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围观茅侃侃?
图:四人当年的合照,右一为茅侃侃
文/首席人物观
我们的时代迷上了速度魔鬼,由于这个原因,这个时代也就容易忘怀。
——米兰·昆德拉
在猎奇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惊喜、需要超出想象、需要一茬茬的互联网鲜肉来满足自己“英雄出少年”和“出名要趁早”的意淫。
于是,你会看到每一个年龄层都在被消费。
今天刷屏的逝者茅侃侃算是“XX后”的第一个牺牲品。
在茅侃侃身上,最著名的标签是 80 后创业明星。在那场颇具一举成名天下知意味的电视节目《对话》里,茅侃侃和时任泡泡网CEO李想、康盛创想CEO戴志康、MyseeCEO高燃,一起被打造成 80 后创业偶像,上杂志封面、参加各色演讲成为当年的他们要做的事。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哥儿几个就像歌唱界的五月天、飞轮海似的,四处同台作秀,捆绑促销。”茅侃侃曾经回忆道。
但在这四个人中,茅侃侃无疑是最受媒体欢迎的角色,在众多报道里,茅侃侃的初中学历、纹身和彩色的头发一再被提及。只因这些特质完全符合人们刻板印象里的叛逆少年。
但一轮轰炸之后,这些创业者之后该怎么选择,他们的迷茫和痛苦都不会被在意。茅侃侃曾表达过在这种眩晕式的曝光下自己的不知所措——“我开始不断地接受各种采访并开始习惯对着镜头说话,可是那会儿还不知道对着镜头说话前得先过过脑子。我忽然不知道是接受采访重要,还是管理公司重要。”
仗义、有责任、乐观是所有接触过茅侃侃的人对他最深的印象。有人透露,茅侃侃的去世和祥源文化杀鸡取卵有关,为了拯救自己的公司,过去一年,茅侃侃将自己的房子、车子抵押以及个人能够使用的现金几乎100%的投入。
为公司融资奔忙的茅侃侃曾在微信朋友圈里直言“抛开我个人投入不谈,我该如何和团队交代,我该如何向其他股东交代,我如何向选择我们一起合作时上市公司的投入交代?”
只是这样的激情和纯粹似乎并不适合只论输赢、不讲过程的名利场。
图:茅侃侃的最后一条朋友圈
有人说,在奥运赛场上,第二名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们只能记住第一名。创业更是如此,只有挤到头部,最起码也要是老二的位置,才能获得持续的关注和掌声。
而对于那些活在BAT阴影之下的创业者,只有等到他们失败了,甚至死去,人们才会再次开始满屏的报道,丝毫不用怀疑,当初造势吹捧、中途各种唱衰、最后无限缅怀的可能就是同一批人。
是媒体人都残酷吗?还是人们习惯了把任何一个悲情故事转换为点击率?
没有人能说得清原因,能确定的只是这样的故事还在上演,而且消费这种年龄概念的趋势也在加速。
2006 年,茅侃侃、李想等被贴上 80 后创业者的标签推出来;差不多是 2012 年左右,马佳佳、郭列、余佳文等开始被贴上 90 后的创业标签推到台前;到了 2016,王凯歆又以 95 后的姿势出现。但这些还不够,于是在刚过去的几个月里,几乎是如法炮制,凭借年龄噱头、争议性言论等赚人眼球的宣传手法, 00 后CEO李昕泽、喻言进入大众视野。
发现没有,这些被炒作的标签间隔的时间越来越近,说明什么呢?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急功近利,着急到已经等不及这些孩子长大。
不用惊讶,肯定也有人说这不过是年轻一代和投资人名利双收的一场戏,但围观和争议之后的烙印又该如何消除呢,似乎没有人想过这些被贴上自大、狂妄、愚蠢等标签的“XX后”们还有很长的人生路要走。
这让我想到魏晋时期有一个美男子因为美名远播,每次出门都被围观,最后因心理压力太大而亡,看杀卫玠因此而来。
千百年来,那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群众一直都在,只不过被他们看杀的对象,从美男变成了年轻的创业者。
而茅侃侃恰好是“XX后”的第一个牺牲品,令人悲伤的是,在无处可躲的互联网时代这样令人唏嘘的故事还会再次上演。