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Backbone源码解读(一)
MVC?
MVC是一种GUI软件的一种架构模式。它的目的是将软件的数据层(Model)和视图(view)分开。Model连接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交互。用户不能直接和数据打交道,而是需要通过操作视图,然后通过controller对事件作出响应,最后才得以改变数据。最后数据改变,通过观察者模式更新view。(所以在这里需要用到设计模式中的观察者模式)
Smalltalk-80 MVC
Smalltalk-80是早期的对MVC模式的一种实现。这种模式的目的是分离应用的内部逻辑和用户的交互界面。在书中讲述了这种模式有几个特点:
- 用户操作界面(view和controller)和数据层(Model)是分离的。
- 数据的呈现是由view和controller完成的。它们两者没有明显的分界。(controller并非必须,可以用其他替代,因此就有了MVP和MVVM。)
- controller的任务就是处理用户操作view发出的事件。比如点击,输入等等。
- model一旦发生改变就会通过观察者模式更新view。
后端
我接触过python的flask和node的express框架,都是以MVC的形式来组织的。V层用模板引擎呈现页面,用户对V层做操作,触发订阅好的事件,然后路由操作数据库,最后重新呈现页面,达到更新的效果。个人感觉对后端来说,MVC的概念会更加直接和清晰。
前端backbone
废话很多,下面直接进入正题了。MVC在前端开始流行(当然现在什么MVVM更火)还是backbone的功劳。backbone的源码相对于其他框架来说很短(1.3.3版本的有2027行)。所以虽然感觉用backbone写应用很不容易,但是认真去读backbone源码还是可以加读懂不少的。我会分三篇文章去分析backbone的源码。以下:
- backbone的总结架构和Events
- model & collection & view
- sync & router & history
我看过很多人想写backbone的源码分析,写得都很不错,看了很有收获,然而...大都都是些了一篇两篇就停更了,悲伤的故事...希望我能够坚持下来吧。
总体架构
终于开始啦!backbone里代码结构和官方文档里面的组织方式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把官方文档当成索引来读也是很方便的~代码的整体架构如下:
(function(factory) { // 在这里是backbone模块化的一个接口。支持AMD,CMD和全局变量模式。代码很好理解。 })(function(root, factory, _, $) { // 各种参数和函数的定义 Backbone.noConflict = function(){}; var Events = Backbone.Events = {}; // 然后是各种Events方法的添加 // Events在Backbone里面非常重要,Model,Collection和View都extend了它。(不知道怎么说才自然...)所以他们都可以发起订阅事件,发起事件。当然,用户也可以自己拿自己的对象拓展一下,那样也可以订阅发起事件了~ var Model = Backbone.Model = function(){}; _.extend(Model.prototype, Events, { // 这里是各种对Model.prototype的拓展,定义各种方法 }); var Collection = Backbone.Collection = function(){}; _.extend(Collection.prototype, Events, { // 这里是各种对Collection.prototype的拓展,定义各种方法 }); var View = Backbone.View = function(){}; _.extend(View.prototype, Events, { // 这里是各种对View.prototype的拓展,定义各种方法 }); Backbone.sync = function(){}; Backbone.ajax = function(){}; var Router = Backbone.Router = function(){}; _.extend(Router.prototype, Events, { // 这里是各种对Router.prototype的拓展,定义各种方法 }); var History = Backbone.History = function(){}; _.extend(History.prototype, Events, { // 这里是各种对History.prototype的拓展,定义各种方法 }); // 用History定义实例 Backbone.history = new History; // 接下来是helper函数extend var extend = function(){}; Model.extend = Collection.extend = Router.extend = View.extend = History.extend = extend; // 其他的还有urlError,warpError函数 return Backbone; });
在这一小节我顺便把除了model & collection & view & sync & router & history相关之外的都讲了先吧
noConflict
防止冲突,如果自己本身全局就有Backbone,可以用noConflict解决冲突。不过,一般都不会有人起一个会冲突的名字吧...
var previousBackbone = root.Backbone; Backbone.noConflict = function() { root.Backbone = previousBackbone; return this; };
extend
这个函数返回了一个对象。这个对象的属性,方法,构造函数,原型都有了定义,很完整。
var extend = function(protoProps, staticProps) { var parent = this; var child; // 如果protoProps有构造函数就给child吧。 if (protoProps && _.has(protoProps, 'constructor')) { child = protoProps.constructor; } else { // 如果没有就用parent的。 child = function(){ return parent.apply(this, arguments); }; } // 把parent和staticProps的属性方法给child吧。 _.extend(child, parent, staticProps); // 定义child的prototype。child是继承自parent的。这里不直接调用构造函数。 child.prototype = _.create(parent.prototype, protoProps); child.prototype.constructor = child; child.__super__ = parent.prototype; return child; };
这个函数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在整个backbone里面很关键。因为不管是Model还是Collection还是Router等都需要Events的方法来做一些事件相关的操作。
// 大家都需要extend这个方法。 Model.extend = Collection.extend = Router.extend = View.extend = History.extend = extend;
Events
backbone的Events和nodejs的EventEmmiter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其实本质上就是一个发布订阅模式的算是比较常见的实现。
开始这段代码我看了一个早上,不长,但是里面有一点绕。后来看到这篇文章之后(他讲得很棒!选取的角度非常不错!但是停!更!了!...悲伤...)就开始理解了。但由于版本不同,差别还是不少。
这里我打算从两个方面来讲解这个Events,一个是内部对象,一个是主要方法。事实上,在传统的发布订阅模式中,主要也是这两个组成部分。由内部对象来管理所有的事件,由方法来做订阅,发布,取消等的操作。具体来说,就是通过Events当中的this的各个属性,来存储,管理事件。而外部,则通过on,off,listenTo等方法来操作这些属性。
具体的bakcbone代码可以看这里。在文中不会大段大段贴代码。不过强烈建议对照着看。
Events中的this
Events中的内部对象this起得作用是管理所有的事件,所有的监听和所有的被监听。可以尝试下把官方的todo范例的view里输出一下console.log(this),其中的_listeningTo, _events, _listenId, _listeners都是Events带来的内部函数的属性。下面的关键方法,其实一定程度上都是操作这些内部属性的方法。其中有一点需要注意,并不是每一个有Events方法的对象都会有着四个属性。记住一点,只有需要的时候才会创建,不需要的时候是没有的。设计模式在这里有很多涉及,可以去了解一下。下面讲讲这四个内部属性。
- _listeningTo: 当前对象所监听的对象。对象里面是一个或多个以被监听对象的_listenId为名字的对象。每一个对象结构如下:
{ count: 5, // 监听了几个事件 id: 13, // 监听方的id listeningTo: Object, // 自身相关的一些信息(很有趣,里面可以无限点击下去,因为引用了自身。不知道有什么用意...) obj: child, // 被监听的对象 objId: "12" // 被监听对象id }_listenId: 监听与被监听时候的标示 _listeners: 监听该对象的对象信息(有点绕,就是指“看着”它的对象)结构与_listeningTo类似。 _events: 一般是被监听对象或者说是用了on的对象才有的。一个name带有几个对象是一般常见的情况。
这里面有很多循环引用的地方,细细看才不会被看绕啊。
Events中的关键方法与函数
关键方法是写代码的时候用到的方法,算是一种接口,可以对内部对象的属性做出改变。
在看backbone的时候,(其实不单只backbone,大部分写得良好的,复用率高的代码),总会觉得很繁琐。但其实这才是良好代码应该有的样子:函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没有重复代码。很值得学习。虽然略微增加了阅读的难度...要认真分析函数在哪里调用,数据的流向等等才能很好地理解。比如一个on函数,里面调用了internalOn,internalOn函数传入了一个onApi,调用了eventsApi,onApi在eventsApi里面调用,往_events里面添加了新的事件。这只是一个例子,其他的其实都类似。
eventsApi(辅助函数)
这是一个有趣的函数,它只是提供一个api接口,起到分流的作用。函数中根据不同的name的形式作出不同的调用调整。使得代码得到很好的复用。传入的参数及其作用是:
- iteratee 实际真正要调用的函数
- events 事件,有很多情况中传入的是this._events
- name 自己起的名字或者之前起的名字,代表了一个事件
- callback 回调函数,触发事件时触发
- opts 参数,在iteratee函数的内部有自己的作用
在进入它的函数的时候,会有一个判断,把整一个函数内部分成三个部分,分别处理三种不同的情况。三种不同的情况分别是name是一个对象,一个有空格的字符串,一个普通字符串。根据三种不同的情况,对name进行处理,然后调用iteratee函数。
on
on方法的实质是把事件添加到this._events里面,非常直观。但是由于函数调用感觉好像复杂了。在on里面调用了internalOn,internalOn把函数onApi传给了eventsApi,eventsApi里面调用了onApi,然后就把事件的信息push进_events中。
onApi(辅助函数)
这个函数很简单,处理的事情就是往this._events里面push进相应的事件。一般是有添加进新函数的时候才会调用到这个函数。值的注意的是描述一个事件的时候往往还需要一些其他的参数,这时候就需要options来提供了。
off
off和on其实类似,只是把上面的onApi换成了offApi函数,其他都是大体一致的。要看offApi的具体实现可以看下面。
offApi(辅助函数)
取消事件有几种情况。当stopListening调用它的时候就不需要留下任何监听函数,而用off的时候则还需要留下一些不应该删除的函数。删除分两步,第一步是删除自己的,把监听该对象的listener删除。再第二部就是把那一个listener的listeningTo删除。其实这种删除方式和后端数据库的一些操作非常相似。删除是两个方面的。
listenTo
其实看上去繁琐,这个函数的作用就是构建_listeningTo的一个过程。这个对象具体的形式在上面已经讲解过了。
stopListening
这个函数就是把对象所有监听的都清除掉。这个函数的内部原理也很简单,就是把_listeningTo遍历一遍),最后调用off取消掉所有的被监听者listeners里面的相应的监听者。
once & listenToOnce
两者内部很相近,都是调用eventsApi把要执行的函数onceApi传进去。差别在于once是最后是调用on,而listenToOnce最后调用listenTo。他们都是调用了一次就off掉的,原理在下面的onceMap介绍里面有讲解。
onceMap(辅助函数)
这个地方不好懂的地方是这个offer。offer这里是一个特殊的options。如果之前调用的once,offer就是off,如果之前调用的是listenToOnce就是stopListening。意思都是取消放弃监听。然后才调用回调函数。这样做就达到“一次性”事件的要求。这里还保留了一个_callback函数的目的是什么呢?
once._callback = callback;
这篇文章里说了,在offApi里面有这么一行判断
callback !== handler.callback._callback
根据这个判断,就会让一次性函数不会得以保留,这样也就达到了用完一次就删除的目的。这样在调用offer的时候才得以删除之。
trigger
trigger函数和之前的一样,也是委托了eventsApi,把辅助函数传进去了。具体可以看下面 triggerApi & triggerEvents有详细介绍。
triggerApi & triggerEvents (辅助函数)
这两个trigger的辅助函数是这样工作的。在trigger函数里面把triggerApi函数传给了eventsApi调用,而triggerApi调用了triggerEvents。在trigger里面先是把参数取出来。后来参数会传到triggerApi里面。然后会开始判断是否有这个事件啊,还有这个事件是不是“all”事件啊,等等。然后再调用triggerEvents,在这个函数里面就是循环执行回调函数。(原本代码注释写的迷之优化(difficult-to-believe)其实很好理解,所谓能够枚举就枚举嘛,总是或多或少能优化的。)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