出行回家”、“寄明信片”和“带手信”来获得一种惊喜感。同时,这只小青蛙对用户的惦记和回报,则让用户能感受到情感上的疗愈。

这些惊喜和情感的疗愈一起触发了年轻玩家们分享的冲动。同时,这只青蛙本身所具有的萌点,以及出于个人喜好和营销诉求而进行的再度创作,都在用户粘度很高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形成很大规模的分享,直接导致了这款游戏更大规模的扩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